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直击|【专题论坛六】国际化人才论坛: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5/03/26
#第九届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3月22日—23日,第九届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顺利召开。论坛以“聚力创新 全球卓越”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旨在推动高等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2,200余位高等外语教育专家学者及实务专家齐聚北京,30余万外语教师云端参会,百余所高校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共商全球卓越的高等外语教育体系,共绘教育强国建设发展图景。
3月22日下午,专题论坛六“国际化人才论坛:多方联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顺利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重庆医科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新疆农业大学、长沙学院、郑州科技学院、马鞍山学院的10位专家学者就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多方联动模式与实践路径进行了深入的研讨与交流。
论坛由桂林学院副校长何玲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副主任韩宝成教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黄立鹤教授、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杨林秀教授共同主持。
何玲教授
韩宝成教授
黄立鹤教授
杨林秀教授
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 李莉文教授
李莉文教授系统阐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学校基于“外特精通”理念,构建了“专业内复合、跨专业复合、跨学科复合”与“跨院、跨校、跨国联合培养模式”,精准培育涉外法治、国际传播、国际金融、国际信管等关键领域紧缺人才;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慕课出海、国际实践项目、品牌赛事活动等多元手段,全面提升国际化人才的实战能力,为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育提供创新范式。
创新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王欣教授
王欣教授立足新文科建设理念,分享了四川大学跨学科融合培育国际传播人才的创新实践。通过创新“知识图谱+微专业”数智化课程体系,升级协同育人目标,拓展国际合作网络,搭建“课堂—赛事—国际项目”多维培养路径,着力锻造学生跨文化传播力、涉外研究能力与数字素养,为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国家战略需求提供兼具理论厚度与实践锐度的高端外语人才支撑。
“价值引领、数字赋能、专业融通”的理工科高校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西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孙瑜教授
孙瑜教授从理工科高校视角出发,详细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强调“国际视野拓展、人文素养提升、聚焦专业发展”的育人新模式。通过开发“红色中国叙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打造“国际交流与传播”“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微专业,依托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及哈萨克斯坦分校建设等举措,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为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人才储备贡献具有理工科辨识度的“西工大范式”。
理工科高校高素质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陈宏俊教授
陈宏俊教授在报告中重点介绍了大连理工大学“立足专业、做精一外、提升二外、拓展三外”的公共外语教学改革。通过打造“专业+外语+国际事务”的课程及实践体系,组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打造线上线下课程平台等举措,着力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传播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为国家培养了一批精通专业技术、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素质国际组织后备人才。
外语+职业:浅谈AI赋能下的医学外语人才培养实践
重庆医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李佳颖译审
李佳颖译审从重庆医科大学的医学特色出发,介绍了其“AI协同力+医学外语+职业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学全流程,联合政企医校资源,培养医学翻译、医药注册等细分领域人才,精准对接医学行业需求。这一创新实践通过前置职场能力培养,为AI时代医学外语教育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范式。
用“china”传播“China”:聚焦中国陶瓷文化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
景德镇陶瓷大学文化传播学院院长 侯铁军教授
侯铁军教授从国家战略、时代背景切入,结合景德镇陶瓷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地位与使命,构建了“外语+陶瓷+传播”的校本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内培外引”打造特色教研团队,编写出版系列特色教材,打造一流特色课程,创办中国陶瓷文化外语传播大赛,开设“中国陶瓷文化国际传播”微专业等举措,致力于培养中国陶瓷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助力学生用 “china” 传播 “China”。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王婷副教授
王婷副教授在报告中重点展示了新疆农业大学“专业+外语”交叉融合模式下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策略,分享了优化课程体系、整合实践资源、改革测评机制、拓展国际研学及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五大改革举措。同时以《中国成就与世界发展:智慧农业》为案例,生动展示了如何将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农业知识与外语能力深度融合,为“一带一路”建设与外语人才本土化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产教融合经验。
学用融合 校地协同: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长沙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 李海军教授
李海军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长沙学院立足地方特色,构建“语言+文化+传播”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湖湘文化传播能力的外语人才为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推动学用融合、加强校地协同等举措,主动服务地方国际传播实践,在地域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多维联动模式
郑州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 韩彩虹教授
韩彩虹教授指出,新质生产力推动外语人才培养向知识复合化、技能智能化、素养国际化进阶。学校以国才考试为抓手,通过“课证赛教”全链融合的设计,构建“培优生精准选拔—双师型师资迭代—数字化场景赋能”的育人闭环,推动国际化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为民办高校破解外语教育同质化困境提供了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民办高校多方联动育人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马鞍山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 孙倩副教授
孙倩副教授分享了马鞍山学院“校企共生+校政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外语+”为特色,建立了多元化的育人机制,通过建设翻译实习基地、开设《国际人才职场英语》课程等举措,精准对接地方语言服务需求,打造了覆盖课程开发、技能实训、项目实战的全链条培养体系,为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复制的“马鞍山方案”。
本次分论坛汇聚高等外语教育领域各类型院校的实践智慧,集中展现了“多方联动、跨界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与创新性。面向未来,外研社将依托丰富完善的教学、测评、培训、赛事、数字化产品等教学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为高校提供教学评用一体、政学产研打通的全方位国际化实战人才发展解决方案,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全面支持。
回放方式
点击查看第九届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专题论坛六直播回放,重温智慧思想,再悟教育新知。
🔹论坛首发 | 语通中外 服务全球: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语言服务平台正式发布
🔹论坛首发 | 2025“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定题演讲题目发布!
🔹论坛首发 | 《理解当代中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重磅推出:理解中国,沟通世界
🔹论坛首发 | “四新”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重磅推出:服务国家战略发展 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论坛首发 | 《新一代大学英语》(第二版)全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