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进林,2018,我国外语测试实证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外语类主要期刊(2006—2017)的统计分析. 外语界, (2):40-48。
推荐理由:
半个多世纪以来,外语测试研究在国外备受关注,从“交际语言能力模型”到“测试有用性框架”,再到“基于证据的社会—认知效度框架”,测试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我国对外语测试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界已对1996-2005年国内的外语测试研究进行了回顾(蒋显菊 2007),但近十余年的研究进展尚缺乏梳理综述。从国内测试研究的实际状况来看,相当一部分研究是书评、理论介绍、大纲或测试方法的操作描述、现状反思类文章(Cheng 2008),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鉴于此,本期将阅读“我国外语测试实证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外语类主要期刊(2006-2017)的统计分析”,了解我国外语类主要期刊2006-2017年发表的外语测试实证研究,分析研究的整体趋势、内容和特点,反思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外语测试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思路。
Language assessment training in Hong Kong: Implications for language assessment literacy
推荐理由:
本文旨在回答两个研究问题:(1)香港的整体语言评估培训情况如何?语言评估培训如何影响职前教师的语言测评素养?(2)培训指导教师和职前教师如何看待“基于课程的语言评估培训如何促进职前教师的语言测评素养”?本文的研究方法如下:针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作者从香港教育部门的官方网站上收集了本科教育阶段的语言评估相关课程,最终选择了24个项目进行研究。作者使用质性研究方法,研读了这些项目的手册、课程设置、学生评估任务等材料。针对第二个研究问题,作者从两个语言评估课程中选择40名学生进行了焦点小组访谈,并对9名教师进行了逐个访谈。访谈均为半结构性,目的是了解学生和教师对语言评估课程的设计、内容、有用性和质量方面的反馈。研究结果显示,香港的语言评估培训仍然不足。
本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香港语言评估培训的整体情况,是为数不多的、使用质性研究方法进行的研究,可供学者参考。
From testing to productive student learning: Implementing formative assessment in Confucian-heritage settings
推荐理由:
研究证据表明,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成功实施形成性评价比较困难,主要是因为终结性评价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有强大的影响力。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竞争激烈的考试制度,这种考试在今天仍然对儒家文化背景地区有着巨大的影响。本书审视了测试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并以儒家文化背景下的香港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来自香港学校的数据,讨论了在实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获得的支持,提出了基于环境的形成性评价实践(contextually grounded formative assessment practices)的概念。本书探讨了诸多问题,如:在什么情况下测试支持或阻碍学生学习?教师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准备考试并在考试后进行适当的跟进?在课堂上影响测试和学生学习的关键性社会文化影响是什么?教师如何改变自己对待评估的态度?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支持?本书可为教师、学生、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宝贵启示。
Does test preparation work? Implications for score validity
推荐理由:
本文研究了不同备考模式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差异性影响,探讨了研究结果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效度的启示。本文的被试是1003名参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考生,笔者在考前两个月开始备考时进行前测,9周后进行后测和问卷调查,之后采用多元回归和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与策略使用背后的信息处理机制相比,考生对策略的作用认识(即策略能多大程度上提高考试分数)对备考模式的解释力更大。备考确实提高了测试成绩,但影响主要是通过缩小课程范围,尤其是不断操练等备考方式产生的。虽然备考对分数的绝对值影响较小,但从前测来看,它们几乎代表了近三分之一的影响。这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四级考试的外推效度可能值得特别注意。
本文选题新颖,回答的是英语教师普遍持有的困惑:“考前准备对分数的影响有多大?”本文的实证研究方法科学合理,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充分讨论,值得英语测试学术研究者和高校教师阅读。
北京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测试体系建构:理论与实践
推荐理由:
本书作者为郭乙瑶、林敦来。郭乙瑶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教授,现主要从事研究生英语语言教学及英美文学研究,发表译著、论文和编写教材及教学参考书21部(篇)。林敦来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测试与评价,发表《教师评估素养:理论与实践》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