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应用的翻译”到“翻译的应用”:傅敬民新著引领翻译研究新方向
2025/02/18
傅敬民新著引领翻译研究新方向
孙晓蓉 上海大学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是当今的时代议题,《应用翻译研究探索》一书的成功面世,是对这一重要议题的积极回应。该书作为“十四五”时期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专项规划项目“翻译中国”研究丛书之一,于2024年10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正式推出,不仅标志着我国应用翻译研究向体系化与学科化构建迈出了坚实步伐,而且作为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应用翻译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之际的一份重要献礼,为构建中国特色的翻译学自主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
扫码购书
《应用翻译研究探索》一书展现出高度的创新性、前瞻性与启迪价值,为我国应用翻译研究领域注入了本土原创性的理论论述,极大地丰富了该领域的学术话语体系。在该著作中,作者以极具开拓性的视角,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核心概念,如“应用的翻译”/“翻译的应用”、“应用的翻译研究”/“翻译的应用研究”、“应用的翻译”系统/“翻译的应用”系统、“应用的翻译”功能/“翻译的应用”功能等。这些概念不仅深刻且相互关联,往往以成对的形式呈现,为应用翻译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提供了稳固的理论基石。每个核心概念均为作者历经数十年理论积淀后,对应用翻译研究领域最新见解的精粹提炼,唯有深刻领悟这些概念,方能准确把握本书的核心思想与理念,因此,对这些核心概念进行深入解读显得尤为重要。
一、批判性继承
从哲学角度看,“起源隐含本质”,作为“历史叙事本身”,词语的起源揭示思想的发端,而概念的演变则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因此,追溯“应用翻译”这一概念在我国语境下的起源及其演变历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应用翻译研究思想从萌芽至成熟演变轨迹的独特视角。在我国,该术语的首次亮相是在2003年全国首届应用翻译研讨会上,由我国应用翻译研究领域的先驱方梦之先生提出,自此已历经二十余载的蓬勃发展。起初,方梦之的“应用翻译”指的是应用文体的翻译,其定义是:“以传达信息为目的(同时考虑信息的传递效果),它区别于传达有较强情感意义和美学意义的文学翻译。”应用翻译几乎包括文学文本以外的“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定义将学术翻译、口译和机器翻译/人工智能翻译排除在应用翻译的类型之外了。
二、原创性拓展
《应用翻译研究探索》在充分继承方梦之关于“应用翻译”及“应用翻译研究”丰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并发展了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该书开篇即系统性地对“应用翻译”及“应用翻译研究”的性质、类型、概念框架及功能作用进行了科学而严谨的界定,为后续的深入探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引领读者步入应用翻译研究的新境界。本书作者提出,应用翻译“并非一个固化的概念”。在跨学科研究背景下,作者对其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与界定,赋予其符合时代需求的深刻内涵。作者创新性地提出,一个全面的应用翻译概念应当囊括“应用的翻译”与“翻译的应用”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前者是对方梦之所提出的“应用翻译”的继承,但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细微的调整与创新。本书认为“应用的翻译”与文学文本的翻译共同构成翻译实践的对象,“属于实用文体或语用文体的翻译,与英语的practical translation, pragmatic translation, non-literary translation,或specialized translation相对应”。但是,作者在承袭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了应用文体文本翻译的概念外延:“并非只是包含传统中应用文体文本的翻译,也纳入了口译、视听翻译、多模态翻译、网络翻译、机器翻译等”,“同时还包括与应用的翻译密切相关的应用翻译技巧/方法/策略/原理、应用翻译标准、应用翻译辅助工具等”。换言之,本书作者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根据文本体裁对翻译进行分类,而是依据文本的实用功能进行分类。在此框架下,所有具备实用性质的翻译活动,均可归入“应用的翻译”这一广泛范畴之中。
而“翻译的应用”,就是“翻译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翻译教学研究,翻译行业/职业研究,翻译出版传播研究,翻译与语言、政治、社会、经济、知识等领域的关系研究都属于这一范畴。“翻译的应用”这一议题,始终是本书作者深切关注并力推学界予以重视的核心内容,其实质在于深入探究翻译与其他诸多学科领域之间的复杂关联。“翻译的应用”研究范式,成功地超越了传统翻译研究中过度聚焦于文本的局限性,探究翻译与文本之外其他事物、活动、现象之间的关联性,并着重于翻译在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政治权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与影响。作者曾发表一系列论文(2024、2021、2014等),积极呼吁学界重视翻译与其他学科的互动及翻译在其他学科建立与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与此同时,作者于同期推出了另一部专著:《关联与互动:翻译与中国近现代学科发展》,该著专注于探讨翻译在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地理学、语言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功能与角色,彰显了翻译的广泛实用价值。《应用翻译研究探索》一书不仅为应用翻译研究奠定了“既立足于文本又超脱文本”的理论基石与实践导向,同时也标志着“翻译的应用”研究已然成为学术界日益瞩目的焦点议题。当前,众多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正积极资助翻译与数学、物理学、建筑学、采矿学、经济学、天文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知识话语的交融与互动研究,这一趋势预示着翻译的应用研究将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与深远的影响力。
三、体系化构建
作者一贯秉持社会学系统观的研究视野,擅长在系统的高度上审视并解决问题,这一特点在本书中同样得到了鲜明的体现。无论是整体的架构设计,还是每一章节的细致安排,都透露出体系化的构思线索。宏观层面,作者围绕应用翻译研究理论、应用翻译研究史以及应用翻译批评这三个核心维度,系统而全面地构建了应用翻译研究的体系化框架。微观层面,每一章节又各自独立成篇,针对具体议题进行了体系化的深入探讨,展现了高度的逻辑性和完整性。
首先,作者明确指出,应用翻译和应用翻译研究各自构成逻辑严密、自洽的系统,各自承载着独特的功能与使命,共同推动着应用翻译领域的不断发展与深化。他创新性地将应用翻译系统划分为“应用的翻译”系统与“翻译的应用”系统两大组成部分。前者涵盖各类实用翻译实践活动,后者则深入探究翻译与其他实践领域之间的复杂关联。应用翻译系统是与翻译实践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体系。而应用翻译研究系统隶属于学术研究领域,它是对应用翻译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理解与理论升华的体系,其根基在于应用翻译系统本身。作者强调,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翻译研究应当涵盖“应用翻译的研究”“应用的翻译研究”以及“应用翻译的应用研究”三个层面,充分体现出体系化的思维模式。
随后,本书进一步阐明,应用翻译研究由“应用的翻译研究”与“翻译的应用研究”两大子系统构成,涵盖四大核心议题:实用文体文本研究、理论应用研究、应用翻译实践中出现的各类具体(现象)关系研究以及应用翻译理论体系研究。这四个议题体现出研究问题的体系化,既着眼于翻译的实际操作层面(即应用翻译的产品与过程),还聚焦于翻译在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功能及效果,为应用翻译的实践操作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同时有效拓展了应用翻译的研究范畴。
应用翻译及其研究的功能也是作者着墨较多的概念。我们可以依据应用翻译及其研究的功能来对应用翻译现象进行分析。作者提出,应用翻译功能应聚焦于“应用的翻译”功能及“翻译的应用”功能。应用的翻译功能体现为产品功能和过程功能,而翻译的应用功能则体现为翻译的效果功能和价值功能,是翻译的关系功能。翻译的应用功能以应用的翻译功能为前提。作者将“应用的翻译”及“翻译的应用”功能整合为五个方面的功能:积极功能(交际功能、强化功能、建构功能、彰显功能)和消极功能(遮蔽功能)。将应用翻译研究的功能分为目标达成功能和系统维护功能。作者特别强调并凸显了翻译在主体建构、社会关系塑造、政治制度影响、国家形象构建以及认知模式形成等多个维度上的重要功能。在学界普遍聚焦于翻译的积极功能之时,本书作者展现出独特的逆向思维,呼吁学界重视翻译的消极功能,同时提出还应关注翻译的显功能及隐功能。这一见解深刻展现了作者体系化的思维框架与全面审视翻译现象的广阔视野。
要洞悉该书的精髓所在,关键在于透彻理解作者所界定的“应用的翻译”与“翻译的应用”两个核心概念。后续论述紧密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勾勒出一个体系化的应用翻译研究知识图谱。通过体系化的探讨,本书揭示了在构建中国特色理论话语体系的全新时代背景下,应用翻译研究的新内涵、发展路径及未来展望,帮助我们构建起对应用翻译研究全面而系统的认知框架。此书犹如一座灯塔,为翻译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及翻译专业的学生指明了新的研究方向,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研究视野,并将激发他们探索新的翻译研究路径。
注:由于篇幅所限,参考文献已省略。
“读书三味”栏目征稿说明
欢迎广大外语教师、硕博研究生读者撰文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与广大外语读书人分享交流!
征稿范围:针对外研社近年来出版的外语学科类(语言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翻译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跨文化研究等)国内作者原创学术专著的读书心得。语言:中文字数:2000—4000字投稿邮箱:research@fltrp.com
欢迎各位读者踊跃投稿,被选用后即在本公众号“读书三味”栏目发布,同时作者可获赠“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图书两部、便笺一册。
相关阅读
外研社“‘翻译中国’研究丛书”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
暂无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