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科研>文献推荐

中国文化“走出去”研究总论

王岫庐

推荐理由:

中国文化外译研究是目前翻译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准备开展外译研究的研究者来说,本书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参考书,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从政策制定、学理反思、实际推行、经验教训,到目前的学界反响,都进行了全方位审视。

Literary Darwinism: Evolution, Human Nature, and Literature

吴晓梅

推荐理由:

约瑟夫·卡罗尔(Joseph Carroll)的这部论文集融合了对于文学达尔文主义研究图景、理论与文学实践的结合以及对于达尔文传记作者和评论者的评价。作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生物)适应论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卡罗尔认为艺术提供了情感和主观上关于现实的清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类组织了复杂的行为以应对偶然状况的发生。这种人类在艺术中构建的经历不仅是实际经验的反映,也使得人类行为直接和动机系统相联系,即联系人类的情感、观点和价值判断。人类用想象的模式来感知世界,这种感知不是抽象理解,而是从内部来感受和感知人类在世界中的位置。这种感知世界的方式既是最初心理需求,也是组织人类行为的先决条件。通过叙述或其它艺术形式,这些行为也满足了人类其他适应性需求。

适应论者用人脑和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分析文学作品。适应论文学研究有两个议题:一、人类大脑是自然选择过程中适应性产物;二、这种适应性头脑创造出文学作品。适应论者相信有机物对于自然选择有个适应过程,在有机物的发展中复杂的功能结构给了适应性限制显而易见的证据。他们认为人脑和人的动机、行为系统显示了复杂的功能结构。适应论者也关心进化中的人性的构成成分,这种人性是普遍的,根据物种特性排列,具有行为和认知特点。适应论者预设所有这些特征都是由基因来限制的。这种限制由解剖特征和心理过程来调节,其中包含神经系统和激素这些直接控制理解、思考和感情的因素。适应论者认为“适应性头脑”是人类文化的基础。适应论文学研究者把认知和行为特征与文学研究相结合,用适应论研究阐释个人身份、社会动机以及大脑和世界的关系。他们认为人性是受认知和动机特征所限制的生理机能特征,人性既是文学的来源又是文学讨论的主题。他们确信通过适应论思考,能够更加理解文学是什么、了解文学的功能,以及文学是如何产生作用—它代表什么,是什么使得人们产生和消费它,以及为什么文学有这些形式。

卡罗尔强调进化心理学和文学分析相结合,对人性进行科学认知。对于人类自身更好的认知必然带来对于世界更深的了解,而文学作品是联系人类与其生存的大千世界的媒介。这部论文集选编的文章关注人的生物性或遗传性特征与文化组织之间的因果关系,重视生物文化结构与作者和读者的自我认知认同之间的关系,并且从生物现实出发去解释这些结构,这是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一个范例,是人文主义学者在解释人类行为方面做出的一种尝试。

中国文化译研网:http://www.cctss.org/

王颖冲

推荐理由:

中国文化译研网(以下简称“译研网”)由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与北京语言大学共建,是一个中外文化互译合作的平台,类目丰富、互动性强,目前仍在不断充实中。诚如其命名中“译”加“研”的构成,网站专注于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对外传播,主要分“中译外”的翻译实践和译介研究两方面。

在翻译项目方面,首页上“找项目”中已发布748条项目,其中申请有效期内的一般有十余条。每个项目都提供内容简介,主涉中国文化、历史、文学和影视作品等,要求从中文译入以英文各个语种。译者可以通过发简历至guihanjun@cctss.org获得网站的注册邀请码,登录后申请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试译。这一开放的平台将中外译者和翻译出版市场的人才需求联通起来,实现资源有效对接,并以双向选择的竞聘方式提高翻译质量。

在译介研究方面,网站提供学术研究、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信息,包括出版物、政策、会讯与纪要、译者心得、译技探讨等。这些内容虽然不是纯粹的学术论文,但也可以为从事译介研究的学者与学生提供资讯和研究视角。

Applying Cognitive Linguistic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高原

推荐理由:

本书共有十个章节。其中,第一章为导言,最后一章为结论,其余章节分别探讨认知语言学的各个概念与第二语言学习的关系,这些概念分别是识解、范畴、百科知识、隐喻、转喻、具身认知、语言理据和构式语法。每个章节也是以导言开头、以结论结尾,导言之后详细说明本章涉及的认知语言学概念,然后探寻如何将概念应用于二语习得与语言教学。

威廉•燕卜荪传(第一卷):在名流中间

推荐理由:

威廉•燕卜荪是与中国非常有缘的英国批评家、诗人。他两度来到中国,分别受聘于西南联合大学和北京大学,培养了我国外语界的多名著名学者,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王佐良、李赋宁、赵瑞蕻、杨周翰、周珏良等前辈都曾经撰文怀念燕卜荪教授在西南联大的经历,回顾先生给他们的教诲,这也使得这个时期成为中国外语教育史的一个传奇时代。

即使没有这些中国经历,燕卜荪本人也是值得我们了解的一位传奇人物。他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英国批评家之一,他对文学作品的细读开创了英美文学批评的新时代,形成了一套细读文本的方法。美国“新批评”把他视为先驱,从他的批评著作中得到了重大的启示。他出生于贵族家庭,但是却背叛了这个家庭,思想上更加倾向于自由人文主义,对下层人民充满了同情。他来自一个基督教文明,但是却对佛教思想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并且在著作中多次严厉批判基督教的所谓“折磨”崇拜。他在青年时期有同性恋倾向,并作爱情诗送给他的同性恋情人,但在成年时却改变了性取向,转向异性恋并结婚生子。……

约翰•哈芬登(John Haffenden)《威廉•燕卜荪传》为读者披露了燕卜荪许多鲜为人知的生活片段和思想轨迹。特别是在关于长沙临时大学和西南联大的章节中,哈芬登通过燕卜荪的日记以及其他第一手资料,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国际主义的燕卜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