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外语教材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外语教材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成功举办
2024/12/24
❖
为推动中国特色高质量外语教材体系建设,探讨新形势下外语教材研究的前沿方向,第二届全国外语教材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外语教材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12月20日至22日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中小学外语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主办,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协办。大会主题为“外语教材研究:新理念、新方法、新形态”,来自国内外的外语教材研究专家学者、教材编写者与教材使用教师3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外语教材和外语教育的创新发展。
专业委员会汇聚学术力量,推动外语教材研究与建设创新发展
大会期间,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外语教材研究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外语教材研究专业委员会旨在搭建外语教材研究平台,汇聚学术智慧,推动外语教材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外语教材建设的创新发展。大会组建了外语教材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举行了第一次理事会会议,并为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等颁发聘书。
海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继友、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吴笛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主任孙有中教授、外研社社长助理李会钦女士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对本次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对外语教材研究工作提出殷切期望。
海南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张继友代表海南大学向与会专家学者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简要回顾了海南大学自1958年建校以来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海南大学在外语教材研究方面的成就和本次学术研讨会的意义。张继友副书记强调,教材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外语教材在沟通中外文明、传承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期待大家在研讨会上畅所欲言,共同为外语教育国际化贡献力量,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张继友(海南大学)
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会长、杭州师范大学讲席教授、浙江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名誉教授吴笛对研讨会的召开和外语教材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教材是传播知识、体现国家价值观念体系的重要载体,教材建设在外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外语教材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所加剧的数字化浪潮,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吴笛 (杭州师范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主任孙有中在致辞中指出,外语教材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外语教材研究者、编写者和使用者从此拥有了自己的学术共同体,学会将积极推进中国外语教材建设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开展全方位、全流程的外语教材研究,引领外语教材编写不断创新,促进中国外语教材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助力中国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
孙有中(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研社社长助理李会钦指出,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设计体现出国家对外语教材建设的新要求、新方向。会议议题涵盖不同学段外语教材研究的不同维度,融合了国内外视角,彰显了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外语教材体系的使命和责任。外研社以国际化、数字化为战略,研发AI外语教材,服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我国外语教材建设创新发展。
李会钦(外研社)
主旨发言高屋建瓴,展现外语教材研究理论创新成果
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作了题为“《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与外语类专业知识体系重构”的主旨报告。孙教授指出,特定专业的知识体系通过其课程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从外语类专业目前的课程体系看,其承载的知识体系存在比较严重的中国知识缺席问题,特别是当代中国知识的缺席,这将导致外语课堂的文化生态失衡,不利于中外文化对话的展开和跨文化能力培养。《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进入课堂,有助于外语类专业更好回应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战略急需,优化外语类专业课堂文化生态,培养融通中外、具有全球胜任力、讲好中国故事、参与文明互鉴和全球治理的时代新人。
孙有中(北京外国语大学)
浙江大学何莲珍教授在“精品与精进:大学英语教材建设之路”的主旨报告中强调了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并指出教材建设要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言围绕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展开,强调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需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并回顾了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演进及教材建设历程,指出教材建设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且兼顾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何教授指出,依据教育部相关文件与纲要,大学英语教材建设要落实课程思政,并通过多个案例展示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多方面的融入。何教授进一步阐述了精品教材的共性特征,包括立德树人、启智增慧等,继而提出大学英语教材建设已经进入“第六代”,已经形成了教材编写理论体系,并提出了包括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的“三位一体大学英语教材评价框架”。
何莲珍(浙江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的主旨报告“AI赋能POA英语教材编写”探讨了人工智能(AI)赋能产出导向法(POA)英语教材编写的原则与应用研究,展示了AI技术在教材编写中的实践和应用优势。该研究聚焦于编写POA教材面临的确定单元主题、寻找关联文本与活动、设计驱动场景及确定关键表达式等挑战,人类编者与AI的关系和各自角色,以及二者如何协同编写教材等。文教授以一个单元样课为例,详细阐述了人类编者与AI协同编写教材的步骤及过程。研究发现,AI能在提高单元主题的丰富性,教学材料的多样性、个性化和适切性,教学活动的渐进性和教学语言的地道性等方面提高教材编写质量,同时能够提升教材编写效率。人类编写者是教材编写的创建者和决策者,而AI编写者是操作者和协作者。
文秋芳(北京外国语大学)
利物浦大学Brian Tomlinson教授作了题为Researching the Use of Language Learning Materials的主旨报告,对语言学习材料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Tomlinson教授指出,尽管近年来语言学习材料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大部分研究仍然局限于理论探讨、可测量性、短期效果以及学习者态度等方面,并未解决哪种类型的材料对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提升最为有效的问题。他建议研究者转变思路,从对“教学材料”的探讨转为聚焦对“学习材料”的设计与编写。Tomlinson教授呼吁建立大学和出版社之间的研究联盟,共同开展长期研究项目,并建议将研究重点放在一些被忽视的领域,例如不同教学方法、不同问题类型、可视化活动、跨语言教学、多模态材料以及人性化材料对交际能力的影响等方面。他强调,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并通过纵向研究和跨国合作项目,探索不同材料类型对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影响,为材料开发提供更具指导意义的参考。
Brian Tomlinson(利物浦大学)
海南大学白丽芳教授在题为“大学国学双语教材建设路径探索”的报告中,深入探讨了大学国学双语教材的建设问题,并提出兼具文化传承与语言学习功能的优质教材建设路径。她指出,目前国学双语教材存在一定局限性,多从翻译视角出发,缺乏跨文化视角且仅提供原材料,难以满足语言类教学材料的多元设计要求。鉴于此,白丽芳教授引入内容与语言融合的CLIL教学理念,其核心4Cs框架涵盖内容、交际、认知与文化四个维度,为教材设计提供全面指导。在大学国学双语教材设计框架中,内容上选取丰富的中国典籍作品,以双语呈现多元领域知识;交际维度,着重用双语表达与分析古典思想,讲述古代故事并强化交际认知与情感投入;认知维度通过多样任务推动学生对知识的深度掌握;文化维度则借助多语种语篇促进文明互鉴与跨文化理解。通过整合多方资源,设计多模态任务,国学双语教材能够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为高校外语教学与文化教育提供创新思路与实践范例,从而在国际交流中焕发生机。
白丽芳(海南大学)
利物浦大学Hitomi Masuhara教授作了题为Research into the Effectiveness of Materials and Approaches Designed to Help Learners to Acquire Communicative Ability in a Globalised World的主旨报告。她指出,全球化时代对语言学习者的沟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具备作为全球公民进行创造性沟通的能力,并强调其准确性和有效性,而传统的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已无法满足这一需求。Masuhara教授提倡重新审视现有的语言教材和教学方法,并提出了基于多模态文本驱动任务的教学模式。她认为,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并在全球化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Masuhara教授还强调了教材开发研究中应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并呼吁开展更多纵向研究和跨国合作项目,探索不同材料类型对学习者交际能力的影响。
Hitomi Masuhara(利物浦大学)
开幕式由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白丽芳教授主持。大会主旨发言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程晓堂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欣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曾用强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欣教授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杨鲁新教授主持。
专题论坛和分组发言精彩纷呈,深入探讨外语教材研究重要领域
大会设置了专题论坛和分组发言环节,主题涵盖外语教材的多个重要领域,涉及英语、德语、日语、法语、俄语、汉语等多语种教材的编写研制、内容分析、使用评价等多个维度,充分展现了本次会议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在专题论坛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教材与课程标准一致性、教材评价标准、特定教育阶段的教材建设、多语种教材的全球研究、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以及高职英语教材的课程思政融入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这些议题不仅关注了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还强调了教材在培养学生全球视野、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作用。分组发言环节从全球视角的教材内容分析到特定语种的教材研究,从教材的文化元素到教学创新,发言内容不仅关注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还涉及教材评价、教师发展以及教材与课程育人的关系,这些研究对于提升教材的实用性和教育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研讨会圆满落幕,成果丰硕意义深远
本次会议在12月22日上午圆满落幕,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杨鲁新教授主持闭幕式并作总结致辞。杨鲁新教授指出,会议期间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外语教材研究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这一里程碑事件为外语教材研究的深入推进、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强化以及我国外语教材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构建了更为专业和系统的平台。
杨教授总结了会议内容,指出主旨发言环节成果丰硕,各位专家各抒己见、极具价值;专题论坛环节聚焦外语教材研究关键领域,兼顾教材的科学性、实用性;分组发言环节彰显外语教学研究深度及广度,对提升教材实用性意义重大。大会各个环节设计周全,涵盖多元主体、多语种教材多维度研究,展现出包容性与多元性,对数字时代外语教材问题的探讨也将助力外语教育高质量发展。本次大会为外语教材研究搭建了优质平台,有力推动了外语教材领域的创新发展,也为未来外语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诸多宝贵经验。
最后,杨鲁新教授特别感谢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外研社的大力支持,同时宣布将于2025年6月,由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外语教材研究专业委员会与The Materials Development Association(MATSDA)联合举办外语教材研究国际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中心和英语学院承办。
杨鲁新(北京外国语大学)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为外语教材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为外语教材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会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加强外语教材研究,推动外语教材建设,为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未来各方将携手共进,持续探索外语教材研究新领域,为外语教育研究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