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直击|【专题论坛四】英语类专业论坛:协同创新的英语类专业改革路径
2025/03/26
#第九届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3月22日—23日,第九届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顺利召开。论坛以“聚力创新 全球卓越”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旨在推动高等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2,200余位高等外语教育专家学者及实务专家齐聚北京,30余万外语教师云端参会,百余所高校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共商全球卓越的高等外语教育体系,共绘教育强国建设发展图景。
3月22日下午,专题论坛四:“英语类专业论坛:协同创新的英语类专业改革路径”顺利举行。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曲阜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黑龙江大学、甘肃政法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湛江科技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11位外语教育专家学者,与线上线下教师就英语类专业在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创新改革、协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西安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姜亚军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欣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刘瑾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张文忠教授共同主持。
姜亚军教授
王欣教授
刘瑾教授
张文忠教授
数智时代外语学科专业的守正与创新
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 杨鲁新教授
杨鲁新教授立足数智时代发展背景,阐释了对外语教育的革新思考:英语类专业应以文学、语言学、文化、国别区域研究为基础,依托AI技术,实现“工具性”“人文性”“科学性”的深度融合。杨教授指出,语言能力与数智素养的培养已延伸至基础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须进一步强化语言基本功,深化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沟通力和创造力。
英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数智赋能、协同创新路径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秦洪武教授
秦洪武教授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介绍了外语教育数智化转型的路径与方案。在培养“中外语言通、国家区域通、行业领域通”的人才过程中,学校打造英语专业智慧教育平台,推动过程性评估数字化与智能互动场景建设,在夯实学生语言基本功的同时,以智能化手段提升学生输出能力,保持长效学习能力,为外语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实践范本。
设置法律英语专业,振兴外语本科教育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法大学 张法连教授
张法连教授基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深入阐述了设置法律英语本科专业的重要性。他指出,涉外法治人才是“精英明法”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法律英语是其培养的起点和关键。作为新兴交叉学科,法律英语具备独特的研究对象、完整的知识体系及多元的研究方法,通过直接以英语学习英美法,为国际化法治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
理工科高校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朱献珑教授
朱献珑教授详细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在机制创新方面,学校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政产学研、建立实训孵化机制;在平台建构方面,成立高校智库、实践基地、研究中心、教学系部,提供咨政、实习、科研、教学平台;在课程建设方面,开设微专业和创新班,帮助学生读懂中国、理解世界、融通中外。
以专业内涵提质增效为突破口应对不确定的未来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温建平教授
温建平教授就英语类专业如何在变化中发展分享了见解。面对知识获取与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英语类专业须以国家战略需求和时代发展要求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更新知识技能、拓宽跨学科课程、深化专业课程、提高教师素质、培厚人才素养,在拥抱技术的同时坚守育人根本,实现专业建设与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
数智时代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守正创新:融合、特色、未来
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杨子教授
杨子教授结合新时代人才需求的转变,分享了北京科技大学英语专业的特色化发展之路:学校守“外语人文”之本、拓“学科交叉”之新,依托一流学科优势,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新文科导向的跨学科师资团队,深化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特色实践模式,为理工科高校发展提供了有益参照。
深化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英语类专业建设改革
黑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区域国别学院)院长 黄萍教授
黄萍教授从学科、能力、价值三个维度,系统介绍了黑龙江大学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学校重构课程模块,设置语言学和文学、区域国别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四个方向课程;构建“外语+”双学位体系,拟设立三个双学士学位项目;革新评价体系,从六个维度明确界定双学位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深入推进“三进”,培养法律英语人才,服务涉外法治建设
甘肃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马彦峰副教授
马彦峰副教授以甘肃政法大学为例,介绍了法律英语与法律翻译人才培养的特色实践。学校以师资建设和专业建设为抓手,将法律专业知识和立德树人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建成法律英语、翻译技术等一流课程,并在相关领域取得多项学术成果。通过系统化建设,打造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为培养涉外法治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立足校本特色培养卓越国际传播人才的创新实践
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院长 戴运财教授
戴运财教授立足浙江传媒学院特色,分享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学校以“外语+新闻传播”为核心,构建学校课堂、社会课堂、海外课堂、虚拟课堂“四课堂”联动的教学平台,通过学科协同、专业融通、校企联动、中外共建、虚实结合五大举措,着力培养具有高级编译能力、口语对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虚实融通,人机协同——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三融三化”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湛江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 邓博文副教授
邓博文副教授介绍了湛江科技学院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学校推动学科融合,构建“语言+数字技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电商人才需求;借助虚实融合,实现跨境商务全场景模拟教学。通过课程智能化、实践场景化、数字赋能等举措,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体系。
跨界协同:高层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黄宇元副教授
黄宇元副教授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为例,阐述了外语专业建设的特色发展路径。学校依托“电科”优势,构建“外语+”培养模式,通过校企联培、课赛融合、海外实践等多元举措推进改革。同时,基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项目,探索跨学科微专业建设,开设“国际治理”和“英泰双语与全球胜任力”微专业,推动特色发展。
专题论坛成果丰硕,各专家学者立足新时代背景,围绕英语类专业建设与发展提出了前沿理念与多元化路径,以改革激活力、以创新驱发展、以协同强支撑,为新文科建设与高等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启发了思路。期待全国各高校英语类专业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推进外语教育转型升级,为建成教育强国贡献智慧与力量。
回放方式
点击查看第九届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专题论坛四直播回放,重温智慧思想,再悟教育新知。
🔹论坛首发 | 语通中外 服务全球: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语言服务平台正式发布
🔹论坛首发 | 2025“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定题演讲题目发布!
🔹论坛首发 | 《理解当代中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重磅推出:理解中国,沟通世界
🔹论坛首发 | “四新”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重磅推出:服务国家战略发展 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论坛首发 | 《新一代大学英语》(第二版)全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