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文学理论,创新批评实践——记“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走向批评实践”高峰论坛
2021/11/16
11月14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共同主办的“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走向批评实践”高峰论坛顺利举行,共有1000余位教师、同学通过云端多平台参与。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的主编、作者,就文学理论的核心话题与批评实践展开研讨、对话。
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总主编张剑教授主持,张教授就“丛书”的定位、写作原则、话题分类、出版情况和学术影响,以及本次论坛的议题和目标作了整体介绍。出席论坛的专家有北京科技大学陈红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刁克利教授、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洛阳校区胡亚敏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陈丽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陈榕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潘志明教授、中山大学许德金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
专家合影
上午共有四场讲座,分别由郭英剑教授和陈红薇教授主持。
陈红薇教授
在首场讲座中,陈红薇教授探讨了跨文化和跨学科视角下的改写研究。陈教授指出,改写现象自古有之,但受到“后”文化理论思潮的影响,改写的内涵、特征、存在形式和文化观照都发生了变化——改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改编或次度创作,而是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创作实践。基于当代改写所处的“后”理论及文化生态背景,陈教授简要介绍了一些案例,如女性主义神话学视野下的改写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本土化研究、脑文本理论视域下的改写创作机制等。
刁克利教授
刁克利教授首先提出了作者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例如,文学的动力何在,如何成为作家,成为作家意味着什么,作家如何处理时间和空间,作家与自然、社会、民族、故乡、时代的关系如何,作家如何被接受并产生影响,等等。接着,刁教授介绍了历史上的种种作者理论资源,并以莎士比亚为例重点阐述了作者生态研究的内容——作者生成论、作者创作论、作者角色论、作者影响论。刁教授最后强调,作者是文学的故乡,我们应当回归初心,重视作者研究,重视文学研究中的诗性与人文光芒。
胡亚敏教授
胡亚敏教授首先介绍了美国战争文学中个人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在这些文学作品中,军队往往被视为美国社会的一种隐喻,而作为个人的士兵与象征着美国社会的美国军队则存在着一种对立关系。一方面士兵渴望通过为共同体的公意作战来获得共同体的保护,摆脱作为“赤裸生命”的命运;另一方面他们又对权力存有质疑,渴望运用理性进行自由判断,最终摆脱权力的控制。胡教授认为,摆脱这种道德困境的方法是通过参与公共生活变为公民,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个体化,同时在个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社会化,进行共同体的重新建构。
陈丽教授
陈丽教授从空间转向的大背景出发,认为空间理论凸显的权力、全球化、性别等问题,可以为边缘文化、后殖民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学史等问题的研究提供新的视野,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空间理论在与文学研究的交叉地带出现了“空间文学批评”“空间批评”“文学地理学”“地理批评”等不同术语,且与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已有文学理论视角积极互动,在批评实践中大有可为。例如,以空间视角考察《都柏林人》中对城市空间的图绘,可以发现乔伊斯笔下的都柏林实际上是一个夹在帝国压迫与民族主义欲望之间的阈限空间;将伍尔夫小说中人物漫步路线与伦敦真实地图对比,可以发现其重合的印迹也暗含着其受阶级、父权、帝国主义等力量限制的事实。
下午共有五场讲座,分别由刁克利教授和陈榕教授主持。
陈榕教授
在下午的首场讲座中,陈榕教授从性别维度重新审视经典崇高论,探讨了女性主义为崇高美学带来的新动能。陈教授首先追溯了朗基努斯以降的西方崇高理论传统,提出崇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看似价值中立,具有普适性,但如果从性别政治的角度切入,就会发现其男性中心主义的政治无意识。在此基础上,陈教授接着介绍了女性主义美学对经典崇高论的再发现和新思考,以及女性主义和崇高论在二十一世纪的理论交锋。最后,陈教授总结道,我们应关注当下正在发展中的一种尊重女性经验、不畏惧跨越边界、注重情感、拥抱异质性、提倡主体间性的崇高美学主张。
张剑教授
张剑教授首先界定了他者的定义与特性,认为他者处在自我建构的对立面,也暗示了二元对立中的次要位置或边缘地位;接着通过“The Thresher’s Labour”“The Cry of the Children”“John Clare, Helpston c.1820”等诗篇详细分析了英国阶级他者包括农民、童工、无家可归者及其他底层劳动人员所遭受的压迫剥削及艰辛命运,提示我们在阅读此类诗歌时应避免简单地带入自我的想象,或被其浪漫化的表象所蒙蔽,而是深入挖掘诗歌中的阶级意识、阶级冲突和抗争,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一种朴素而深沉的悲悯情怀。
潘志明教授
潘志明教授从理论对于文学研究的作用这一问题引入,提出跨国主义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有关这一现象的理念和立场,而跨国主义文学研究弃置文学史的民族主义叙事,把作家和作品置于跨国、跨地域的网络之中,关注其跨国想象,揭示文学中的跨国互动。随后,潘教授分别以黄玉雪的《华女阿五》、雷霆超的《吃一碗茶》和汤亭亭的《中国佬》为例深入阐释了1970年代之前的华裔美国文学跨国书写和1970年之后当代华裔美国文学移民书写两种范式,指出二战后国内外局势的变动是其书写范式变化的重要原因。
许德金教授
许德金教授从文化和资本的内涵及联系出发,对比马克思的《资本论》和布迪厄的《资本的形式》,对资本的概念和文化资本的形成条件、呈现形态等作了深入阐释,指出文化资本指代的是能够赋予权力和地位的累积文化知识的一种社会关系,具有具身化、物体化和体制化的存在形式。随后,许教授介绍了理解文化资本的关键词,如场域、惯习、信念、自由意志、社会空间、社会炼金术等,提出可以从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及文化研究层面对文化资本进行多维度透视,并尝试性地提出构建文学文化资本论的可能性和体系性等问题。
郭英剑教授
郭英剑教授首先辨析了霸权在学术意义上的内涵与范畴,详细介绍了其在文化领域的多种呈现形式,如语言霸权、媒体霸权、影视霸权等,指出霸权内在的复杂性;接着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萨义德等重要学者对霸权所作的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帮助我们认识霸权的真实本质和实践路径;最后通过语言霸权的案例说明霸权的运作方式和消极影响,提醒我们应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敏感意识,通过立法保护母语地位、重视母语教育教学、加强语言的多样性等方式来消解英语的霸权地位,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
九位专家的发言有的侧重理论,有的侧重批评实践。交流答疑环节,专家与参会者就具体的文学研究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增进了大家对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的理解,提供了外国文学批评的整体性指导思路。
闭幕式上,张剑教授作总结发言,重申了外国文学研究的两个维度——理论的维度和批评的维度。张教授强调,从事外国文学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和术语上,理论的终极目标还是指导批评实践。此外,张教授提到,外国文学研究领域一直在发展,其动向需要相关丛书来推介,希望“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能起到这样的引领作用,推广新的学术思想,推出经典的研究指导专著,也在这一过程中成就一批作者。
“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介绍
“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担纲总主编,共包含5大子系列,30余个核心话题,每个话题1部书。目前已出版12部(详情见下),4部即将出版,包括《霸权》《书写》《崇高》《现代性》,欢迎持续关注!
点击书名即可了解图书详情
《作者》 作者:刁克利
《生态女性主义》 作者:韦清琦、李家銮
《民族》 作者:孙红卫
《文化唯物主义》 作者:赵国新、袁方
《身体》 作者:张金凤
《田园诗》 作者:陈红、张姗姗、鲁顺
《性别》 作者:刘岩 等
《男性气质》 作者:隋红升
《空间》 作者:陈丽
《战争文学》 作者:胡亚敏
《改写》 作者:陈红薇
《伦理》 作者:杨国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