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暑期研修 |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记“国际传播与翻译教育教学”研修班
2025/07/22
凝心聚力,再启新程!外研社2025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以“跨越 超越 卓越”为主题,特设计育人素养、管理素养、教学素养、数字素养四大类别共7期课程,每期研修班聚焦一个前沿主题开展深度研讨,创建“开放合作、共建共享”的学习共同体,帮助外语教师全面提升专业能力、拓宽育人视野,推动外语教育教学科研转型与创新,积极回应“强国建设,外语何为”的时代命题,探索“智能时代,教育何为”的世界课题,携手构建全球卓越的中国高等外语教育体系。
7月18—19日,“2025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国际传播与翻译教育教学研修班在北京顺利举行。本期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河南大学刘泽权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焦丹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翟峥教授、外研社范祥镇副编审主讲,来自全国270余所院校的300余名参班教师汇聚一堂,共探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背景下的翻译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创新发展,共促外语人才培养质效提升。
研修会场
研修班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孔乃卓编审主持。他在开幕式上指出,加强国际传播建设,增强教育国际影响力,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外语教育大有可为,高等外语教育使命在肩。外研社精心策划2025年暑期系列研修班,期望助力全国高校外语教师精进教学能力,提升科研素养,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外研社高英分社副社长 孔乃卓编审
王文斌教授基于国际传播能力与国内传播能力的差异,深入阐释了外语在国际传播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数智时代语言交流中人类智慧的必要性。王教授指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外语教师的语言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着力提升思想力——包括知识力、想象力、创新力、创造力、国际沟通力,促使国际传播真正发力、落到实处。
王教授结合丰富且典型的汉英翻译实例,揭示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及思维层面的差异,强调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转码。王教授呼吁外语教师应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提升母语素养与目标语素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人文底蕴的外语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文斌教授
李正栓教授系统地回顾了自16世纪起,中国典籍英译经历的“猎奇式翻译”“学术化翻译”“多元化传播”三个演进阶段,以及国际传播视角下典籍英译需达成的三重目标。李教授结合大量翻译实例,阐释了学术研究型、文化适应型、教学应用型、大众传播型与直译诠释型五种翻译路径,并分享了技术赋能翻译创新的方法,为提升中国典籍的国际传播效能提供实践指导。
继而,李教授以毛泽东《长征》诗的国际翻译为例,全面梳理了该诗自20世纪30年代首次译介至当今多媒体时代的全球化传播轨迹,深入剖析了各个时期译本的特点、影响以及折射出的翻译理念、政治语境和文化诉求,帮助教师理解中国政治诗歌跨文化传播的内在机制,进一步推动数智时代中国文学“走出去”。
河北师范大学 李正栓教授
刘泽权教授深入阐释了AIGC时代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对提升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意义,详细介绍了该项目的总体要求,并结合国家社科语言学、文学类立项统计数据,剖析了项目申报过程中的挑战与机遇。刘教授建议教师密切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研究近三至五年立项信息,了解出版社热门选题的发布与征集信息等,加以读文献、练笔力,夯实学术研究基本功,提升研究能力,讲好中国学术故事。
河南大学 刘泽权教授
焦丹教授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与现状出发,结合其深厚的翻译实践、教学与研究经验,阐释了翻译及翻译教育教学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的核心价值,并从师资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三个维度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焦教授还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最新进展,探讨了AIGC对译者翻译能力的革新性影响和AIGC赋能翻译教育教学的应对策略,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进行前瞻性展望。
首都师范大学 焦丹教授
翟峥教授基于国际传播实践案例,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叙事与共情能力。他提出“语言是载体,传播是目的,文化是灵魂”的核心理念,并结合国际传播能力核心要素的理论框架,讲解了针对不同受众的国际传播策略及其实施路径,分享了不同类型课堂中培养学生国际传播意识的具体方法和行动工具,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示范性指导。
北京外国语大学 翟峥教授
范祥镇副编审介绍了外研社在推动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学科发展中的工作思路与重要举措。外研社立足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产教融合,以技术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了集教材资源、教师研修、测评服务等为一体的翻译学科生态体系,推动新时代翻译课程建设与翻译学科跨越发展,助力培养高质量翻译人才。
外研社 范祥镇副编审
为期两天的研修内容充实,干货满满。参班教师与主讲专家及同行们就国际传播、翻译实践、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等内容作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期待参班教师带着所学所获,积极投身翻译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贡献力量。
专题活动
知行合一:让实践始于第一课堂——“国才面对面”
在本期研修班举办的“知行合一:让实践始于第一课堂——‘国才面对面’”专题活动中,北京外国语大学陈崛斌副教授立足国际传播交流情境的工作内容和要求,深入解读国才考试的理念特色,探讨如何通过考试反拨教学,培养学生理解中国、沟通世界,分析和解决国际传播场景实际问题的能力。他指出,外语教师可在翻译、读写等课程中,融入国才考试“立足中国、沟通世界、服务职场、推动教学”设计理念和报告、翻译、论辩、谈判等国才考试实践性任务,赋予学生真实沟通对象与沟通目标,引导学生演练典型任务,提升国际传播技能。最后,现场还分享了人文社科多语种国际出版平台(HSS Online)为外语教师提供的文学与翻译类等学术期刊资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陈崛斌副教授
■ 反思日志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