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节奏类型对比研究》读后(文/徐盛桓)
2024/07/05
《英汉语节奏类型对比研究》读后
作者:徐盛桓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导)
许希明教授的专著《英汉语节奏类型对比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研究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研究的理论思维的起点带来了如下几点创新成果。
1. 语言研究三元:形音义。在我国外语界,同语法、语义有关的研究成果比比皆是,唯独语音研究却很稀有。许著以语音为研究内容,写出专著,实属难能可贵。
语音研究不易,对于英语的语音研究,国内外语界极少涉猎。如此尴尬局面非自今日起。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只有学者葆青等主要参照Daniel Jones、A. C. Gimson、J. C. Kenyon等英美学者的语音著作而编写的不多几本关于英式和美式英语发音和语调的小册子。虽属“小儿科”之类,但在外语系英语专业师生中却是畅销书,因为研究的专著阙如。另就我所知,只有中山大学外语系桂灿昆教授招有专门研究美式语音的不多几位研究生(相当于硕士级别,当时没有学位制)。改革开放以来,语音研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而且这一情况还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国内外语界在博士、硕士和本科阶段虽有介绍、学习、研究生成语言学的生成音系理论,但专门以某一语言的语音为研究对象的还是极为罕见。西方学术界已有一些相关研究成果,国内虽也有一些成果问世,但汉语语音研究仍亟待提高(这里不多谈),而针对英汉语音方面的对比研究,尤其是英汉语节奏类型对比的系统性研究几乎无人问津。对比这样的研究环境,尤其显出《英汉语节奏类型对比研究》极其可贵的学术价值。
2. 许著以节奏类型为研究焦点,突出了它的应用价值。
从语音来说,最重要的是人们说话要有恰当的语流节奏。因此,从说话的应用来说,语音研究的重点在节奏。中国人说英语可能发音很准,语调也合乎要求,但听起来保留了“汉语腔”;外国人说汉语其发音也可能很准,语调也合乎要求,但听起来还是保留了“洋腔”,总是不像个样儿,不是那个味儿。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节奏没能好好掌握,一听就听出来。
语音的节奏是什么?一是发音主体器官的神经自然节律,就是人的先天性发音系统要适应某种发音语流的需要,如讲粤语或福建话或英语俄语等,如唱歌或呼救等(也许动物也会是这样,这里从略),逐渐形成发音器官比较稳定的律动和比较稳定的神经回路,从而使发音器官和神经器官与语言运用相适应,并形成人体器官的运动节律和神经回路。二是某一语言语流特点的自然节律,就是现在广义语言节奏研究中的各种节律,这些节律既是某一语言语流特点的表现,也是人们长期发音运用的自然节律造就出来的。总之,语音节奏是运用人体发音器官的自然节律与某一语言语流特点的自然节律相互影响,在一定的环境下长期培育出来的结果。既然是这样,说话语流的节奏是不易模仿的,例如某些人表演模仿某些名人张三李四说话,就靠当“山寨张三”“山寨李四”,可能会比真张三真李四更红,这说明说话节奏的特点是不易掌握的,犹难描写和刻画,故研究起来很有难度。许著不回避困难,对节奏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很有深度和广度,在这方面显出了理论的开拓,这也是许著有重大应用价值的同时,显出了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
3. 对节奏问题进行多方面的探索,是本书创新精神最集中之点,概括地说来,就是进行广义节奏研究。
既然节奏问题的研究牵涉到诸方面,许著的策略是从广义节奏入手,利用同形成语流节奏有关的各种因素作为铺垫,层层聚焦,步步深入,层次分明,最后又能够重点突出。研究从音节的划分说起,说到轻读重读,进而讲到受到轻读重读影响的句子语调和字的声调,这就影响到音步的调控。有了这些铺垫,就进入到形成语流轻重、缓急、显隐、高低、停续等等的变化,表征出有语言结构特点的发音特点节律;而进一步,当运用时受制于语言运用主体意向性,与其所表征的内容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抑扬顿挫的、有血有肉的语调。这就体现了节奏,这就是节奏的应用。
全书读来内容多而不乱,头绪纷呈而有序,显出了作者把握研究材料的研究功力。而在研究中考虑到国内外语界研究的情况,多方参照港台和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本书内容得到充实,立论反映了语言学特别是语音研究中较新的学术成果,使研究凝聚了多方的共识。这在语音研究中还不多见,也是本书一个重要的长处。
4. 本研究是节奏类型对比研究,因此将英汉语节奏类型进行对比,从中得出结论,从而落实为语言实践的应用,即英汉语节奏语音实现,这是本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本书采用了广义节奏观,进行对比就比较充分,得出的节奏语音实现也比较实在。这是本书的根本长处,也是本书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之所在。
作为英汉语语音对比研究的开端,英语元音有重读轻读,带来了英语语音类型系统一连串的特点;而汉语有声调,也带来了汉语语音类型系统一连串的特点。由于有了音节划分对比研究、元音轻读重读和字的声调对比研究以及更多方面的对比研究,因而最后进行英汉语节奏类型的对比就水到渠成了。本书最后一章的五点结语是可信的,也是作者将自己的研究提炼成为语音学思想同读者分享的极为宝贵的积极成果,是本书的出彩点所在。
许著非积多年之心力实难臻此,可亟枣梨矣。我读后,试爰弁数语于其篇,是为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