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助推教育变革:面向未来的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2025/02/26
为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加强跨学科研究成果的交流与转化,深入探讨文化历史活动理论(Cultural-Historical Activity Theory, CHAT)在新时代教育变革中的应用,“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助推教育变革:面向未来的跨学科对话”学术研讨会于2025年2月20日至22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成功举办。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顶尖学者与教育专家,涵盖了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针对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最新发展进行了深度交流。本次会议由北京高校英语类专业群和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联合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协办。
研讨会开幕式于2月21日上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东校区阿语楼国会厅举行。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欣路教授的致辞为会议拉开序幕。
刘欣路副校长在致辞中强调了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在推动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性,并指出该理论自马克思哲学中孕育而生,至今在全球教育领域发挥着深远影响。作为本次论坛的主题,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强调教育中的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并探讨了学习过程中的文化中介和集体活动的重要性。他期待各位与会学者在会议中分享自己的真知灼见,通过集体力量带来思想的启发,并预祝此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主旨报告:跨学科视角下的教育变革
本次会议邀请了多位国际知名学者作主旨报告,分别于21日上午与22日上午进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Yrjö Engeström教授以“From Future Orientation to Future-Making: Steps toward Adolescents’ Transformative Agency in School Learning”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以未来为导向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心理学与社会学的概念构建,而需通过具体活动设计“双重刺激”,促使青少年超越个人兴趣,主动参与社会问题并实际创造未来。Engeström教授提出未来教育发展应在传统时空维度的基础上,创新性融入“伦理-政治维度”,并通过二维四象限图系统呈现学校教育的未来图景。这一理论突破为青少年能动性培养及教育系统性变革提供了新方向。
日本关西大学Katsuhiro Yamazumi教授在题为“Teachers' Collaborative Concept Formation toward School Transformation: A Change Laboratory to Expand School Instruction in a Japanese Elementary School”的主旨报告中,揭示了教师协作在学校课程转型中的关键作用。Yamazumi教授以在日本一所小学中教师与干预研究员合作开展的“变革实验室”(Change Laboratory)为例,鼓励教师们在学校教育中协作创造“种子概念”作为推动未来发展的核心框架,这不仅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理解,还促进了从抽象到具体的集体概念形成过程。
华中师范大学洪建中教授作了题为“The Object-Oriented Interaction in Educational Innovative Collaboration”的主旨演讲。通过对三个研究案例的考察和分析,洪教授揭示了客体导向互动在创新合作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关键性。这些互动不仅体现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创新/变革能动性中,而且在共享客体的形成和维护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洪教授的研究强调关注客体导向互动、构建共享客体对于提升合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性,为未来教育创新合作实践提供了重要启示。
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鲁新教授的主旨报告“Exami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Assessment Literacy’: A Case Study of Teacher Conceptual Development i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Practice”聚焦校际合作教师发展计划推动下的合作研究实践,深入探讨了教师观念的发展方向及其对教学评估素养的构建过程。研究表明,中学英语教研员在概念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条逐步整合与转化的路径,同时为研究参与者创造了扩展性学习机会,推动了集体概念的形成。研究还发现,校际合作教师发展计划通过提供多模块支持活动、学术与实践相结合的联合指导以及集体支架,在教师观念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杨教授的研究不仅为理解合作研究实践中教师观念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还强调了学术与实践结合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对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提升教学评估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芬兰坦佩雷大学Annalisa Sannino教授作了题为“Nudging for Equity and Sustainability: A Transdisciplinary Transformative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Agency”的主旨报告。 她深入探讨了教育学与应用心理学中的“助推理论”,并从变革能动性的视角提出了创新性理论框架,为应对全球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挑战提供了新思路。为突破个体主义假设在解决全球性挑战中的限制,Sannino教授提出了“双重刺激的变革能动性理论”(TADS),揭示了个体行动与集体行为之间的动态互动关系。Sannino教授强调,TADS与助推理论具有互补性,两者的结合能够更有效地应对教育与社会转型中的实际需求。通过多个生动案例,她展示了变革能动性与形成性介入在推动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为跨学科研究与实践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莲教授的主旨报告“Constructing and Developing EFL Teachers’ Knowledge Base: A Sociocultural Case Study” 深入探讨了外语教师知识基础的构建路径及其发展机制。研究表明,参与者在多个领域的知识基础上均取得显著发展,包括教学内容知识、学术研究能力、人文教育原则、通用教育学、学科内容、教育价值观、学习者理解、技术整合及职业发展等。研究进一步分析了教师学习的促进因素,指出社会文化实践,如基于项目的讲座、研究项目以及研究课程的准备与实施,是推动教师学习的关键。张教授总结指出,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应扎根于具体情境的教师知识基础研究,构建本地化的概念与知识体系对教师认知发展至关重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秦丽莉教授作了题为“The Philosophical Roots, Paradigm, and Derivation of the Potential Score Calculation Formula in Dynamic Assessment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主旨报告。她深入剖析了二语习得动态评估(DA)中潜在分数计算公式的哲学基础与范式,为改进语言教学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此外,该报告还详细讲解了学习者潜力分数(LPS)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展示了如何将学习者表现、教学支持和互动动态等变量相结合,以细致评估学习者潜力。同时,秦教授对现有公式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呼吁通过多学科合作优化评分模型。秦教授强调动态评估的哲学、范式与数学维度的融合,并倡导将动态评估持续融入语言教育框架,为改进二语习得方法,提升个性化学习体验,推动语言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首都师范大学魏戈副教授在题为“Transforming Teacher Education through Online Collective Learning in a Digitalized Change Laboratory”的主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教育数字化背景下,教师在线集体学习在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及其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基于变革实验室的创新解决方案。魏教授指出,变革实验室方法不仅催化了多学科教师的拓展性学习,促进了自下而上的机构创新,还激活了教师的变革能动性,保障了学习成果的可持续发展。他强调,该研究提炼出教师在线集体学习的关键理论要素,为未来技术辅助的教师教育变革提供了有效方法和路径。他的研究成果为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具指导意义的参考,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大会主旨报告分别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鲁新教授、张莲教授、张威教授、彭萍教授、孙有中教授和孙三军教授主持。
专题研讨与分组发言: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
21日下午,参会者分别在两个专题研讨及六个分组发言场次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理念与最新研究成果,深入讨论了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在不同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两场专题研讨会分别围绕“变革实验室中的教师能动性”和“拓展性学习:教师跨界成长的新路向”展开,吸引了多位专家学者分享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在第一场研讨中,三位发言人聚焦变革实验室在教师学习共同体中的应用,探讨了拓展性学习理论对教师跨界成长的启示。第二场研讨五位发言人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教师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六场分组发言,围绕文化中介、课程建设、主体发展、合作学习、拓展学习及学校改革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发言人通过多维度、多视角的探讨,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路与方法,与会者围绕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进一步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发展。
工作坊:创新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除主旨演讲、专题研讨和分组发言外,本次会议还特设了两场充满互动性的工作坊。第一场工作坊由Yrjö Engeström教授主讲,主题为“变革实验室干预中的可能性与挑战”,工作坊邀请与会者分享各自经验,并探讨如何在学校设置新的变革实验室,推动教育改革。第二场工作坊由Annalisa Sannino教授主讲,主题为“基于双重刺激理论的变革能动性应用与实践”,该工作坊重点讨论了双重刺激理论(TADS)的应用,特别是在教师学习和教育改革中的实操方法。与会者在讨论中深入了解如何通过双重刺激理论促进教师的能动性发展,探讨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推动教育中的创新与变革。在工作坊中,师生们围绕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各类概念与实践应用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互动讨论,现场气氛活跃,思想碰撞不断,取得了显著的研讨效果。
闭幕式
在2月22日上午的闭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张莲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她指出,本次研讨会不仅推动了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跨学科交流,还为教育改革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视角。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教育变革不仅依赖于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入,更需要理论框架的创新支持,文化历史活动理论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深刻的哲学与实践基础。
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动力。与会者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的应用与探索,推动新时代教育创新发展。在全球化与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工作者与学者们的交流合作将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未来各方将携手共进,为全球教育的创新与变革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