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进”铸魂立本,数智赋能启慧——2025年全国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培训暨“教学之星”大赛
2025/07/31
点击订阅话题,实时获取最新资讯
7月29—31日,全国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培训(英语类专业)举办,600余名教师相聚武汉,探讨英语类专业深化“三进”工作路径,交流数智融合的创新教学实践。
本期研修班设置主旨报告、教学示范、“教学之星”大赛和“高等外语教育服务创新发展交流”四个环节。研修期间,参班教师认真听取专家报告,观摩半决赛精彩对决,在专家的引领下系统把握“三进”教学实施路径,领会《理解当代中国》教材理念,研讨数智资源创新应用经验与成果。在“教学之星”大赛中,临沂大学宋潇男老师与王涛老师、郑州大学李静老师与徐晶老师分别代表团队荣获特等奖,晋级本科英语组全国总决赛。
点击回顾研修精彩瞬间👇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以“理解当代中国:Why and How”为题作主旨报告。孙教授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国际传播格局面临“他述”与“他塑”为主的挑战,亟需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增强国际话语权。新形势下外语类专业应认准历史方位,推动人才培养规格升级,将外语教育升级为跨文化教育:应深刻理解“三进”工作重大意义,扎实推进“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建设,重视加强学生的国学修养和对当代中国国情的了解,重点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文本解读、跨文化人际沟通、跨文化批判性反思能力以及可迁移能力,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自知自信的新型高端外语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 孙有中教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程维教授结合《理解当代中国 汉英翻译教程》,分享了对知识传授目标的全新思考。程教授指出,面对AI技术对外语教育的深刻影响,“理解当代中国”课程应以深度教学为理念,摒弃知识“传递”的方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程教授结合丰富的翻译教学案例,聚焦背景型知识、问题型知识的教授,提出应以时政文献翻译建立认知坐标,在“以我为主,融通中外”的原则指导下,通过翻译实践,培养学生形成叙事环境中的导航力、中国文化传承与实践创新的阐释能力,以及拓展对话空间、实现情感共鸣的“联结”能力。程教授强调,要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类型知识的内在关系,帮助学生超越对知识结论的记忆和复现,增强学习的意义感和获得感。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程维教授
为进一步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高校外语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配备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AI版(以下简称“U校园AI版”),并全新出版数字教材,为教学提供全流程数智化支持。
西南民族大学邓忠副教授以《理解当代中国 英语演讲教程》为例,基于U校园AI版,从四个维度示范教学。在设计理念层面,强调语言与内容融合、理解与讲述贯通、问题导向与产出导向并重;在学科支撑层面,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进行主题内容和演讲策略教学;在AI赋能层面,依托智能平台,进行学习回顾、作业简评、AI内容生成、课后练习作答等,从而在教学逻辑层面助力实现“懂中国、知策略、强实战”的培养目标。
西南民族大学 邓忠副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邱琳副教授以《理解当代中国 英语读写教程》为例,展示了国际传播视角下依托U校园AI版的POA教学实践。邱老师基于真实国际传播场景,调整单元任务,设置并细化单元产出目标,将传播内容和传播技巧有机融入教学活动,形成“驱动—促成—评价”的闭环;教学过程中,使用U校园AI版完成课前预习、课文学习、微课讲解与作业检测等教学活动,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效果。
首都师范大学 邱琳副教授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曹妮对《理解当代中国》AI数字教材的特色功能进行了展示和讲解。AI数字教材以可交互动态流式排版呈现教材内容,涵盖交互式课文学习、讲解微课、交互式练习、赛场荟萃、作品圈等功能,并提供AI助教、AI智能评阅和教学管理功能,为教、学、评、管、研提供全流程数智化支持。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 曹妮
点击封面了解教材详情
本次培训开幕式及主旨报告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社长任倩主持。她表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服务教育强国战略,高等外语教育使命在肩。“三进”工作是外语教育深化改革,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环节。在教育部系统推进“三进”工作的指导下,外研社协同全国高校创新课程教材、推动课程建设、搭建数智资源体系、服务教师发展、强化学生实践,持续推动“三进”工作落地见效,培育国家战略所需的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本次培训坚持理实结合、数智融合,旨在引领教师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教学能力,创新育人路径,强化外语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教学示范环节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英语专业部副主任万健玲主持。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社长 任倩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 万健玲
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
讲述中国,沟通世界
2025年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以“外语教材的有效使用:讲述中国,沟通世界”为主题,引导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创新融合数智技术,培养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切实提升育人成效。
临沂大学团队依托《理解当代中国 英语演讲教程》,聚焦“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一主题任务,采用5E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中国式发展”的观察与思考(Engage)、深入探索脱贫成就与国家战略(Explore)、系统建构“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逻辑结构与语言表达(Explain)、通过图表数据解读与口语练习强化表达迁移(Elaborate),并引导学生对数据语言的表达规范进行自评与总结(Evaluate),形成学习闭环。郑州大学团队依托《理解当代中国 英语演讲教程》,围绕单元主题“提升文化自信”展开教学,运用OBE理念与PDCA循环管理模式,多维度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并充分利用数智化测评手段,依托U校园AI版开展智能化教学管理和个性化学习支持,帮助学生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模拟演讲和互动点评,通过系统训练提升学生讲述中国、沟通世界的能力。
特等奖 临沂大学团队
特等奖 郑州大学团队
赛后,评委会主席孙有中教授、程维教授与提问评委田朝霞教授、穆杨教授对参赛团队进行点评。四位专家高度肯定了参赛教师的精心设计与创新教学,并提出优化建议。
孙有中教授就“理解当代中国”课程教学提出三方面建议:教师应聚焦“理解中国 沟通世界”总体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提升跨文化意识;应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出发,设定具体教学目标,超越单一语言技能训练;应有效运用智能工具开展深度学习,充分利用AI工具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演讲和翻译能力,从而练好“三级跳”,实现“三位一体”,助力学生讲好“三个故事”。
程维教授建议教师处理好四个关系:教学设计与教学展示的关系,教师应根据不同课程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避免教学实操与教学设计两张皮;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的输入关系,在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避免非语言知识等的硬融入;技术融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关系,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人工智能技术,避免“为用而用”;教学的“活”与“深”的关系,避免为了教学的趣味性忽视教学的深度。
田朝霞教授从具体教学层面提出三方面建议:在教学设计阶段须明确焦点,构建清晰的教学目标和逻辑主线;在提问、回答学生问题时,可以直接回答,也可以启发引导,但应更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在教学任务设置上须体现挑战度,确保课程难度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相匹配,切实满足高水平外语人才培养需求。
穆杨教授充分强调了文化敏感性意识在国际传播中的重要性。她建议教师在教授“理解当代中国”课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提升自身可信度(Ethos)、激发听众情感共鸣(Pathos),并运用逻辑论证(Logos)增强说服力;在国际传播情境中,应引导学生从叙事层面和故事层面,将宏大叙事与生动的个人经历相结合,从而讲好中国故事。
南京师范大学 田朝霞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 穆杨教授
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半决赛
(“理解当代中国”英语类专业组)
获奖名单(第1赛场)
特等奖获奖团队与颁奖嘉宾
一等奖获奖团队与颁奖嘉宾
二等奖获奖团队与颁奖嘉宾
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全国半决赛
(“理解当代中国”英语类专业组)
获奖名单(第2赛场)
特等奖获奖团队与颁奖嘉宾
一等奖获奖团队与颁奖嘉宾
二等奖获奖团队与颁奖嘉宾
《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
讲师团座谈会
研修期间,为进一步发挥《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讲师团的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提升讲师团成员的理论素养和数字素养,全国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讲师团座谈会顺利召开。来自全国12个省的讲师团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课程建设的经验、方法与问题展开深入交流,共同探讨教学模式创新路径,着力提升“三进”工作的育人实效。
双向赋能 共育未来
——高等外语教育服务创新发展交流
在7月31日举行的“高等外语教育服务创新发展交流”环节中,参班教师齐聚交流区,深入探讨教材设计理念,分享教材使用心得,体验AI数字教材功能,共商英语类专业育人新路径。
专题活动
知行合一:让实践始于第一课堂——“国才面对面”
在本期研修班的专题活动中,安徽师范大学林绪芹老师从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求出发,指出国才考试立足中国,通过各类沟通任务,引导学生在跨文化沟通中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考试任务设计关注考生在真实情境下的语言运用能力,创设既定情境,要求考生以特定身份,面向指定对象,完成国际职场沟通交流任务。她建议教师借鉴国才考试的任务设计,创新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助力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国际交流场合使用外语解决问题,成为能够适应国际职场沟通环境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最后,活动介绍了人文社科多语种国际出版平台(HSS Online),助力教师便捷掌握语言与教育、跨文化研究等方向的最新学术成果与研究资讯。
安徽师范大学 林绪芹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