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术科研>文献推荐

《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修订版)》

王岫庐

推荐理由:

译者研究是近年来翻译史研究的热点之一。《视界的融合:朱湘译诗新探(修订版)》在选题、文献整理、研究方法等方面,为当下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做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建构了一个非常值得参考的译者研究模式:译者研究离不开对宏观历史语境的梳理以及对翻译文本的微观细读。史学研究必须要有扎实的文献整理基础与版本校勘的基础,翻译文本分析必须有严谨缜密的批评和论述,史论结合并辅之以相应的理论解释框架,才能够建构起一个多维度、立体的译者研究。

《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

推荐理由:

国内翻译研究发展非常迅速,似乎是一片繁荣景象,但繁荣的背后又有多少国内学者提出原创性翻译理论呢?有影响的屈指可数!原创性翻译理论,包括许渊冲的文学翻译理论、谢天振的译介学、吕俊的建构主义翻译学、黄忠廉的变译理论、周领顺的译者行为批评等,这些理论初具学派特征,在国内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对而言,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的学派特征更为明显,理论创新性也很强,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似乎也更大,研究队伍也呈现出“从个人到团体”“从跟随到开拓”“从分散到聚集”“从国内到国外”的特征。作为生态翻译学的领军人物,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引来了不少批评。然而,建设性的批评往往比盲目的跟从更为重要,更能引发被批评者的思考。

在此向大家推荐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主要目的有二:第一,了解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容、发展史、目前瓶颈与潜力等;第二,看看别人是如何“批评”的,批评得是否有道理,怎么才能进行真正的批评?

重返经典: 安德烈·勒菲弗尔翻译理论批评

王岫庐

推荐理由:

勒菲弗尔是一位对翻译研究做出多方面重要贡献的学者。他积极倡导和推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研究中的“翻译转向”,较早投入对德国翻译传统、西方翻译史和东方文学和翻译的独特性阐释与建构,在文学(诗歌)翻译研究方面有独到见解。他的《翻译、重写与文学名声的操纵》(1992)堪称典范之作,书中提出的影响翻译的三要素(即意识形态、诗学、赞助)到目前为止都是翻译研究中的关键词。然而目前学界对勒菲弗尔的接受和批评大多集中关注他的一两本专著或两三篇论文,忽视了他立论的语境和针对的问题,忽略他翻译理论后期的发展。本文从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勒菲弗尔的理论谱系给出了全面勾勒,尤其对 “重写”理论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定位和指向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读,从学术经典研读中得出学术新见,是一篇非常值得研究者学习的论文。

 

20世纪中国翻译史学史

王岫庐

推荐理由:

一门学科要有开拓和突破,需要深入了解学科自身的发展史。随着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不断成熟发展,中国翻译史研究也渐渐成显学。史学研究需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基本训练,也需要在承继旧学的基础上,开创出学术新观点。本书将20世纪以来关于中国翻译史的理论和研究的发轫、演进、承势、转折进行了系统梳理,也收录了香港、台湾两地的翻译史研究成果,内容既包括重要译学经典,亦涉及对不少还活跃在译界的专家学者之专门论著的评估。本书作者邹振环是著名历史学家,也是我国翻译史研究中最有建树的学者之一。他对翻译史资料系统的发掘和整理,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对我国的翻译研究影响极大,也是翻译研究学者寻找问题意识的重要来源。

母语者还是外语者:中国文学对外传播的译者资格之争——兼谈高校英语教师的能力转型.

王颖冲

推荐理由:

“译入母语”是翻译界的国际惯例,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译者在本国文学的对外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究竟是外国汉学家更适合这一角色,还是中国译者更具优势,关于“谁来译”的辩论一直在进行中。除了讨论翻译方向和译文接受的问题,本文还另辟蹊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谈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在中国文学与文化“走出去”的历史语境下,这一建议与国家战略如何紧密相联,对于民族自信意味着什么,其传播效果是否有争议?本文在翻译实践与宏观战略方面都颇有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