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际真英译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
推荐理由:
王际真是最早从事中国文学英译的海外华裔学者之一,在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的译介成果斐然。但国内相关研究并不多,在中国知网上搜索篇名含“王际真”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共30篇,主要包括三类:生平活动介绍;王译《红楼梦》研究(有多篇刊载于《红楼梦学刊》);以及王译现代小说研究(包括鲁迅、老舍等)。《王际真英译作品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一文对这位译介先驱的主要译作进行了梳理,其最大特点是以译本接受与影响为出发点,搜集了大量海外译评,据此分析翻译策略与译文特征,对王际真研究的现有文献是有益的补充。
Linguistics, Language and Verbal Art
推荐理由:
本书不仅为语言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语言艺术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语言学的理论模式和框架。本书不仅对语言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而且为文体学研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模式。本书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特别是书中的语篇分析实例和分析方法对文体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可谓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研究的典范。——苗兴伟(北京师范大学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教授)
译海一粟:汉英翻译九百例
推荐理由:
庄绎传,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教授,长期从事翻译实践和教学、研究工作。曾参加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著作英译本的翻译和修订工作以及国内重要文件的英译、审订工作,并参加联合国文件的汉译、审订工作。曾在英、美、法、澳等国工作和从事学术研究。于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历任北外英语系主任、副校长、高级翻译学院院长,现任《英语世界》杂志顾问,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英语专家委员会顾问。
通过本书,作者将多年积累、视若珍宝的例子,借助于最简单的语法术语整理呈现,娓娓道出经典译文中体现出的两种语言的差异。本书讨论了九百多个汉英翻译的例子,这些例子的来源主要是《邓小平文选》、《李岚清教育访谈录》、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鲁迅作品和英若诚译曹禺的剧作《家》,主要目的是说明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使读者多了解一些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无论是对汉译英还是英译汉都将有很大的帮助。
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
推荐理由:
童元方,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学士,美国俄勒冈大学艺术史与东亚研究双学士,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哈佛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现为台湾东华大学教授兼人文及社会科学系主任。中文著作有《一样花开——哈佛十年散记》、《爱因斯坦的感情世界》、《阅读陈之藩》等,译作有《德日进思想简介》、《爱因斯坦的梦》,英文著作有Two Journeys to the Nor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etic Journals of Wen T'ien-hsiang and Wu Mei-ts'un等。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香港《明报》上的专栏文章,共分“诗的翻译”、“小说的翻译”、“红楼梦译话”、“译者译事”、“翻译余话”五部分。作者结合自己的翻译经验与文化感悟,娓娓道来。本书对英语学习者、研究者,尤其是有志于从事翻译工作,了解文学翻译的读者来说,具有相当的实践和理论指导价值。作者在书中所谈甚广,从古典诗词的翻译谈到现当代小说的翻译,引经据典,并选用多个版本的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更在“红楼梦译话”中详细介绍了“红学”流派,还举证《红楼梦》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对比。她运用优雅、细腻的笔触对文学翻译给予点评,文中所见不是说理性的教导,更多的是作者所学与所得的分享。
桥畔译谈新编
推荐理由:
金圣华,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学荣休讲座教授,香港翻译学会荣誉会长。1997年因对推动香港翻译工作贡献良多而获颁OBE(英帝国官佐)勋衔。《桥畔译谈》初版于1997年,由各篇独立而又前后呼应的小品文集结而成。《桥畔译谈新编》在原书基础上增加了《认识翻译真面目》一文,即金圣华教授出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学讲座教授时的就职演讲,放在开篇位置,旨在以纵观全局的方式来探索翻译的本质,正好与原有的五辑散论互补长短。此外,“新编”经过了精编精校,并加入了作者对原书的改进,更符合内地读者的阅读习惯。本书迄今为止仍是大学教师向翻译专业的学生推荐的书目之一,因书中所谈话题在今天仍然适用,所提到的难题至今仍然存在。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文笔和感性视角,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将艰深的翻译理论化于轻松的生活片段。读来仿佛在聆听一位长者的闲谈,如沐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