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
推荐理由:
对于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外译研究的研究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宝贵文献资料,也为我们思考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学文化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思考。本书收录的论文,来自于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翻译研究等不同学科的学者。这样跨学科的对话,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加全面地理解中国文学外译中所涉及的问题,建立起更为多维的研究框架。
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总论
推荐理由:
中国文化外译研究是目前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准备开展外译研究的研究者来说,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从政策制定、学理反思、实际推行、经验教训,到目前的学界反响,都进行了全方位审视。
Does test preparation work? Implications for score validity
推荐理由:
本文研究了不同备考模式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差异性影响,探讨了研究结果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效度的启示。本文的被试是1003名参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考生,笔者在考前两个月开始备考时进行前测,9周后进行后测和问卷调查,之后采用多元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与策略使用背后的信息处理机制相比,考生对策略的作用认识(即策略能多大程度上提高考试分数)对备考模式的解释力更大。备考确实提高了测试成绩,但影响主要是通过缩小课程范围,尤其是不断操练等备考方式产生的。虽然备考对分数的绝对值影响较小,但从前测来看,它们几乎代表了近三分之一的影响。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四级考试的外推效度可能值得特别注意。
本文选题新颖,回答的是英语教师普遍持有的困惑:“考前准备对分数的影响有多大?”本文的实证研究方法科学合理,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充分讨论,值得英语测试学术研究者和高校教师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测试体系建构:理论与实践
推荐理由:
本书作者为郭乙瑶、林敦来。郭乙瑶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现主要从事研究生英语语言教学及英美文学研究,发表译著、论文和编写教材及教学参考书21部(篇)。林敦来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与评价,发表《教师评估素养:理论与实践》等论文。
Literary Darwinism: Evolution, Human Nature, and Literature
推荐理由:
约瑟夫·卡罗尔(Joseph Carroll)的这部论文集融合了对于文学达尔文主义研究图景、理论与文学实践的结合以及对于达尔文传记作者和评论者的评价。作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生物)适应论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卡罗尔认为艺术提供了情感和主观上关于现实的清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类组织了复杂的行为以应对偶然状况的发生。这种人类在艺术中构建的经历不仅是实际经验的反映,也使得人类行为直接和动机系统相联系,即联系人类的情感、观点和价值判断。人类用想象的模式来感知世界,这种感知不是抽象理解,而是从内部来感受和感知人类在世界中的位置。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既是最初心理需求,也是组织人类行为的先决条件。通过叙述或其它艺术形式,这些行为也满足了人类其他适应性需求。
适应论者用人脑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分析文学作品。适应论文学研究有两个议题:一、人类大脑是自然选择过程中适应性产物;二、这种适应性头脑创造出文学作品。适应论者相信有机物对于自然选择有个适应过程,在有机物的发展中复杂的功能结构给了适应性限制显而易见的证据。他们认为人脑和人的动机、行为系统显示了复杂的功能结构。适应论者也关心进化中的人性的构成成分,这种人性是普遍的,根据物种特性排列,具有行为和认知特点。适应论者预设所有这些特征都是由基因来限制的。这种限制由解剖特征和心理过程来调节,其中包含神经系统和激素这些直接控制理解、思考和感情的因素。适应论者认为“适应性头脑”是人类文化的基础。适应论文学研究者把认知和行为特征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用适应论研究阐释个人身份、社会动机以及大脑和世界的关系。他们认为人性是受认知和动机特征所限制的生理机能特征,人性既是文学的来源又是文学讨论的主题。他们确信通过适应论思考,能够更加理解文学是什么、了解文学的功能,以及文学是如何产生作用—它代表什么,是什么使得人们产生和消费它,以及为什么文学有这些形式。
卡罗尔强调进化心理学和文学分析相结合,对人性进行科学认知。对于人类自身更好的认知必然带来对于世界更深的了解,而文学作品是联系人类与其生存的大千世界的媒介。这部论文集选编的文章关注人的生物性或遗传性特征与文化组织之间的因果关系,重视生物文化结构与作者和读者的自我认知认同之间的关系,并且从生物现实出发去解释这些结构,这是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一个范例,是人文主义学者在解释人类行为方面做出的一种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