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师队伍建设的数字化转型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为切实推动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开辟教师发展新赛道,塑造教师发展新优势,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化教师队伍改革创新,10月19日,“素养引领·智能升级·共创未来——第三届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发展与数字化转型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5学术年会‘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分论坛”在武汉举办。
研讨会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和华中师范大学主办,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教师数字素养发展专业委员会(筹)承办,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研讨会聚焦高校教师在智能时代的素养提升、能力重塑与教学创新,吸引了众多高校相关领导及骨干,第一批教师数字素养示范基地院校负责人等400余人线下参会,为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打开新视角、创设新路径。
素养引领 · 智能升级 · 共创未来
研讨开幕
明察时变,于变局中开新局
教育部教育数字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杨宗凯首先为大会致开幕词。他回顾了我国推进数字化教育的重大举措,指出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型与能力提升是核心关键,亟需提升数字素养、转变教学角色、增强专业能力,以适应智能技术引领的教育变革。他期待本次研讨会能够结合教育理论与科研实践,展开充分交流,主动求变以应对时代挑战。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夏立新在致辞中分享了华中师范大学在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方面的三大实践:以标准研评为引领构建发展新体系,以平台构建为支撑赋能教学能力提升,以实训赋能为抓手探索卓越教师培养新路径。他呼吁与会者共研前沿议题、共享创新实践、共促协同发展,共同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常小玲指出,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是支撑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构筑人才强国根基的关键所在。外研社将教师发展数字化转型作为战略先手棋,打造“测—评—培—教—研—赛”系统解决方案,发布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百校同测”等标杆行动,致力于构建“人人善教、生生会学”的智慧教育新生态,为驱动教育现代化、服务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澎湃动力。
在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副部长,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吴砥的主持下,论坛盛大启幕,为与会教师开启获取新知、谱写新章的学术盛宴。
素养引领·智能升级·共创未来
主旨报告
执炬求变,引领数智新时代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2025学术年会以“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特色教育管理”为主题,新时代教师队伍的建设正是主题下非常关键的方向之一。研讨会作为年会分论坛之一,深刻探讨了加快教师角色转型与能力升级的创新路径。
>>>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鸿飞以“教育大模型的构建与教学应用创新实践”为题,详细介绍了学校通过教育大模型精准实现从教师教学宏观策略到微观行为全景式分析,一体化智能服务教师全周期发展的创新实践,并深入剖析了AI教育应用的六大核心关系,呼吁各方通过人机协同实现教育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构建教育新生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人工智能主任苗逢春以视频形式带来“《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与实施”。他介绍了《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的时代背景与推进目标,详细解读了意识、伦理、应用、教学整合及专业发展五大能力维度。他同时建议应通过严格把关监管、规范课程评价、贯通培训体系等路径,促进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智慧引导者。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高校外语慕课联盟秘书长李莉文围绕“AI重塑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分享了学校重构“建—用—评—管”外语教育新生态、创设智能教学新场景、构建精准研训新路径并实现教师发展新闭环的经验,指出学校作为第一批教师数字素养评价、发展与研究示范基地院校,依托iTeach教师数字素养AI平台(即“iTeach平台”)进行新入职教师数字素养诊测,构建“诊断—培养—发展”三位一体提升体系,有效推动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发展。
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刘清堂介绍了“人工智能赋能教师精准研修创新实践”。他表示学校通过多模态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构建课堂画像与教师数字画像,实现精准的教研模式转型与决策,结合线上线下融合的课例研修、主题工作坊等,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与课堂教学质量改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走向数据驱动、精准高效的新阶段。
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教授刘奕探讨了“AI智能体赋能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他认为AI是高校教育革新的“加速器”,指出学校通过AI智能体闭环赋能课程“建—教—评”一体协同模式,切实提升课程前沿性、交叉性与创新性,有效提高教学资源更新效率,支持差异化教学与个性化学习,聚焦教学设计与学生能力培养,实现研究生教育智能化转型。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助理李会钦聚焦“素养引领 智能驱动:构建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新范式与新方案”。她指出,基于对全国21所高校的深入调研,外研在线率先洞察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瓶颈,创新性地构建了“测评诊断—培训学习—教学实践—科研引领—成果展示”五环联动的教师发展闭环体系。该体系依托iTeach平台,以个性化测评与AI师训课程精准“赋能”,以AI教师助手与智能课堂分析工具辅助“实战”,全程助力教师数字化能力跃升。此外,外研在线积极联合多方力量,通过共建专业委员会与示范基地校,成功打造了“高校—政府—企业—学院”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为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提供了可落地、可复制的实施路径。
吴砥教授及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高等教育事业部总经理蒋亦雷主持主旨报告。两位主持人分别结合发言内容提出自身思考,希望更多高校关注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不断分享探索经验。
素养引领·智能升级·共创未来
特别发布
拥抱变革,刻画数字新图景
响应教育部《关于组织实施数字化赋能教师发展行动的通知》,为助力各高校掌握校本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现状,构建完善教师数字素养画像,沉淀校本教师发展大数据,探索数据驱动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路径,推动基于真实数据、立足真实场景的教师发展提升机制变革,助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外研在线联合教育部教育数字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面向各本科、高职院校,特别发起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百校同测”活动。
蒋亦雷介绍,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百校同测”活动将依托iTeach平台展开,诊测引擎依据教育部《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研发;诊测题目由教育教学、教育技术、数字素养、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家与一线骨干教师共同命制,确保测评题目的科学性与精准性;诊测流程设计严谨,并经过多轮试测优化,保障稳定性与可靠性。她向全国院校发出邀请,期待各方积极参与活动,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的诊断,为高校提供客观、科学的教师数字素养发展数据支持,助力数据驱动的数字化教学创新、教师发展与人才培养。
素养引领·智能升级·共创未来
主编论坛
敏锐洞察,赋能教师新发展
教育数字化纵深发展,为智能时代的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如何借此契机推动范式转型、强化引领责任,已成为学界深入探索的时代命题。研讨会特别设置“主编论坛”环节,围绕“智能时代教育研究的范式变革与期刊使命”分享敏锐洞察和深刻见解。
>>>
《中国远程教育》长期关注国内外开放和远程教育理论及实践研究新成果。期刊总编辑、执行主编贾玉超以“AIGC究竟改变了什么?那耳喀索斯、人工智能与教育知识生产”为题,从哲学与社会学视角审视了AIGC对教育知识生产的影响,指出AIGC以历史数据为基础,仅改变了知识生产的方式,在接纳新技术的同时应跳出认知局限,正确看待AI技术的使用。
《现代教育技术》长期聚焦国际教育技术最新动态、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等内容。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焦丽珍通过“从技术赋能到范式革新:AIGC驱动教育技术研究转型的路径与期刊作为”,指出近年研究焦点正转向协同生态与育人价值,呼吁期刊聚焦核心议题、制定评审标准、搭建交流平台、培育创新生态,为AI驱动教育营造良性循环的研究环境。
《外语电化教学》重点探索以外语教育技术为背景的外语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期刊常务副主编、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社长胡加圣分享了“AI教育生态背景下大学外语智慧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现”,强调大学外语教育需适应教育生态系统创新需求,构建以双智融合教材为交互中枢的大学外语数智教学模式,同时应关注“新、深、细、透”的期刊投稿标准,为外语智慧教育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框架。
《山东外语教学》推荐外语界优秀学术成果,并特别增设教师数字素养专栏,发表相关研究成果。期刊主编、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王卓在“构建多模态学术微话语 打造高质量学术共同体”中讲解了期刊通过打造多模态数字专栏,实现学术观点轻量化、可视化、社群化传播,指出学术期刊应与外语学科共建平台、应协同发展,打造高质量学术共同体。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涵盖多语种研究与全学段教育实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外语教师开展创新性研究。期刊副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副总编辑常小玲聚焦“数智赋能外语教学研究的原则、视角与方法”,强调研究应遵循现实性、应用性与创新性原则,聚焦教学设计、学习过程、教师发展等多元视角,提倡混合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引领学术创新,建设科研共同体,切实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人才培养。
主编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副教授,《教师数字素养》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敏主持。
素养引领·智能升级·共创未来
案例分享
积极促变,聚势共创新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通过人机互动、信息共享、智能辅助等方式实现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是众多高校正在开展的创新探索之一。大会特设案例分享环节,围绕数字技术赋能教师发展展开探讨。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正处级),教务处副处长邓雁希通过“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介绍了学校基于iTeach平台开展规模化应用验证,探索“以赛促教、以研促改”的骨干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及培养模式的过程与经验;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陈实以“建构知识图谱可以提升职前地理教师的TPACK水平吗?一项来自准实验研究证据”为题,分享了构建知识图谱对教师TPACK水平的提升效果,为利用知识图谱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吉林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国际传播研究院主任潘海英聚焦“外语教师AI素养诊测:数据画像、关键短板与改进路线”,指出学校使用iTeach平台为外国语学院教师进行诊测,通过多项举措开展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并积极探索AI优化教学设计,取得了显著成果;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范莉莉带来“智慧赋能 融合共生——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数字化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表示学校通过iTeach平台对全校师生开展精准测评和靶向培训,实现显著提升,多项课题研究成果获省级奖项并入选典型案例;同时将教师数字素养与人工智能评分纳入教师职称评审,将课堂教学有机融入信息技术的能力纳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了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有效机制,赋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与数字化转型。
案例分享环节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化规划与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建主持。
素养引领 · 智能升级 · 共创未来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正如吴砥教授在研讨会闭幕致辞中所言,当前教师数字素养提升工作正从粗放式培训转向精准化、个性化发展,通过智能技术推动教师数字素养测评与发展,已初步形成可执行、可推广的模式,并取得了院校实践成果。他欢迎各位参加将于11月3—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创新发展与应用成果大会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分论坛,期待与在座各位共同进步。
数字浪潮已至,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新时期的教师队伍带来无限挑战与可能。站在“智慧教育元年”的起点,期待各方共赴征程,共育面向未来的教师,构建面向未来的课堂,齐力谱写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新篇章!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