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enes for Mandarins: The Elite Theater of the Ming
推荐理由:
明传奇作品往往长达40-50场,表演时也是以选段居多,也会以选段的形式结集出版, 因而以选段的方式处理最为合适。此书一共262页,约一半的内容是来自上述六部名剧的译文,在其余的篇幅是对剧目的深度介绍。白芝将戏剧视为文学体裁,也视为表演艺术,所以在评述每个选节时都以文本细读为基础,探讨选节的文学价值与表演价值,让读者跟随他的文字,去想象生动、细腻、多彩的南戏。他关注这些选段充满诗意的语言,结构与情节的精巧平衡,喜剧元素的使用等,由浅入深地吸引读者以整部剧为语境去细读选段,并为读者提供了明代读者和观众了解的剧目相关知识。在翻译的选段中,白芝还提供了意在解释典故、比喻和传奇的创作和表演习俗的注释,这些注释大多言简意赅,一言中的,展示了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的深厚了解。在注释里,白芝很注重自己的观演经历为阐释文本提供的启示,对南戏的表演成规(如选段中如何使用不同的角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在构建每个章节时,白芝都试图找到最能帮助读者了解所讨论剧目特色的切入点。例如在讨论《白兔记》的第二章里,白芝比较了其中一个选段剧情故事的民间版本和较晚出现的精英版本,让读者看到后一个版本如何“驯化”了前一个版本的民间元素,使之更加符合晚明公众的审美品味。在第3章和第4章里,白芝提供了关于传说中的美人西施的两部剧《浣纱记》与《蕉帕记》的选段,在比较的基础上指出两部剧一部侧重展现西施的天真,一部展现了她的万种风情,肯定了女主角拥有满足自身欲望的权力。第五章对《牡丹亭》中的“魂游”、“幽媾”、“冥誓”等出做了分析,并将该剧的主题与剧作家使用的艺术手法与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进行比较。第6、7两章讨论了能代表晚明时期中国传统戏剧向“典雅喜剧”(high style comedy)转向的选段。白芝在翻译这些选段时使用了两种底本:“阅读版”完整剧和18世纪刊印的戏曲剧本选集《缀白裘》中的演出本。在解读文本时,他注意从剧作家的读者意识来考量他的情节设计,对《绿牡丹》中的复杂浪漫情节做了合理解释。
尽管白芝在书里只讨论精英戏剧,只收录昆曲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涌现的剧本,他还是为读者提供了大量有关传奇剧的历史与美学的信息。该书内容紧凑,很适合供教学使用,白芝循循善诱的文风与引人入胜的写作风格也能极大地降低读者对中国传统戏剧的“心理门槛”。此书还包含了很多欲了解明代南戏就不能缺少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学信息,展现了一位处于巅峰时期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与翻译家的风貌,非常适合中国传统戏剧、比较文学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等领域的研究者与中国古典戏剧爱好者阅读。
《北京即兴》 、 东方与抗议文化:解读艾伦•金斯堡的“ 中国作品”
推荐理由:
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虽然是比较热门的话题,但对于作品中所反映的“问题”深入探讨,则较为缺乏。《<北京即兴>、东方与抗议文化:解读艾伦•金斯堡的“ 中国作品”》通过还原历史背景,对于金斯堡访华期间创作的七首诗歌进行文本细读,透过现象探讨本质,揭示金斯堡“中国作品”中所构建的中国,阐释其书写中国形象的目的。本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美国人如何认识中国,以及在对异邦的认知过程中所必然发生的东方化和东方主义化的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