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直击|【专题论坛二】前沿论坛:智能驱动的高校外语教学生态重塑
2025/03/25
#第九届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3月22日—23日,第九届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顺利召开。论坛以“聚力创新 全球卓越”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旨在推动高等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2,200余位高等外语教育专家学者及实务专家齐聚北京,30余万外语教师云端参会,百余所高校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共商全球卓越的高等外语教育体系,共绘教育强国建设发展图景。
3月22日下午,专题论坛二:“前沿论坛:智能驱动的高校外语教学生态重塑”顺利召开。来自澳门中西创新学院、郑州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集美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宁波工程学院的12位专家学者,解读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与人才培养实践经验,探索高等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智能化升级路径,为培养国家战略所需的高素质时代新人贡献智慧与力量。
论坛由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副校长曾用强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张文霞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王海啸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家金教授共同主持。
曾用强教授
张文霞教授
王海啸教授
许家金教授
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师数字素养提升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澳门中西创新学院校长 仲伟合教授
仲伟合教授从教育革命与人工智能进化历程视角切入,结合SAMR模型,从替代(Substitution)、增强(Augmentation)、修改(Modification)、重构(Redefinition)四个步骤,梳理了人工智能对外语教育的积极影响。同时通过个人研发的DEVIL模型(Distort, Exacerbate, Vaporize, Instigate, Lessen),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在此基础上,仲教授进一步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对外语教师数字素养的要求、框架与核心内容。他强调,外语教师应从意识革新、技术精通、资源整合等维度全面提升数字素养,并围绕六大教师角色转换关键词,如“知识传递者”向“学习领航者”转变、“课堂管理者”向“学习社区构建者”转型等,提出了数字素养提升的具体路径和实践建议。
与AI共舞,构建新型外语教学模式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郑州大学教务部部长 钱建成教授
钱建成教授认为AI时代的大学教育不再是灌输知识的殿堂,而是成为生命的唤醒。在这一背景下,他深入剖析了AI教师的核心优势,并从情感支持、价值引导和创新激发等多维视角,阐释了HI教师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他提出了“HI + AI + STU”三元共生的教学模式,明确了AI与HI各自的角色定位:AI作为“认知脚手架”,主要承担基础知识传递、个性化训练和效率工具的功能;而HI则是“灵魂工程师”,专注于情感联结、价值塑造和批判创新的培养。钱教授特别强调教师需在教学中贯穿伦理教育,注重AI与HI的互补性。同时,他呼吁教师积极拥抱AI带来的挑战,克服人工智能焦虑,转型为教育数字化设计师,以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的需求。
数智赋能外语教育中的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田丽丽教授
田丽丽教授指出,中国人民大学立足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结合院校人才培养方针和新文科建设要求,成立了国际传播与国际胜任力语言中心,构建了以国际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她详细解读了《中国人民大学外语教育中的国际胜任力教学框架》,系统介绍了由双轨教学体系、五训体系和测试评估体系构成的“教—训—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保障该模式实施,学校同步建设了“云—台—端”一体化智慧教学资源平台,为国际胜任力培养提供重要支撑,彰显了中国人民大学在未来外语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与使命担当。
多语数智科学新文科实验室赋能外语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苏永刚教授
苏永刚教授从数智时代的教育变革与教育研究切入,介绍了山东大学智能化、数字化多语数智科学新文科实验室的建设思路与成果。苏教授表示,山东大学通过设立“英语+法学”“英语+国际政治”双学位、拔尖人才创新实验班、英法双语国际组织人才实验班、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专业等方式,培育国家急需的通用型、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在此背景下,苏教授详细介绍了多语数智科学新文科实验室在助力多模态数据收集与分析、培养学生翻译及跨文化交流能力、服务国际组织与全球胜任力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的智能支持作用,以及在助力学生就业、服务国家及地方发展所取得的系列成效。
教育强国战略下的新文科建设:AI赋能的价值旨归与路径升级
北京邮电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张钫炜教授
张钫炜教授聚焦智能技术赋能,介绍了高等教育变革背景下的“北邮方案”。北京邮电大学以“学科交叉、数智赋能、知行跃升”为核心原则,以“三层多维”教学理念为指导,设计了“科技人文双螺旋”的大学英语培养方案。张教授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智能体工作流辅助教学设计、多模态AI生成教学资料、数字化平台布置学习活动,以及智能辅助教学场景与工具准备,开展数智备课;学生则通过数字化平台自主学习、多模态AI口语练习、智能体辅助个性化学习等方式,开展智慧学习,构建了全方位、智能化的教学管理与自适应学习体系。张教授期待北邮教学团队凝练的成果能够为广大院校以AI赋能教学提供参考和启发。
国内外AI语言大模型赋能外语教育革新与发展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陈彦旭教授
陈彦旭教授指出,东北师范大学通过分类分级教学、项目式学习模式创新、数智赋能大学英语“教—学—评—管”全流程、多元化考核评价等方式,积极推进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在这一过程中,AI赋能始终被确立为关键思路和核心抓手。 陈教授结合语言大模型在专业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深入分析了国内外AI语言大模型在促进深度思维、自主训练以及多模态功能开发方面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他建议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智能体”自主训练,并以AI赋能的“三进”工作为例,系统梳理了智能体训练的具体流程。陈教授强调,通过自主训练智能体的实际应用,教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专业优势,还能有效推动面向未来的教育创新与发展。
跨境电商微专业AI课程建设及实践探索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务处副处长 李医群副教授
李医群副教授指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重点围绕高水平“AI+”专业建设、“1+1+N”“AI+”课程建设、“AI+”教材建设、“AI+”实验实践项目建设、“AI+”教学管理推进、师生数智素养提升六大方面,促进AI与教学、实践、管理的深度融合。以“跨境电子商务”微专业为例,她介绍了其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并详细分享了融入知识图谱、AI助教、虚仿实验的典型AI课程特色及建设思路。此外,她分享了融合“AI技术+知识库+教学应用”的跨境智贸-AI伴学数智化课程平台,为广大院校全面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推进教与学模式转型升级提供参考范式。
海洋强国战略下“英语 + 航海”人才培养数智化转型与实践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 张海燕教授
张海燕教授分享了集美大学基于院校“工海”特色,积极响应“四新”建设和海洋强国战略,开展“英语+航海”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数智化转型实践成果。张教授指出,本成果通过立体资源构建、行业知识拓展、能力实践进阶和数智平台建设,有效解决了教学模式传统、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固化和教学手段简单等诸多教学痛点。基于此,张教授详细介绍了“特殊场景英语会话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思路及特色亮点,为广大院校培育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提供全新思路参考。
智能技术赋能理工院校外语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院长 王英教授
王英教授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切入,认为智能技术赋能教学既是时代发展之需更是外语教育教学改革之需,对高校外语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昆明理工大学开展了智能技术赋能外语教学全流程的实践探索,开展常态化数智素养提升教研活动、建设包括外研在线学科型智慧教室在内的智慧教学环境、应用U校园AI版和iTranslate等智慧教学平台,并积极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外语学习智能平台建设,为广大工科院校培育国际视野人才,贡献经验与智慧。
从“工具”到“生态”:人工智能驱动的外语教学数字化转型
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 李艳玲教授
李艳玲教授以“从‘工具’到‘生态’”总结了外语数字化教学从1.0步入3.0的发展进程,她指出数智时代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外语教学不“变”之道,而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则是外语教学“变”之必然。李教授通过引入教学新主体、开辟教学新场域、塑造教学新模式、打造教学新内容等六大举措,解读了院校如何通过“蜕变”与“创变”应对外语教学数字化浪潮。李教授强调数智时代外语教师当以“变”应“变”,主动调适角色、全力担当角色、着力提升数字素养、秉持价值引领使命,充分发挥外语教师新作为。
解构与重建: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育的效能革新与风险治理协同路径
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与智能实验室主任
区可挺高级实验师
区可挺高级实验师深入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外语教育面临的风险,并从本体、组织和施教风险三个维度进行解构,提出了IARC(Identification, Assessment, Closed-Loop, Response)风险治理框架。区老师强调,风险治理的关键在于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推动效能革新与风险治理协同发展,构建可控的AI体系。为此,他提出“守正创新、主动融合”的解决思路,打造外语教育AI“三体”框架:通过数智化外语实验教学基底体系、数字教材驱动的多维课程群体系,以及适应大规模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运营体系,有效消除通用AI的不确定性,构建完全可控的外语教育综合智能体,精准提升师生工作与学习效率。
学科交融、能力升维——工程技术翻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应用
宁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学术副院长 耿燕川副教授
耿燕川副教授聚焦“一带一路”背景下工程技术翻译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传统翻译教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局限性,剖析了虚拟仿真平台建设的背景。针对工程现场实践受限的困境,他指出,3D建模、虚拟仿真等技术优势能够有效突破教学痛点,满足跨学科综合训练的需求。为此,宁波工程学院以真实案例构建项目链条,通过情景要素和实训方式设计,打造了工程技术翻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通过数智赋能构建超真实认知空间,通过学科融合搭建跨学科认知框架,通过能力升维重塑能力培养路径,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持。
本次活动凝聚智慧教育共识,锚定教育发展方向,12位发言人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AI赋能教学模式革新升级、高质量外语人才培养路径、微专业建设、虚拟仿真课程建设、外语数字化教学等多维视角解读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路径与成效,为教育强国建设与高质量外语人才培养贡献经验与智慧,推进中国高等外语教育数字化改革与智能化升级。
回放方式
点击查看第九届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专题论坛二直播回放,重温智慧思想,再悟教育新知。
论坛直击 | 大学外语教指委论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大学外语教育
论坛直击|英语类专业教指委论坛:新时代英语类专业创新转型发展
论坛直击|多语种专业教指委论坛:新时代多语种专业创新转型发展
重塑教育的力量——UNIPUS教育创新发布会举行
AI新突破·听说训练新空间——外研在线小U智能语言训练舱正式发布
论坛首发 | 2025“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定题演讲题目发布!
论坛首发 | “四新”大学英语系列教材重磅推出:服务国家战略发展 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论坛首发 | 《理解当代中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重磅推出:理解中国,沟通世界
论坛首发|《新一代大学英语》(第二版)全新出版
点击进入专题网页,查看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