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教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04/15
为深入推动“理解当代中国”英语系列课程建设,用好《理解当代中国》英语系列教材及相关资源,加强同行交流,4月12—13日,“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教学研讨会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会议由教育部理解当代中国英语系列虚拟教研室和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主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院校的百余名外语院系负责人及任课教师参会,共享“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建设经验,共探外语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路径,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参会代表合影
开幕式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虚拟教研室协作组组长、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武汉大学副校长何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助理李会钦副编审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孙有中教授表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外语教育迎来新的黄金时代。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是贯彻教育部工作部署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各院校积极推进“三进”工作的责任担当。为全面推进外语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各院校要进一步推动“三进”工作落深、落实,着力提高外语类专业适配度,加强专业本体建设,全面探索涉外人才培养2.0。希望各方携手努力,共创外语类专业发展新未来。
孙有中教授
何莲副校长表示,武汉大学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外语学科建设与发展,培养了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和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外语作为沟通中外的桥梁,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恰逢其时,是探索外语教育服务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创新实践。希望参会代表集思广益,碰撞新思路,探索新途径。
何莲副校长
李会钦副编审表示,近年来,在中宣部和教育部的统筹指导以及外指委的有力推动下,“三进”工作取得丰硕成果。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形式多元,对深入推动“三进”教学实践、提升外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外研社将通过构建更完备的教材体系、更立体的资源体系、更多元的师训体系和更有效的实践体系,为高校外语学科建设和服务国家战略的高素质涉外人才培养提供系统性支持。
李会钦副编审
开幕式由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党委书记黄宏发主持。
黄宏发书记
主旨报告
■ 深刻理解“三进”工作重大意义,扎实推进“理解”系列课程建设
孙有中教授强调,外语类专业应主动回应时代之问、国家急需。他深入阐释了“三进”工作与课程思政、新文科建设之间的内在逻辑,并指出,“三进”工作是提高专业适配度的重要举措,“理解当代中国”系列课程则是专业本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外语教育应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三进”工作迈向新台阶。
■ 新时代背景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李圣杰教授介绍了学院传承红色基因,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培养“外语+”拔尖创新人才的育人思路,并从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分享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李教授强调,外语专业要在扎实推进传统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李圣杰教授
■ “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在外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合运用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罗良功教授阐释了“融合运用”方案的定义、定位、必要性及可行性,介绍了“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作为知识资源、语料资源、思政资源和发展资源应用于外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教学实践,助力院校扎实推进和有效落实“三进”工作。
罗良功教授
■ 面向国际传播的理解当代中国故事化叙事
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谭燕保教授深入探讨了故事化叙事在“理解当代中国”话语的国际讲述中的重要性,从叙事连贯性和忠实性两个维度阐释了“理解当代中国”故事化叙事的具体路径,并指出应在“理解”的基础上,纳入“好”故事和“真”故事维度考量,融通大叙事和小叙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培养实效。
谭燕保教授
■ 全球视野与讲好中国故事: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考
西安外国语大学夏登山教授立足国家战略布局和国际交往多元化、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现实需求,深入剖析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必要性,并指出可从建构全球(史)知识与全球意识、课程体系优化、跨文化实践、技术赋能与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培养全球视野。
夏登山教授
■ 理解当代中国,传播中国声音:基于翻译实践的研究设计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张威教授指出,围绕中国时政文献翻译实践的研究设计应坚持实践导向、对比思路和理论阐释的基本原则,采用“三合一”的设计思路,综合应用多元研究方法。张教授强调,时政文献对外译介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意义重大,是未来相关学科战略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
张威教授
■ 依托《理解当代中国 英语演讲教程》,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
北京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工作处处长金利民教授指出,培养国际传播人才意义重大。在“理解当代中国”层面,教师应抓住教学内容关键词,开展合作学习;在“讲好中国故事”层面,教师应重视任务设计,与听众建立相关性,并应鼓励学生以小见大,发掘生活故事中蕴含的宏大意义,提高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金利民教授
主旨报告环节由夏登山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外国语学院院长张峻峰教授和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许明武教授主持。
张峻峰教授
许明武教授
公开课
本次研讨会特设公开课展示环节,为参会教师观摩学习、交流互鉴提供平台。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院长助理罗菁副教授和武汉纺织大学商务英语专业教研室主任吴志杰副教授分别展示了“理解当代中国 汉英口译课程”和“理解当代中国 英语读写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精彩,师生互动活跃深入。
罗菁副教授及其公开课展示
吴志杰副教授及其公开课展示
孙有中教授和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名誉院长杨连瑞教授对两位优秀教师的精彩表现给予高度赞扬,充分肯定了其创新的教学理念与巧妙的教学设计。两场公开课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环节设计、思辨能力培养、课后反思与评价等方面为参会教师提供示范与参考。
孙有中教授点评
杨连瑞教授点评
公开课环节由武汉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程向莉副教授主持。
程向莉副教授
课程建设经验交流
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主任吴霞教授介绍了学校对“三进”工作的整体规划与组织,并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分享了语言与思想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许明武教授介绍了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资源建设、实施路径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以及“四位一体”的“三进”工作长效机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袁奇教授分析了人才培养特色与“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的适配性,展示了学院在推进教材使用、助力讲好中国经济和法治故事方面的举措。陕西师范大学朱冬怡副教授以《理解当代中国 英语读写教程》为例,分享了会话叙事教学在学生思辨能力培养上的可行性与实践路径。
吴霞教授
袁奇教授
朱冬怡副教授
外研社高英分社英语专业部主任万健玲介绍了外研社构建的集“课程支持体系、师资发展体系、实践实训体系、测评服务体系”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支持体系,以期助力高校“理解当代中国”课程体系建设,推动“三进”工作提质增效,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国际传播人才。
万健玲主任
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环节由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薛睿教授主持。
薛睿教授
分论坛
分论坛环节,与会代表结合《理解当代中国 英语读写教程》《理解当代中国 英语演讲教程》《理解当代中国 汉英翻译教程》,展示了英语读写、英语演讲和翻译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成果,围绕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材使用、数智赋能等方面进行了充分探讨和深入交流。分论坛分别由北京语言大学许宏晨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邓忠副教授、张威教授主持。
分论坛一
分论坛二
分论坛三
会议闭幕式由罗菁副教授主持,黄宏发书记致闭幕辞。黄书记表示,此次会议是一次思想的交汇,也是一次共识的凝聚。希望各方秉持共同的愿景,携手前行,以课程为抓手,以学生为中心,以时代为背景,在外语教育与中国叙事之间架起坚固桥梁,为培养更多能够理解中国、讲述中国、沟通世界的新时代外语人才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