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 一套大型丛书是怎样诞生的?
2024/12/29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在我入职后的黄金十年硬是被一套书给“套牢”了,像是遇到了那个让你一眼万年的故事,从此你的工作生活就总是围着它打转儿。
我是在入社的第二年,开始了与Key Topics文库的缘分。那一年,“文库”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编委会陆续召开,而我参与的是外国文学研究方向的项目。至今我都记得开编委会时的那个场景,专家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针对有些问题意见不一,当然最终还是就重点达成了共识,比如丛书的定位、每本书的大概框架等。以往的我很难想象谈论学术还能有这样的乐趣,我羡慕学者本身的热爱,也看到做研究所需要的认真和严谨。
接下来,作者们开始撰稿,我们也开始筹备“文库”的设计。大家都说,要做和以前不一样的学术图书设计,这真是我们最初的想法,所以后来找到了多次获得“中国最美的书”荣誉的知名设计师杨林青老师。杨老师因为国外留学的经验,对字体非常敏感,设计风格也相对先锋、大胆,于是就有了下面的设计,Logo是字母,封面也是字母,一眼望去怎么说呢……就特别显眼!
要说“文库”的辨识度高当然是好事儿,但我们心里还是犯嘀咕,毕竟这是真不一样,完全突破了学术书的心理预期,于是就调研了一些编辑、博士生、作者,虽然意见不完全一致,但大多不赞同学术书过于锋芒和张扬,而且突出的Logo弱化了书名,更不容易区分,后来在调和下就有了大家现在看到的设计,读者朋友们说这像马卡龙色,也挺好,至少容易给人明朗易读的感觉。这里说得比较简单,但实际要做一套涉及5大研究方向100多本书的装帧设计并不是易事,从最初沟通到定稿持续了近5个月。人生第一次参与图书设计的经历就是这样一套超大型文库,当时的我是紧张的,也是幸运的。
随着项目的推进,外国文学研究方向的第一本图书——刁克利老师撰写的《作者》推出了。读研的时候上过刁老师的课,那时最大的感受是老师很看重我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感知力和敏感力,他讲课的方式会让你觉得他很真实,又很诗意,而这种文字风格在我看到他的书时就体会得更为明显。有些读者可能觉得作者研究并不是当前热门的研究,但实际上它经久不衰,就像刁老师在书中所写的那样,“作者的历史是文学的历史,也是人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也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是人类生存、生活和存在的历史,也是人类情感、心灵和精神的历史。”
而这种对人本身、人类整体的关注在接下来的外国文学方向图书中得到了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的呈现和阐释,这些书不仅仅是学术研究,更可以成为我或者说每一个读者洞察和理解世界的窗口。《生态女性主义》不仅关注性别与自然研究的关联,还进一步敞开视野,将所有类型的二元性压迫纳入批判范畴。当时读的时候印象很深的有两个地方,一是“缺席指涉”的普遍性,有些隐性的压迫也许我们都曾参与,只因不曾想见,不曾觉知,就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淡漠了。二是作者对莫言作品的精辟分析,才发现那些陌生化的、触目惊心的、大胆新奇的故事写法倒反过来逼着我们去审视已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随后问世的《性别》《身体》《男性气质》无不展现了对具体生命体的关怀,突出了对融自然性、社会性与文化性于一体的“主体”的尊重与包容。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不断思考何为理想的身心关系、性别关系。《田园诗》梳理了田园文学的发展,其实也是人与生态关系历史动态演变的映射。《文化唯物主义》既强调社会历史环境的影响,又突出文学的社会塑造力量,尤其是以“历史的意识、文本的细读和理论的辨析”为标配的文化唯物主义对社会现实的殷切关怀与尖锐批判。
(扫描对应二维码即可购书)
《民族》一书或如钱锺书先生《谈艺录》序所言“虽赏析之作,而实忧患之书也”,谈诗歌与小说,探讨民族研究如何落实到语言、政治、传统、经典、乡愁乃至草木等主题之中,但也观古今与中外,反思民族意识与民族认同如何影响一个民族的进程和世界的格局。《跨国主义》历时六年写就、十分难得,记得很早时候潘志明老师就说,“这个领域国内外语学界涉足的人很少,资料要重新找,再系统总结和梳理,需要时间”,而这一等就等了六年。跨国社会现象是当今世界人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观念,还反映在诸多文学作品中,这本书可以说是国内第一部深入研究跨国主义这一核心话题的外国文学研究专著。《空间》《权力》为我们提供了潜入文学世界、开展文学批评的隐秘视角。《改写》《后现代主义小说》《书写》《现代性》从不同角度刻画了时代变迁下文学新形态的张力和意义。《战争文学》借由对战争文学的研究,深入探讨人类文明、历史、政治和社会中的矛盾与发展,剖析人性、伦理、道德和信仰等议题。《伦理》告诉我们,要在对他者的责任承担中来彰显人的主体性。《成长小说》则在一部部熟悉又陌生的作品中让我们重温个体从幼年到成年,从迷茫与痛苦到经验中获得成熟和稳定内核的人生经历。
(扫描对应二维码即可购书)
在这些著作中,我看到边缘化的人、存在于具体社会历史语境中的人、被压抑的人、沉默的人、反抗的人、大写的人、张扬的人、有主体性的人、有生命力的人……视角有异,但人文情怀未尝有变,是对人的关怀、对社会的责任、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对生命的反思。无论什么年纪,我们都有可能会突然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要来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在你的人生经历中、在你阅读的书中,它可能会慢慢明晰,而他人的思考和启发更会给我们助益。
做书的经历并非想象中那般简单,但过程中与书的相遇、与身边的人的连接确实也给自己带来很多幸福的时刻,比如,与作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信任感,看到读者朋友对图书的认可,以及项目组小伙伴突然迸发出新的宣传灵感。出于对图书的投入和情感,大家就特别希望将书中那些闪光的地方分享给读者朋友,将这些微光延续,同时也促成作者与读者的一种连接。所以我们这些年主动地策划了很多栏目,如KT讲坛、主编说、作者说、读者三味、KT微话题、编辑面对面等,还举办了沙龙、论坛、我来读文献等活动,这样就可以将这样一种人文的力量不断地蔓延、扩大,也许很难说清楚它会有怎样的作用,但我们总会畅想,读者读完可能会获得一个研究的切入点,但不仅如此,他/她可能因此对自己的母亲和妻子有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可能对动物、自然放下曾经的傲慢,呈现出自觉的关照,可能对中西方的发展进路有更理性的认识,可能对科技的扩张保留更多审慎的思考……
在124期我来读文献活动线上论坛期间,有读者朋友谈到当今文学和文学研究何用的问题,陈榕老师讲述了自己的感受,“去博物馆看原始人生活的单元时,你会发现有一刻功能性的陶罐上面开始画画了,你说有什么用呢?后来又有了乐器。所以人类创造的欲望总是在的,文学不会死,文学总会以新的形式存在。我觉得我们不仅仅应该让文学存续下去,还要思考在今天我们可以让文学焕发出怎样的生机。”
而后读者朋友们又在群里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一位朋友提到他以后想做文学治疗的工作,虽然感觉很困难,但因为共学的经历自己又有了更多的力量。我不知道将来的他是否一定会做这样的工作,但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他对世界、对周遭人们的责任和关怀。另外一位书友分享了绘本《田鼠阿福》的故事,在冬季田鼠们没有粮食有些绝望的时候,阿福开始给其他田鼠讲故事,讲春天的花,夏天的草,秋天的阳光,田鼠们重新有了盼望,渡过了难关,而这即是文学的价值吧。还有读者朋友提到人文学科及思想对规范人类发展轨道的意义。看到这些分享心里很受触动,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彼此,却在这些文字中感受到共通的温暖,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文字背后的精神,也大概因为我们内心存有共同的渴望,渴望生命彼此的尊重、共存的和平与爱。在这个深度阅读愈发受到挑战的快节奏时代,有些事情、有些精神总还要坚持。
马上就要到与Key Topics文库相遇的第十个年头了,截至目前,“文库”已出版了77部图书,外国文学研究方向已出版了18部图书。这些年来,见证了项目团队从策划、编校和宣传推广的很多心血和坚持,见证了团队小伙伴的离开和新人的加入,也还记得小伙伴濒临抓狂前的自我安慰和压力下的泪水,也许都曾有过想放弃努力的时候,但终究没有,毕竟还是会于心不安吧。不过,总还是想为自己的遇见,为团队的所有付出鼓掌。一起走过,与有荣焉!
最后的最后,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祝愿每一位朋友在新的一年勇敢、自足、丰盈!也期待更多朋友的Key Topics故事,很多时候,或者刚好是那一点感动和启发给予了彼此重新出发的力量,冬日清冷,故事温暖,你说呢?
Key Topics文库图书详情
#Key Topics文库 · 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