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科研>文献推荐

文化话语视域下的企业危机公关——以恒天然2013年“肉毒杆菌”事件的网络危机公关为例

袁周敏

推荐理由:

文章从跨学科的视角,将话语研究引入危机公关领域,提出企业的危机公关话语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交事件/活动,其意义弥散在公关的各个环节及关系之中:企业要选取适当的话语主体,通过多元的话语传播媒介与形式,及时向公众传递危机发展的最新消息,与危机的利益相关方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通过自身掌握的信息和呈现的话语内容及时纠正错误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等。

文化地理与植物诗学——北爱尔兰当代诗歌中的花木书写

吴晓梅

推荐理由:

自然、花木入诗的传统,在爱尔兰诗歌中源远流长,但不同于传统诗歌中对自然的“理想化”、“美学化”的描写,抒发对花草树木的浪漫情怀,北爱尔兰当代诗歌中的花木书写更多体现的是文化地理,即植物书写与北爱尔兰独特的地理风貌、历史传统与政治境况相结合,融合了特殊的文化心理与诗学要旨,甚至藏匿了帝国权谋与殖民统治的线索。经过书写的花草树木在当代北爱尔兰诗歌中呈现为异于纯粹自然的 “另一自然”。它们的兴盛与绽放也和北爱尔兰的时代遭遇密不可分。文章中无论在探讨希尼诗歌中呈现的爱尔兰前工业时代的田园风光与文化地理,郎利诗作中隐晦方式书写的北爱尔兰现实世界的暴力,麦克古肯花木世界中呈现的被父权制隐匿的女性经验,还是马尔登、卡森等诗作中展示的贝尔法斯特的城市景观,暗示占领世界、制造同质的文化地理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臆想,贯穿始终的是对于诗歌技艺的讨论。希尼制造了“语言的现象化”,即原本抽象的描述颜色、声响的语言又具象为实实在在的现象;郎利的诗作讲求形式的锤炼、文字的打磨与形象的雕琢;麦克古肯倾向于一种含混与飘忽不定的写作方式,马尔登诗歌展示更多的是花木的祛魅。在当代北爱尔兰诗人的花木书写中,一种或隐或显的文化因素作用其中,他们的写作形成了与时代相连的植物诗学。希尼与郎利的诗歌透出对故土的谙熟与热诚,麦克古肯表现了传统爱尔兰文化中被隐匿的女性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中植物所点缀的景观,马尔登则更多地表现了“后植物时代”的城市空间。在当代北爱尔兰特殊的历史境遇中,植物书写把个人的幽闭孤独情感转化为群体共同的经验与历史,凝结了共享的认同与价值。

跟莎士比亚学编剧:戏剧大师的传世写作诀窍

邵雪萍

推荐理由:

威廉·莎士比亚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之一,以各种理论解读其作品的学者早已多如海沙,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学界后辈而言是宝贵的学习资料,但充斥专业术语的论文、专著始终让大众敬而远之。密歇根大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博士J. M. 埃文森的《跟莎士比亚学编剧:戏剧大师的传世写作诀窍》与上述成果截然不同。埃文森撰写此书的目的,不在于使莎剧成为某种批评理论的试验场,而在于从最卖座、最历久弥新的莎剧作品中寻找并阐释莎士比亚在编剧方面的过人之处,帮助有志于投身文学创作的读者发现增强作品艺术性的窍门。

就笔者看来《跟莎士比亚学编剧:戏剧大师的传世写作诀窍》中最值得一看的是第9章、第19章和第20章。

第9章题为《尤里乌斯·凯撒》,这章对于喜欢文学创作又自觉创意不够的人提供了福音。在此章中,埃文森借助对《尤里乌斯·凯撒》的分析,指出因为观众好奇心旺盛,历史人物的秘密和私生活可为历史事件改编的文学作品(包括剧作)提供看点,让真实事件与英雄主义一道成为催生非凡故事的重要元素。来自私生活的细节使伟人的光环散去,展现出观众最喜爱的有血有肉、有弱点的一面,而英雄人物的刚毅品质也会如同黑暗中的火焰,以生命的有限和脆弱为映衬,燃烧得更为耀眼夺目。埃文森指出,像凯撒这样的伟人的事迹,最适合用史诗般的宏大气魄来讲述,他的战绩、政绩、雄才大略,以及他的遇刺给罗马社会发展进程带来的剧变,使得整部剧作激动人心。厚重的历史感能为剧作增加了深度,也能激发观众和读者的怀古幽情。所以,只要能让逝去的往昔在剧作中得到直观、生动的呈现,大可放手从史书、从流传已久的老故事里找素材。

在这个章节后,埃文森将她从《尤里乌斯·凯撒》中提炼出的创作诀窍归纳为:“观众想要深入窥探历史人物的秘密和私生活,那就写给他们看吧。无论什么样的历史事件,无论它如何发展,观众都希望看到英雄。观众想要感受到历史事件的意义,那就把故事写成史诗吧”(见此书第83页)。本章中用来与《尤里乌斯·凯撒》化用历史事件的创作方式进行平行比较的是《雌雄大盗》《泰坦尼克号》和《斯巴达300勇士》三部影片,读者在阅读埃文森的分析后再观赏这些影片,便能亲身体会她在总结诀窍时所言非虚。

在本章的练习部分,埃文森提出了以下问题:

1.回忆你最喜爱的历史电影。这部电影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对你有所鼓舞吗?

2.选出一个历史事件,以一个不知名的英雄的角度来讲述这个故事。我们能从中得知这一著名事件的哪些新秘密?从这个新的角度出发,我们如何窥见真实事件背后的私生活和不为人知的故事?

3.查阅本地的报纸。你能找出可以围绕它写出一个好故事的真实英雄吗?故事能鼓舞其他人吗?你能以史诗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吗? 

它们为想写剧本却找不到头绪,或是苦于缺乏素材的读者提供了很好的线索。

此书第19章探讨了莎士比亚的剧作为何能历久弥新。埃文森把这种特质归因于莎士比亚在改编他人作品时善于点石成金的能力,归因于他的作品始终围绕困扰人类的根本问题——爱情、家庭和战争等,这些没有确定答案的问题使他的作品充满巨大的争议性和可供阐释的空间。另外,在为观众和读者铺陈动人故事时,莎士比亚从未忽略语言表达上的诗意,在他作品中含义深邃隽永、令人读后齿颊生香的台词随处可见。充满生机与美感的表达加深了它们承载的思想在读者与观众心中的印象。进剧场观演莎剧的人和独坐书斋阅读莎剧的人,都容易被这些精妙词句俘虏,在含英咀华时成为莎士比亚的忠实拥趸。

在第20章里,埃文森指出,莎剧之所以能逃脱时间的镰刀,在不同的世代赢得观众的心,主要应归功于莎士比亚勇于突破常规的精神。我们知道,每个时代都有被视为主流的创作手法和艺术形式,主题鲜明、讲述典型人物经历或参与典型事件的作品一度被奉为经典,但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却没有支配性的主体,也没有可有可无的“次要人物”和琐碎情节。他了解陈规却不为它束缚,在塑造人物时让他们闪射出人性的复杂多面,他的每部剧作在结构和长度上都差异不小,给人留下了一种他在孜孜探寻最佳创作方式的印象。前人就文学创作规则立下的训诫足以汗牛充栋,莎士比亚为了写出佳剧却能别出心裁,打破常规,这种在文学创作上坚持自我的做法,使他得以超越一切墨守陈规的作家。埃文森引莎士比亚的创作作为成功的模范,也是为所有特立独行、坚持到底的艺术家摇旗呐喊。

在书末,埃文森为《理查三世》《驯悍记》《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亨利五世》《尤里乌斯·凯撒》《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冬天的故事》这14部上演、影视改编率居高不下的传世作品提供了简介,用1-2句话指出了它们各自的精髓所在。书中用于与莎剧进行平行比较的电影作品也在书末作了汇总,每部电影的发行年份和摄制组成员信息都得到了完整的说明,即使是不熟悉西方电影的读者也可“按图索骥”,在观影过程中验证、学习埃文森提供的诀窍。

《跟莎士比亚学编剧:戏剧大师的传世写作诀窍》全书语言浅显风趣,译为中文后受过中学教育的人都能读懂,售价49元,网店可买到二手书,也能买到打折的新书,对喜爱编剧的朋友来说性价比颇高。

英国中世纪诗歌选集

邵雪萍

推荐理由:

中世纪英语诗歌囊括了古英语(Old English)诗歌和中古英语(Middle English)诗歌两个部分。

古英语又称盎格鲁撒克逊语(Anglo-Saxon),即西元五世纪从北欧移民来到不列颠的朱特人(Jutes)、盎格鲁人(Angles)和撒克逊人(Saxons)所说的一种日耳曼方言。所以古英语诗歌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明显的日耳曼语诗歌的特征。

中古英语诗歌是指1100-1500年间人们用中古英语的各种方言在英国创作的诗歌作品。那是一个英国社会和文化制度急剧变动的历史时期,由于1066年的诺曼征服,盎格鲁撒克逊王国顿时间土崩瓦解。诺曼第公爵威廉一世(William I)成为英国国王之后,立即引入了新的统治阶层和文化,不仅整个盎格鲁撒克逊人上流社会为说法语的诺曼贵族所取代,而且英国教会也改由诺曼人把持。

在这一时期中,英国流行着用拉丁语、法语和中古英语这三钟不同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而且相对而言,在十二、十三世纪中在英国最发达的要数拉丁语文学,其次是法语文学。而英语诗歌则退居到了一个相对次要的地位。只是到了十四、十五世纪,随着英国民族主义情绪高涨,英语重新得到广泛的运用,以及乔叟(Geoffrey Chaucer)、兰格伦(William Langland)、《高文爵士》诗人(Gawain Poet)、高尔(John Gower)等用英语创作的诗人不断涌现,英语诗歌才重新得以复兴。

中古英语时期是古英语诗歌向现代英语诗歌进化的一个重要转型期。现代英语诗歌在形式、主题和题裁上的诸多传统都是在这个转型期中产生并奠定基础的。正如学习中国文学史不能够随意跳过楚辞、汉乐府以及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和骈文等重要的里程碑那样,攻读英国文学也断然不能脱离那些在中世纪所确立的诗歌传统,否则,就会割裂源远流长的英国文学传统,不仅难以理解那些脍炙人口的现代英语文学作品是如何从不列颠民族的肥沃土壤和璀璨文化产生和演变出来的,也会使那些文本中蕴含的丰富深层意义变得苍白、乏味。

沈弘长期钻研中古时期英文,对当时的社会、文化和语言涉猎甚深,能够直抵文本的真髓,他为每首诗配的背景与特色介绍亦能帮助读者充分领略中世纪诗歌的自然纯朴与浪漫美好,值得细细品读。

The Song of the Earth

曾静

推荐理由:

当我们步入一个由科技统治的新千年的时候,诗歌还会起作用吗?《大地之歌》就是带着这样一种肯定的态度著就的:即,诗歌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本书既领着我们追溯人如何与自然分离得越来越远,也让我们认识到作家、诗人是有能力把人带回家,带回大地的。贝特在书中讨论了“自然”,“文化”和“环境”的区别,让我们看到它们在18世纪文学作品中的意义流变。书中大量的文学实例,让人读后思绪万千,更能令人深刻感悟到人,文学和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大地之歌》既是一本关于环境意识的理论作品,也是一部在生态危机时代为文学争取一席之地,激情洋溢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