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三进”工作 提质新文科建设 ——山东省“三进”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题研讨会召开
2025/07/05
7月4日,“深化‘三进’工作,提质新文科建设——山东省“三进”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题研讨会”在济南召开。会议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山东省教育厅指导,山东省本科教育通用外国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山东省本科教育非通用外国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山东省本科教育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承办。省内高校教务处负责人、外语学院负责人、《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任课教师等近200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
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曾宪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强调,“三进”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是深化外语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省教育厅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着力在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出新、师资建设求新、实践活动革新等关键环节下功夫,构建全链条工作机制,并介绍了省内高校取得的成效。针对下一步工作,他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全面建设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教材育人功能;二是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三是强化师资培训力度,提升培训质量效益;四是加强部门协同联动,增强实践应用能力。最后,他号召与会单位凝心聚力,将“三进”工作成果切实转化为外语教育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曾宪文处长
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俊菊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三进”工作是落实中央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举措。从国家层面来看,是提升国际话语权、构建更有效力国际传播体系的重要抓手;从教育层面而言,是优化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价值引领、培养急需人才的重要切入点;从国际层面来讲,是助力中国理论对外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途径。近年来,“三进”工作在全国广泛推进,山东省在课程改革和赛事育人等方面成效显著,走在前列。针对下一步工作,她发出倡议:高校应立足新文科理念,将“三进”工作深度融入外语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师需围绕“双师型”要求,借助数字化手段推动教学创新;各方可联合共建协同创新基地,通过“政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培养具备全球治理视野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实现新文科建设与“三进”工作的双向赋能。
王俊菊教授
外研社社长助理李会钦指出,面对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新要求,高等外语教育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结合新文科建设整体布局,在理念引领、体系重构与路径创新等方面积极作为。一方面,要做好“铸魂育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谋划、深入推进“三进”工作,强化外语课程的思政功能与育人效能;另一方面,也要着力“启智立人”,以新文科所倡导的跨学科融合、数智赋能、实践导向为抓手,分领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外研社将继续通过集课程支持、师资发展、实践实训、测评服务为一体的多元“三进”教学支持体系,助力院校进一步加强开课的系统性、提升教育教学的创新性、深化人才培养的实战性,携手各方共同培育兼具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专业本领的拔尖外语人才。
外研社社长助理李会钦
开幕式由山东省本科教育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曲阜师范大学王广成教授主持。
王广成教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专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
发布仪式
会上举行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专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发布仪式。专项课题的发布将推动打造一批突出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教研融合实效的科研成果,持续推进山东高等外语教育改革,助力培养实战型拔尖外语人才。
发布仪式由外研社高等营销中心副总监王悦主持。
外研社高等营销中心副总监王悦
主旨报告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何莲珍教授就“大学外语推进‘三进’工作:意义与路径”这一主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述。她指出,在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育应当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致力于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专业本领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教材作为国家事权,是教育的基础工程与铸魂工程。大学生树立国家意识是一个由认知逐步走向认同的渐进过程,而《理解当代中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的研发正是为了努力推进这一过程。该教材从知识层面(“讲什么”)与能力层面(“怎么讲”)进行系统规划与科学设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使学生在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的基础上,讲好身边故事、本地故事和中国故事,同时通过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锤炼跨文化沟通能力,还能切实提升其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胜任力。扎实推进“三进”工作,正是大学外语教育对党中央要求的积极回应与生动实践。
何莲珍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虹教授就“‘三进’外语教育实践研究:内涵、意义与方法”作专题报告,系统阐释了这一研究范式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报告从概念界定、价值意义和实施方案三个维度展开,着重强调了该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紧密连接实践与理论、教学与研究。她通过分析基于课堂的质性研究、行动研究和课例研究的方法论特点与操作规范,并结合山东省《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专项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的选题方向,从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到教学模式创新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路径,为新时代外语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同时,她还鼓励教师密切关注国家教育政策及学科前沿发展,以研究者的视角审视和反思课堂教学,从而发现真问题,并加以改进,更好地助力人才培养。
张虹教授
山东师范大学王卓教授以“‘中国特色全球胜任力’培养目标提出与《理解当代中国》课程进培养方案”为题,分享了该校在外语教育改革中的创新实践与理论探索。她指出,当前外语专业面临诸多挑战,亟需明确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方向。在新一轮培养方案修订中,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确立了以培养兼具本土性与全球性的“中国特色全球胜任力”为核心目标,形成了从“理解中国”到“讲好中国”、从“看懂世界”到“讲好世界”的课程文化价值取向。通过整合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衔接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院将“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课程全面纳入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为全国高校同类课程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
王卓教授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分社张萌轩详细介绍了《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在教学资源、实践教学、教学评价、师资发展全方位一体化解决方案,全面支持“三进”教学,助力深化外语教育改革,培养国家急需的拔尖创新外语人才。
外研社高英分社张萌轩
主旨报告由山东大学马文教授和山东省本科教育非通用外国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青岛大学綦甲福教授主持。
马文教授
綦甲福教授
本次研讨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响应《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关于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工作要求。会议聚焦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着力提升“三进”工作的针对性、创新性和实效性,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自主知识体系、教学研究体系和教师发展体系,为加快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型外语人才贡献智慧与力量。
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全面落实“三进”工作要求,推进外语教育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系列教材依托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AI版,开发并上线数字教材,为师生提供全新的强互动学习体验,旨在促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推动高校外语教育教学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