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incidence and Counterfactuality: Plotting Time and Space in Narrative Fiction
推荐理由:
本书将叙事学研究与历史研究相结合,揭示出叙事小说发展特点是一种风格向另一种风格持续发展的过程,如传奇文学和现实主义、科幻小说和编年史的元小说并没有明显分界,事实上这些叙事小说相互影响。该书为分析小说中的时间和空间安排提供了一个新的跨学科理论,是叙事理论中认知研究与心理研究相结合的产物。本书在分析叙事小说的情节安排时加入历时变量,凸显叙事技巧上的悬疑、小说空间表现、事件的或然性以及人物意识等叙事策略。
译者主体性困境与翻译主体性建构
推荐理由:
主体性是翻译学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主题,本文承认“译者是翻译主体”的判断,但同时指出“翻译主体”和“译者”之间,并不具有不言自明的概念同一性。如果将翻译看作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那么作为社会活动的翻译主体并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译者,而是一种具体的和历史的存在,会表现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机构主体和社会主体等不同的形式。本文对翻译主体的表现形态的分析,对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主体性研究模式提出反思,希望研究者从翻译实践出发,走出译者主体性困境,彰显翻译主体性。这一对译者主体性和翻译主体性的思考,对当下正热的译者研究提供了冷静的反思,也为拓宽翻译史研究的路径带来启发。
《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修订版)》
推荐理由:
译者研究是近年来翻译史研究的热点之一。《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修订版)》在选题、文献整理、研究方法等方面,为当下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做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建构了一个非常值得参考的译者研究模式:译者研究离不开对宏观历史语境的梳理以及对翻译文本的微观细读。史学研究必须要有扎实的文献整理基础与版本校勘的基础,翻译文本分析必须有严谨缜密的批评和论述,史论结合并辅之以相应的理论解释框架,才能够建构起一个多维度、立体的译者研究。
《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
推荐理由:
国内翻译研究发展非常迅速,似乎是一片繁荣景象,但繁荣的背后又有多少国内学者提出原创性翻译理论呢?有影响的屈指可数!原创性翻译理论,包括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谢天振的译介学、吕俊的建构主义翻译学、黄忠廉的变译理论、周领顺的译者行为批评等,这些理论初具学派特征,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对而言,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的学派特征更为明显,理论创新性也很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似乎也更大,研究队伍也呈现出“从个人到团体”“从跟随到开拓”“从分散到聚集”“从国内到国外”的特征。作为生态翻译学的领军人物,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引来了不少批评。然而,建设性的批评往往比盲目的跟从更为重要,更能引发被批评者的思考。
在此向大家推荐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主要目的有二:第一,了解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容、发展史、目前瓶颈与潜力等;第二,看看别人是如何“批评”的,批评得是否有道理,怎么才能进行真正的批评?
江进林,2018,我国外语测试实证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外语类主要期刊(2006—2017)的统计分析. 外语界, (2):40-48。
推荐理由:
半个多世纪以来,外语测试研究在国外备受关注,从“交际语言能力模型”到“测试有用性框架”,再到“基于证据的社会—认知效度框架”,测试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我国对外语测试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学界已对1996-2005年国内的外语测试研究进行了回顾(蒋显菊 2007),但近十余年的研究进展尚缺乏梳理综述。从国内测试研究的实际状况来看,相当一部分研究是书评、理论介绍、大纲或测试方法的操作描述、现状反思类文章(Cheng 2008),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鉴于此,本期将阅读“我国外语测试实证研究:回顾与展望——基于外语类主要期刊(2006-2017)的统计分析”,了解我国外语类主要期刊2006-2017年发表的外语测试实证研究,分析研究的整体趋势、内容和特点,反思研究存在的不足,以期为外语测试相关实证研究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