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暑期研修 | 理实并举促发展,教研互进铸新章——记“语言学研究新视角:理论、实验与方法研修班”
2024/08/09
外研社2024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研修班以“敢为、善为、有为”为主题,助力外语教师开拓视野、磨炼本领、展现作为。中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设计教育教学、学术研究和信息技术三大类别共8期课程,云集各主题领域先行者与深耕者,打造“开放互动、合作共享”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全方位助力广大教师提升育人素养,增进教学水平。
夏日雨声急,研修意更浓。7月30—31日,外研社2024年暑期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五期——语言学研究新视角:理论、实验和方法研修班在北京举办。本期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辉教授、吉林大学姜峰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天伟教授担任主讲专家,与来自全国220余所高校的320余位参班教师共同探讨语言与文化、语言学实验研究设计、语言景观研究和学术话语研究等相关话题,帮助外语教师和研究者启迪创新思维、拓宽研究视野、提升科研能力。
研修会场
深耕语言对比研究 引领外语教育创新思维
研修伊始,王文斌教授回应了本次研修主题“敢为、善为、有为”,指出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师要转换思维、积极拥抱变化,谨记“思维即力量”。随后,王教授深入探讨了视角化与语义建构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客观世界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具有多面性和多极性,而语义是对客观世界外在和内在的折射,必然呈现多维性和不确定性。通过特定视角的选择,主体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表征传达不同的语义内涵,包括主体性、主观性或客观性等。因此,语言学研究应多角度地审视和考量客观世界的多维性现实,做到弹性灵活、兼容并蓄,不能固守单一、刻板的理论和方法。同样,在外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语言与思维的融合培养,实现从知识到思维、能力和创新性传授的转变,切实培养学生的多维思想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王教授强调,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对语言的研究离不开对思维的研究。研究语言更不能脱离语言的文化性和民族性。外语研究和外语教育教学需以问题为导向,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教情和学情,解决中国的实际理论问题和实践路径,在吸收借鉴国外理论为己所用的同时,注重本土化理论的发展。他强调,理论研究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理论灵活独到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以思政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讲授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等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如盐入水地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最后,王教授建议,外语教师可以通过广泛阅读文献来挖掘研究兴趣,并在反复研读经典文献中不断沉淀知识,化知识为内在的能力,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和独具个人风格的外语教育教学方式。
北京外国语大学 王文斌教授
深度解析认知语言学 共探学术研究新方法
张辉教授用丰富的图例和数据详细展示了神经语言学的ERP(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的实验方法和特点:在语言加工中,不同的被试或语言信息类型会产生不同的脑电活动,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负波形,这就是ERP的成分,在此基础上分析学习者的语言加工情况。张教授指出,ERP实验研究表明,英语二语学习者与母语学习者表现出了不同的语言加工模式。在随后的个案分析中,他细致讲解了实验设计的具体步骤,包括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选择实验材料和刺激、招募受试者、伦理审批、实施实验、收集数据、数据分析和报告结果等各个方面。
为进一步解释汉语二语习得和加工过程,张教授提出了二语加工的可及性-复杂性-效率模式(即二语ACE模式)。该理论框架由三个核心概念构成:可及性、复杂性和效率。其中,可及性指二语学习者在处理语言信息时如何迅速且准确地访问所需的语言知识;复杂性涉及语言任务的结构复杂性和认知负荷;效率则用来衡量二语学习者在完成语言任务时的速度和准确性。张教授表示,语言复杂性可以制约可及性和加工的效率。不同语言表现出不同的语言局部复杂性,即语言次系统具有不同程度的复杂性。研究通过一系列实验验证了该理论框架,发现二语学习者在高可及性和低复杂性的任务中表现更为出色,而在低可及性和高复杂性的任务中则表现较差。此外,实验数据表明熟练度较高的学习者在语言加工任务中表现出更高的效率。
南京师范大学 张辉教授
致力社会语言学交叉研究 拓展语言研究新路径
张天伟教授介绍了语言景观的定义,并对其理论进展、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路径作了详细的阐述。就功能而言,语言景观具有实用性、象征性和受众友好性。张教授指出,近年来,语言景观研究呈现出学科交叉和动态发展的趋势,受语言政策的影响,与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地理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不断融合,研究视野日渐扩大,研究方法不断推新,理论和分析框架也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研究者可以从社会学、语言学、交叉学科等视角,运用质性研究、量化研究,或者二者相结合的方法,围绕社会动态、符号结构、意识形态框架、文化体验等主题进行深入研究。
随后,张教授从自身研究出发,分享了话语框架下社区、高校和冬奥语言景观研究的实例,展示了提出问题、收集资料、数据分析和验证假设的整体研究思路。他表示,语言景观是大家身边随处可见的语言现象,比较容易获取资料,参班教师可以多关注身边的语言现象,做研究的有心人,并能以此为契机开启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探索,进一步推动语言学及外语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张天伟教授
深入探析学术话语 服务提升教研能力
姜峰教授在解析学术话语的过程中,首先点明了其必要性,指出学术话语不仅在帮助学生提高体裁与修辞意识、了解交际目的和学科文化、构建学术身份上有着重要意义,更有助于构建中国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提升中国学术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接下来,姜教授从语者、语篇、语境这三个角度阐释了学术话语的研究视角,强调学术英语教学应注重学科共同体的修辞方式而非内容,通过语料库研究,深入理解文本的结构和意义,了解学术环境对交际行为的要求,服务教学实践。
随后,姜教授通过具体实例阐释了元话语的概念,梳理了元话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界定和分类,并指出当下元话语研究的两种分析路径。姜教授还介绍了元话语在话语研究中的应用。他强调,元话语被广泛应用于不同体裁、文化、语言、学科、时期以及不同水平写作者的学术语篇分析。理解元话语的使用不仅有助于提升话语能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还能促进跨学科、跨文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姜教授建议,参班教师应从日常教学中挖掘话题并展开研究,结合研究方向和教学实际自建语料库,以拓宽研究思路,从而反哺教育教学。最后,他分享了一些实用的语料库及AI工具,鼓励参班教师善于借助AI赋能语言研究,提升研究深度与广度。
吉林大学 姜峰教授
群策群力,交流提升研修效果
为促进教学交流、内化研修所学,本次研修班特别安排了教研相关问题的分组讨论环节。参班教师被分成十个小组,围绕各自教研实践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各小组内部群策群力,积极阐述观点,氛围十分活跃。最后,贵州中医药大学时珍学院董雨老师、西京学院牛殿功老师、北京语言大学王兰老师、昆明理工大学段虹老师、闽南科技学院曾江江老师、华中师范大学王重老师、广州航海学院梅晓静老师、长春工业大学宋卓时老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王乐凡老师、重庆师范大学景娜娜老师分别代表小组汇报了讨论结果。王文斌教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了解答,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和科研建议。参班教师纷纷表示,此次小组讨论不仅是一次思想碰撞的机会,更在专家的引领下拓宽了研究思路,受益匪浅。
小组汇报代表
本期研修班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孔乃卓主持。他指出,外语教师应深刻认识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思考如何为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加快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贡献外语力量。同时,外语教师要更新知识体系,升级跨学科教学研究意识和能力、产教协同的育人能力,以及数字素养和胜任力,助力培养拔尖创新外语人才。希望老师们不仅可以广泛交流、采撷新知、切磋实践,更重要的是收获思路的拓展和理念的更新,以及对自身职业发展更为深入的思考。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 孔乃卓
为期两天的研修紧张而充实,四位专家对语言学研究的多维解析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崭新的观点和视角。参班教师认真聆听专家讲解,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并用心撰写反思日志。他们在研修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语言与文化、语言学实验研究设计、语言景观和学术话语的理解,还拓宽了教学和研究的思路。希望教师们继续怀敢为之志,以善为之能,成有为之效,切实回答好“强国建设 外语何为”这一时代命题!
相关资讯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4年暑期全国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与教师发展系列研修班总体方案
录播课程
持续报名 | 以研促教,教研相长——“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系列:量化研究、质性研究、课例研究与行动研究”研修班
持续报名 | 精进指导水平,领跑备赛征程——“外语教师学生竞赛指导能力提升”研修班
持续报名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理解当代中国”英语系列课程开放课堂暨外语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