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科研>文献推荐

The Reviewer’s Guide to Quantitative Method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许宏晨

推荐理由:

量化方法类别众多,在应用语言学研究领域使用广泛。但这类方法通常较为复杂,研究者在使用过程中也会根据研究问题的具体情况对相应的量化方法进行调整甚至改变,导致在研究设计、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汇报等方面上差异较大。这种情形给审稿工作带来很大困境:审稿人有时拿捏不准某些量化方法使用得是否科学恰当,结果是否准确可信。《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量化方法——审稿人使用指南》(以下简称《使用指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编写的,旨在为读者提供参考,使他们的审稿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更加便利。该书各章编写体例统一,每章均由三个部分构成:(1)相应方法简介、(2)使用该方法的稿件必含项目、(3)从审稿人角度逐一解读这些项目。该书名称虽未明指应用语言学,但其中涉及内容完全适用于该领域,因为量化方法具有普适性,对于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撰写、审稿与发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The Chinese Written Character as a Medium for Poetry: A Critical Edition

吴晓梅

推荐理由:

《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文字:评论版》真实呈现费诺罗萨手稿原貌,同时在其手稿中保留庞德的删减笔迹。长久以来庞德编辑出版的费诺罗萨的《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文字》是研究美国诗歌最重要的参考著作之一,但是庞德版的《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文字》更多反映的是庞德对费诺罗萨手稿的理解。苏源熙等人编著的《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文字:评论版》重新挖掘保留在耶鲁大学贝尼克图书馆(Beinecke Library of Yale University)庞德编辑过的费诺罗萨手稿,还原庞德编辑版中忽略的费诺罗萨原稿中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费诺罗萨与佛教天台宗的邂逅以及费诺罗萨稿件中提到的佛教思想;另一个特征为费诺罗萨对中国诗歌中声音特质的关注。该评论版的出版不仅复原费诺罗萨对于文化、诗歌以及翻译的观点,也为学界研究美国现代诗歌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来源。

Constructions Collocations Patterns

吉洁

推荐理由:

“搭配”作为语料库语言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始终未有过一个标准定义。对这一语言现象的界定,不同语言学学科乃至语料库语言学内部各流派莫衷一是。“词块”“N元组”“多词序列”“构式”“型式”“配价”“框架”,众多相关概念常常令初学者目不暇接。Constructions Collocations Patterns一书囊括了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言学、语言描写、语言习得等不同领域对这一现象的认知及研究。所邀请的作者皆为各领域代表性人物,如Susan Hunston, Charles J. Fillmore, Thomas Herbst, Anatol Stefanowitsch, Brian MacWhinney等。该书利于读者从二语习得、型式语法、构式语法、配价语法、语义框架等多个视角,多面审视与梳理对“搭配”的认知。

中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

吴一安

推荐理由:

在二语教育(含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的理论构架中,有四大重要并交织融动的维度和研究导向:(1)教师与教学;(2)学习者与目的语学习/习得;(3)目的语以及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之间的趋同和差异;(4)教育教学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围绕这四个维度开展的科学研究在发展上并不平衡。对语言本体的研究历史最为悠久,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形成了独立的语言学学科,还发展了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等分支学科,研究硕果累累;在诸多语言中对英语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二十世纪中叶至今,二语教学和二语习得先后形成研究态势,陆续产出了颇有影响力的成果。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二语教师与教师教育研究起步,至今已在我国发展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方向。遗憾的是,虽然二语教育环境研究在国际上已经获得一些标志性进展,但在我国,直到本世纪前十年,系统的、基于实证的外语教育环境研究一直是个有待填补的空白,虽然人们普遍希望能在理想的环境里工作。

 

究其原因,显然不是学界没有看到二语教育环境研究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个人的讲学经历使我意识到,是环境研究的难度让人感到无从下手,因为讲座之后,老师们提出的共同问题常常是“环境究竟是什么?” “应该怎样去着手研究环境?”等等。

 

幸运的是2011年苏州大学顾佩娅教授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获得批准(编号:11BYY042),开启了我国首项对外语教育环境的系统性、规模性实证研究。顾老师是外语教育学界所熟悉的研究者,在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师学院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返回祖国,积极投身我国外语教育事业,培养和凝聚了一批批有志向的青年学者。她在学术上踏实进取、稳步开拓前沿课题的精神令我敬佩。

 

我有幸提前阅读了顾老师和她的团队撰写的专著《中国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研究》(简称《环境研究》),在此衷心祝贺该书的出版,也很高兴能有机会向大家推荐这部不负众望的研究成果。

 

首先来概括一下《环境研究》的亮点:选题前沿,且直面当下外语教育改革中高校英语教师在职业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复杂样态;理论思路前沿,且与方法论在哲理上通融;成果呈现多维度多角度创新,且蕴含对建构本土化教师发展环境的建设性探索;对我国外语教育改革进程中的环境研究、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和优质环境建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环境研究》解答了哪些外语学界关注的环境问题?在我看来,该书有理据地回答了四个关键性问题:

 

第一,教师职业发展与其所在的职业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作者运用人本主义的生态学理论思路,强调教师的职业认知、情感和行为是教师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或消极地营造着教师自身所在的环境;而环境总是渗透在教师的职业认知、情感和行为体系中,激励或制约着教师发展。在把握自己和环境的互动中,教师的主体性起着重要作用。人本主义生态学理论思路使该研究走出了分别孤立考察环境和人的窘境,还原了人与环境复杂关系的生态本质,产出了实在、可信和有效的成果,不少教师感到困惑的“环境究竟是什么”和“如何着手研究环境”等问题也迎刃而解。

 

第二,高校英语教师的当下状况如何?通过颇具新意的规模性叙事问卷调查和教师文化个案深度描述,该书展现了这一群体在职业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复杂样态,为管理层人员和广大外语教师直面教师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提供了重要参照。

 

第三,《环境研究》的研究成果呈现了哪些新意?该书的子课题呈现多角度的新意:如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模型的建构(第三章),教师文化的外部特征和内部意义结构的提炼(第四章),教师面对科研困境所采取的情感策略(第五章),教师职业韧性的特质和影响因素(第七章)等。该书首次探究了教师解放性素质的重要内涵及其过程性特点:如个体能动性(第八章)、转化性学习(第九章)、教师职业共同体发展(第十章)。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多个子课题都十分重视挖掘教师与环境互动中的本土化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影响。这些实证性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其前沿性、针对性和导向性,其应用价值在于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多种启示。

 

第四,该书在研究方法上有何创新?作者把叙事作为理念提出,解析了叙事对环境研究的重要启示:叙事的人文价值和解放性功能,叙事所蕴含的探究精神。另外,项目组对实证性子课题的设计有两个特色:抓住了影响教师发展的关键素质,课题的排序体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逻辑。

 

最后,该书的出版又一次验证了教师科研团队合作的力量。几年的过程中,我有幸目睹了这个跨地区、跨学校类型、跨年龄和经历的教师科研团队精诚团结、共闯难关的过程和多赢的收获。这是一个教师合作探索和创造适合自己成长的生态环境的典型。书中呈现了众多真实、丰富的教师叙事,简明生动的情景分析和表达产生了前沿理论“接地气”的特殊效果。我相信,这部作品对大中小学外语教师、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以及学校管理者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信念与追求——走近上外

郑新民

推荐理由:

郑新民教授在对上外授课及思想信念指导总结思考后的精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