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English and related issues: from ‘real English' to ‘realistic English'?
推荐理由:
本文阐述了欧洲大陆的语言政策与现状,指出将英语视为其他语言的竞争者之不合理性,建议从“真正英语”视角向“现实英语”视角进行转换。文中有关欧洲大陆的语言问题分析,对于了解中国的英语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Examining Read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推荐理由:
本书是剑桥考试系列研究丛书Studies in Language Testing(SiLT)中的第29本,探讨了剑桥系列外语考试(Cambridge ESOL exams)中比较有争议的话题。作者关注的焦点是阅读考试中学生的认知技能、环境效度、考试的评分标准、考试的后果效度(consequential validity)、考试任务对典型语境的代表性等,对于我们分析阅读考试有较大的借鉴作用。
Everyday Talk: Building and Reflecting Identities
推荐理由:
语言与身份的研究近年来引起了语用学与话语研究的极大关注。该书探讨人们如何使用语言呈现自我以及映射他人身份,旨在揭示日常谈话在建构人际关系和解决人际问题中的重要性。作者区别了三类身份(主要身份、交往身份、个人/关系身份)以及身份研究的两个理论视角,文化视角和修辞视角,并结合实例翔实论证了身份与语言的互动关系,认为可以从会话构成模块(指称、言语行为、谈话的可视与可听、互动结构、语言甄选)以及复杂话语实践(风格、立场、叙事、体裁)两大类共九个层面分析会话中的身份建构。该书体现出四大特色:凸显身份建构的语用研究趋势、推动语用学关于“说话人”的研究、体现了身份建构研究的跨学科视角、呈现出脉络清晰、可读性强的写作风格。可以说,如果要从话语角度系统研习身份建构及其话语表现,《日常谈话:身份建构与身份映现》无疑不失为该领域的必读文献。
Translation Zones in Modern China: Authoritarian Command Versus Gift Exchange
推荐理由:
本书的标题就十分吸引人,“权威命令”和“礼物交换”的隐喻高度概括了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两种译介模式,相信读者一定有兴趣探问它们各是如何运作,又有何种高下之分。作者杜博妮生于澳大利亚,1958年曾来中国就读于北京大学,翻译过北岛、阿城等人的作品,是与葛浩文、蓝诗玲、德鲁齐名的中国文学英译大家。1980年到1983年期间,杜博妮受聘于外文出版社在北京担任中国文学英译的工作,此后一段时间里也继续以自由译者的身份接受翻译任务。供职于外文出版社的同时,她也自行翻译了不少当时属于“非官方”(unofficial)的作家。这些丰富多样的一线经历为她从事研究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相比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本书的部分叙述比较主观,感情色彩的流露也较为明显,但不失为一部鲜明生动的译史。《当代中国的翻译地带:权威命令与礼物交换》是杜博妮教授有关中国文学英译的第一部专著,介于思辨的理论专书和个人经验实证的著述之间,为相关领域内的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感性认识。
Paper Republic: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推荐理由:
“纸上共和国”(Paper Republic: 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由译者陶建(Eric Abrahamsen)等人创立于2007年。网站及时更新有关中国当代文学及其英译的各类新闻,包括书展、讲座、评奖、译作、访谈等,更重要的是讨论如何更好地翻译和推广中文文学作品。国内外译者在此发布自己的译文片段(http://paper-republic.org/samples/),尤其注重挖掘新人新作,而不仅仅局限于经典和严肃文学。“纸上共和国”吸引了大量的英语母语译者,让我们欣喜地看到海外对中国文学及其翻译的兴趣,“引入”式的译介模式正在逐步加强。中国文学英译的受众长期局限于学术圈,而在这个互动平台上,用户可以通过邮件联络到主要供稿人交流经验、切磋译技、评析译文(http://paper-republic.org/contributors/),而供稿人也和文学经纪人、出版社密切交往,或将助推中国文学译本走向大众阅读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