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直击|多语种专业教指委论坛:新时代多语种专业创新转型发展
2025/03/24
#第九届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
3月22—23日,第九届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顺利举行。2,200余位高等外语教育专家学者齐聚北京,30余万外语教师云端参会,百余所高校组织教师集体学习,共商全球卓越的高等外语教育体系,共绘教育强国建设发展图景。
23日上午,多语种专业教指委论坛召开。论坛以“新时代多语种专业创新转型发展”为主题,围绕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人工智能深度赋能外语教育等核心议题,深入探讨多语种如何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引领,主动拥抱数智化浪潮,乘势而上,产教融合,破局而立,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对新时代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前中国驻马达加斯加大使、前中国驻卢森堡大公国大使 杨小茸
杨小茸大使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深化和对外合作拓展,培养国际化人才已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人文交流深化及多边合作扩大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更多机遇。但当前仍面临国际环境等外部因素制约和国际化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等内部因素掣肘的双重挑战。为此,必须着力培养更多政治素质过硬、国际视野宽广、综合能力全面、外语水平较高、跨文化沟通能力较强的优秀国际化人才。
人工智能时代俄语专业转型创新发展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俄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辽宁师范大学 刘宏教授
刘宏教授认为,高质量转型创新发展是当前外语教育的首要任务,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及应用给外语教育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对传统的外语学科专业建设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严峻挑战。她强调,在人工智能发展时代语境下,高校俄语专业建设应紧密服务国家对俄战略需求,培养兼具“三通”(俄语通、区域国别通、领域通)、“三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特质的拔尖创新人才,以国家话语培养国家意识和国际话语权意识的“小切口”,构建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战略”。
对新时代法语专业创新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法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 曹德明教授
曹德明教授表示,外语专业教育改革要坚持守正创新,始终把培养高水平人才、更好服务教育强国战略、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法语专业要立足国际化,顺应国家发展需求,秉承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专业人才的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坚持高质量发展,直面挑战,研究问题,谋划发展,着力培育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专业能力的“三有人才”。
区域国别学视角下的阿拉伯语专业转型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阿拉伯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语言大学 罗林教授
罗林教授指出,在“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国际格局变革背景下,阿拉伯语专业应依托区域国别学转型,培养“语言+区域研究”复合型人才。专业转型要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交叉融合经济学、国际关系等学科,引入大数据、AI技术优化教学,推行差异化办学,助力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区域深度认知及实践能力的高质量高端人才,助力中国智慧在中东传播,服务国家外交与经贸战略。
从“两种文化”到“三种文化”——高校德语专业创新转型发展的熵减之道
教育部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 吴江教授
吴江教授指出,随着科学技术迭代加速以及系列顶层设计的出台,高校德语专业的创新转型既面临机遇,也充满挑战。她以北外德语学科点文理融通型人才培养探索为例,从个性、感性以及理性等三个维度探讨数智时代高校德语专业从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构成的“两种文化”并存迈向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构成的“三种文化”共生的“熵减”之道。
技术赋能中国叙事:新时代西班牙语专业转型发展路径探索
教育部高等学校西班牙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外国语大学 于漫教授
于漫教授围绕“技术赋能中国叙事”主题,探讨了西班牙语专业在新时代背景下的转型与重构、双轮驱动的专业路径、“语言+技术”赋能下的国际传播使命以及专业升维实践等内容,强调要持续创新与融合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保持西班牙语专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新时代高校日语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部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 周异夫教授
周异夫教授认为,日语专业面临各类挑战,需重新审视发展方向。新时代日语教育应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需求,加强特色建设和分类发展,各校依据自身定位和优势进行有效建设,努力培养学生跨学科知识结构、思辨与创新能力、中国文化理解与国际传播能力,以及数字素养与AI学习能力,同时要夯实专业基础,提高语言能力,突出优势特色,避免短期同质化。
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中在地化知识生产与国际胜任力提升协同发展的探索
教育部高等学校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 吴杰伟教授
吴杰伟教授强调,全球胜任力作为21世纪人才的核心素养,其实现路径在于对"在地化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他指出,高校应深化与对象国企业和机构的合作,构建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体系,通过师生协同参与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深入理解对象国文化。基于"浸润式培养"模式,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应对全球化时代的复杂挑战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外国语大学 修刚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非通用语种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 姜景奎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 李莉文教授
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莲教授
论坛由修刚教授、姜景奎教授、李莉文教授和张莲教授主持。
云程发轫,万里可期;谋变图强,勇立潮头。多语种专业教指委论坛立足高校多语种专业创新转型与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构建,汇聚智慧,凝聚共识,规划布局,意义重大,为多语种教育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提供新方法、指明新方向,彰显多语种专业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推动高等外语教育自强卓越的坚定信心与重要使命。新的一年,让我们继续发挥各语种独特优势,纵深深化专业改革,凝聚磅礴创新力量,奏响时代变革强音,为党和国家培育更多高层次国际化栋梁之材,共同书写新时代多语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华彩篇章!
回放方式
点击查看第九届高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多语种专业教指委论坛直播回放,重温智慧思想,再悟教育新知。
精彩回顾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