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三味 | 我的合作学习思考与实践(文/曾光)
2024/09/11
我的合作学习思考与实践
——《英语合作学习活动》书评
曾光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副教授
《英语合作学习活动》一书的读者定位是从事语言教育的硕博研究生、高校语言教师及相关研究人员。不同于外研社出版的“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师丛书”的其他书籍,这本书的原版是英文,悉尼大学的杨宏智和沈惠忠老师为了顺应中国读者特别撰写了中文版。关于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等相关书籍也有不少,那么本书有何不同呢?笔者看来,理论加实践的结合,翔实的文献综述,丰富多样的案例,以及符合时代特征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辅助的合作学习实例,构成了本书的亮点。
《英语合作学习活动》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合作学习并非仅仅涉及浅层的游戏或活动,以在课堂上营造一时的热闹氛围。要真正掌握合作学习的精髓,必须深入理解其理论基础,这样我们在实施活动时才能得心应手,同时也能更具创造性地设计新型活动。在本书第二章,作者就提到了合作学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发展理论、动机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并提出了合作学习的基本原则,区分了“合作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概念,分析了合作学习对学生和语言学习的益处。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个章节,了解合作学习的理论根基,从而为进一步的阅读和实践打下基础。本章虽然内容不多,但提供了思考的路线图。
翔实的文献综述
对于合作学习,前人是否有研究?目前的研究成果是怎样的?相信本书不少读者也是研究人员,在阅读过程中也都带着探究的心态。第三章专门的文献综述章节,对近20年间国内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相关研究进行综述,探讨了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发展趋势、有效性、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本章挑选了来源于同行评审的学术期刊的研究文章,排除了未经同行评审的文献,以确保信息的学术严谨性。此外,本章还详细分析了被选论文中的实证研究方法设计,并通过图表形式呈现,合作学习的成果也以表格形式作了系统总结,以增强信息的透明度和易理解性。这一章节展示了作者对于研究的严谨态度和深度。然而,如果论及本书的局限性,该章节主要集中于国内合作学习情况的研究,而对国外的相关研究关注较少。为了更全面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全球应用与影响,建议未来的研究更广泛地涵盖国际视角。
丰富多样的案例
第五章的内容按照“促进合作小组形成的活动”“增强学生责任感的活动”“增强学生相互依靠于信任感的活动”“提升学生社交能力的活动”四个类别介绍了20余种课堂活动,以适应不同的课堂环节,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其中每个活动都包含活动话题、准备工具、具体步骤、扩展练习、教学反思和推荐阅读这些环节,在某些关键步骤采用图表展示,帮助教师读后立即实操。比如“合作写作”活动,作者在步骤环节中提供了如下表格方便读者借鉴使用:
笔者本人尝试过的案例包括“窃窃私语”,应用的教学单元为《E英语教程》第四册第三单元Animals as Teachers。这个教材的主要对象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笔者教的是舞蹈+视觉传媒的艺术班,恰恰是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希望教师能够多讲解课文内容,同时又怕课内单纯的讲解太单调,渴望自己参与一些活动的矛盾体。针对这个班的学生,我从这个单元的课文中挑了8个重点的句子,并作了改写,随后把句子打印在1张A4纸上,再拆分成小纸条,课堂上发给每列的第一个同学;在发之前和学生们说明白规则:第一位同学需要通过“说”的方式把纸条上的信息传给下一位同学,不可以让他/她看到纸条上的内容,第二位同学听时可以记笔记,接下来把自己听到的内容用同样的方式传给第3位同学,遵守同样的规则。这样,班级被分成了8组,每个组的最后一位同学把听到的内容写在黑板上,教师再把原句和黑板上的句子进行对比。这个游戏大概耗时10分钟左右,学生们在这10分钟内充分和前一位同学互动,调动了积极性和参与感。后期如果句子出了问题,他们也可以反思到是哪位同学在传话过程中出了差错。
另外一个案例是“合作剧本”,书中的案例是给学生播放对话,学生合作复述对话,再进行角色扮演。我则采用了更灵活的方式。在教授《E英语教程》第四册第四单元关于如何摆脱手机上瘾这个话题时,我给了一个初步的剧本大纲(一个玩手机游戏上瘾的学生如何在家人、朋友、老师的帮助下戒掉了手机瘾,并成为志愿者帮助别人),写了几幕,随后让学生根据此大纲排练一个自己的话剧,再选择录制视频或当场表演的方式进行呈现。学生也可以对剧本大纲作出自己的修改。这个班的学生,尤其是舞蹈系的学生很有表演欲,所以这个活动的实行可以很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所以,对于本书中活动使用并非要严格按照书中的说明,教师可以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优势,将活动改编成适合本班学生的活动形式,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符合时代特征的信息与通信技术辅助
的合作学习示例
本书的第7章为“信息与通信技术辅助的合作学习示例”,介绍了Web技术的发展及其对合作学习的影响,融合了最新的人工智能技术、虚拟世界、大数据技术,介绍了诸如Wiki平台、Padlet的交互式思维导图和文字处理应用程序的功能,以及WebQuest这一基于探究的学习活动。在深入解析每种技术对教育的革新作用时,作者不仅提供了技术工具的操作指南,还结合丰富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应用这些技术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同时,每项技术的功能及其局限性也在教学设计中被仔细考量。阅读这一章的过程中,我和毕业于英国曼大的朋友交流,了解到Padlet是他当时读硕士时使用的平台。能够把国外常用的平台和技术融入到本书中来,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在这方面,书中不仅介绍了平台的功能和优势,还探讨了将这些新兴工具融入教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实现教育目标的思路。
如何把这些平台和中国学生英语教学实践结合,也有待广大读者思考。书中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信息与通信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策略。作者提出,通过对比中外教育案例,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技术在不同教育体系中的应用差异,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之更加适应中国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
到这里还没有结束,本书的附录还提供了合作学习的资源,包括传统资源(书籍和期刊文章)、在线资源、支持合作学习的网络技术和应用程序,也介绍了相关的学术会议和学术协会。相信通过阅读本书的正文和附录,你会对合作学习的实施和相关研究有自己更深入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