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asuremen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推荐理由:
社会科学研究中免不了要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应用语言学研究是比较典型的社会科学研究,必须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解决研究问题。对于量化研究而言,数据收集其实是一种使用某种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的过程。因此,了解(教育心理)测量学的方法将对应用语言学研究大有帮助。但是,测量理论比较抽象,对于多数应用语言学研究者来说比较艰涩。《测量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是一本十分难得的入门级教材。该书结构框架合理、内容全面、文字浅显、行文顺畅、逻辑清晰、案例丰富、重点突出,配有课后练习和参考答案,是易读性很高的研究方法书籍,既适合自学也适用于课堂教学。该书最显著的特色是数学公式少而精、对所出现的公式的解释非常详细、各章均设有“小结”和“练习”栏目,将该章的核心概念汇总升华并强化巩固。该书第二个显著特点是配图精准。作者选用最为典型、信息量最大的统计图表进行解释说明,非常便于读者理解,增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该书书名虽未指向应用语言学领域,但书中所述内容完全适用于这个领域,相信应用语言学初学者能从书中获得极大的启发。
“中国制造”海外媒体形象传播的话语研究
推荐理由:
在宏观层面,首先从近40年来的西方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泰晤士报》和《卫报》中有关“中国制造”的新闻语料入手,详尽分析西方媒体有关“中国制造”的新闻话语焦点问题,即话语主题,对比美英两国对这些主题的报道阶段分布共性与差异、立场态度、话语策略与修辞特征、报道量变化趋势及这些特点背后的原因。同时结合案例,分析“中国制造”危机传播话语在主体、主题、渠道、形式、内容、反应速度和效果方面的主要特征。在微观层面,首先就西方主流媒体话语词汇、修辞、引用等话语策略分析西方媒体对“中国制造”国际形象塑造的话语手段并分析其社会历史因素。其次,借鉴Benoit的形象修复策略以及Coombs、Burke、Ware & Linkugel等人提出的危机反应策略分析框架,对中西方媒体话语片段中涉及的危机传播话语策略进行剖析。“中国制造”海外形象媒体传播话语研究,无论是在宏观的话语主体布局、话语渠道占有和话语主题设置上,还是在微观的话语策略操控上都开创了新的研究模式,这也为中国当代话语研究提供了话语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范例。
“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东盟贸易话语研究
推荐理由:
我们认为在中国—东盟贸易中可考虑调整中国的传播策略和话语应对策略,因为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表达可能会让对方误读中方的意义,这不仅反映在话语的内容表述上,而且反映在话语的整体布局上,而对这种布局的关注正是以往话语研究所忽视的地方。我们需要研究如何合理对这些话语主体的发声时间与场合进行布局,形成先后有序互有补充的布局优势。即中国方面研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既是话语研究的理论问题,是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战略问题,也是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更是本土学者的责任所在。
身体
推荐理由:
“对我们每个人而言,身体都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曾有过漫长的忽视身体、重视精神的历史。在当今的消费社会,人们对身体的态度发生了剧烈变化。人们已经把身体当作自我的重要部分加以改造和培育,当代消费社会的文化工业也几乎形成了一个聚焦身体的产业群。与此同时,在文学创作中,身体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张扬;在社会学、哲学、人类学、文学批评等人文学科领域,与身体有关的理论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身体已不再仅仅是物质性的身体,学者们对其所承载的文化与社会性展开了热情而深入的探讨,身体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异乎寻常地显露出来。”
本书从“身体”这一话题谈起,探究“身体”的涵义和所指,梳理各个历史阶段的身体观,并从“身体热”现象后纷纭出现的文学身体学研究中遴选两部著作,对其观点、思路与论证过程展开全面深入的介绍与分析,再通过两则原创案例展示运用身体理论解读文学作品的可行方法。相信通过阅读本书,大家会对身体这个内涵丰富、历久弥新、令人着迷的话题产生新的思考。
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
推荐理由:
周领顺提出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就是国内学者提出的原创性翻译理论之一,至今已经有整整10年的发展史,在国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十年期间,周领顺发表了20余篇关于译者行为批评的文章,并以其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语‘乡土语言’英译实践批评研究”(2015)作为试验田,对译者行为批评理论进行应用研究,卓有成效。2019年4月26日至28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主办了“全国首届‘译者行为研究’高层论坛”,围绕“译者行为和翻译研究的新趋势”展开研讨,不仅有对译者行为批评理论的回顾,更有对未来的展望。译者行为批评具有学派性质,许钧为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写的序言题目是“矻矻经年 自成一格”,如今也不妨把其说成“矻矻经年 自成一派”。任何自成一格、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都是值得学习的,值得尊敬的。
在此特向大家推荐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研究的代表性著作——《译者行为批评:理论框架》,书中提出的“求真-务实”的连续统评价模式对错综复杂的翻译现象极具理论上的解释力,充满了辩证色彩。其中的有些观点也许不乏争议,有争议不妨与作者商榷或辩论,相信人文学科的真理都是共识的,都是在对话、在论辩中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