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2020/08/12
目录
摘要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话语研究(主持人:潘艳艳)
抗疫机构话语的趋近化研究
——以美国CDC的COVID-19电讯简报会文本为例
郭瑞珽,潘艳艳
(江苏警官学院 基础课教研部,江苏 南京 210031)
摘要:趋近化理论为批评话语分析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文章首先梳理了趋近化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然后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在抗击COVID-19疫情中的电讯简报会文本为语料,对抗疫机构话语进行了空间、时间、价值趋近化分析,最后通过时空价值模型对其不同阶段话语趋近策略进行呈现。研究发现,抗疫机构运用空间、时间、价值趋近话语策略在不同的抗疫阶段寻求不同的建议和政策合法化。
关键词:趋近化理论;抗疫机构话语;CDC
多模态公共卫生教育话语研究:语域类型学视角
徐 燕1,冯德正2
(1.浙江工商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2.香港理工大学 英文系,香港 999077)
摘要: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覆盖户外标语、报纸、电视、网络等的全媒体、多模态公共卫生教育话语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旨在对这种全新的话语景观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提出综合分析多模态公共卫生教育话语的多层次理论框架。分析发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公共卫生教育话语呈现出显著的语域与多模态资源复杂性,实现了传播公共卫生知识、改变公众面对病毒和疫情的态度、改变公众卫生行为的交际目的。基于语域类型学的综合分析框架可为考察包含多重交际目的、复杂多模态资源的全媒体传播模式提供有效方法。
关键词:公共卫生教育话语;多模态话语;语域类型学;新冠肺炎疫情
新闻语篇中的非正当化策略
——以《纽约时报》关于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
刘 帅,张敬源
(北京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083)
摘要: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直面危机,积极行动,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但是以《纽约时报》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时却置事实于不顾,对中国的抗疫努力进行歪曲和诋毁。本研究选取《纽约时报》上20篇相关新闻报道,结合(非)正当化理论框架,剖析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时所采取的非正当化策略,以揭示新闻话语背后渗透的意识形态意蕴。
关键词:新冠肺炎;《纽约时报》;(非)正当化理论;话语策略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语用学研究:指示语的多维研究(主持人:毛延生)
国际指示语研究的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1973—2019)
杨 昆1,2,郭 枫3,4
(1.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2.中国民航大学 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300;
3.北京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言研究所,北京 100089;
4.厦门大学 外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文章采用CiteSpace 5.3.R4软件,从发文量年度分布、关键词共现分析、文献共被引分析和作者共被引分析四个维度,对1973—2019年间收录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的指示语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1973—2019年国际指示语研究总体呈现增长趋势,说明该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正逐渐成为语用学领域的热点话题。2)language、demonstrative、discourse、gesture、anaphora、grammaticalization、pronoun等是国际指示语研究的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表明国际指示语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字模态的分析,对非文字模态的分析相对较少。3)Diessel(2006)、Aikhenvald(2004)和Stukenbrock(2014)的研究在国际指示语研究发展历程中起关键作用。4)Levinson、Lyons、Buhler、Diessel、Fillmore、Goffman等作者的指示语研究文献被高频引用。文章对于进一步深化指示语研究,尤其是汉语指示语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指示语;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CiteSpace
爱尔兰民族身份的认知指示表征
——以谢默斯·希尼的诗歌语篇为例
刘风光,王 欣
(大连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44)
摘要:认知指示语是认知诗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为文学语篇分析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工具和研究视角。本研究从认知指示语和指示转移理论出发探究谢默斯·希尼诗歌《挖掘》和《惩罚》中的爱尔兰民族身份特征。研究发现:感知指示语、时间指示语、空间指示语和关系指示语的动态转移以及静态层面的文本指示语和体裁指示语连接了历史与现实,体现了诗人对“挖掘”这一传统劳作方式的继承和对带有神秘色彩的“沼泽传说”的思考,凸显了其爱尔兰民族继承者和捍卫者的身份特征。
关键词:诗歌语篇;认知指示语;爱尔兰民族身份;谢默斯·希尼
虚拟实示语境下空间指示语“这”的语用变异研究
王晓将,毛延生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外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摘要:随着语言媒介的不断更新,指示语的形式和功用也在不断发展。文章以传统空间指示语框架为依托,以指示语理想认知模式为参照,系统地探讨了虚拟实示语境下空间指示语“这”的变异问题。结果发现:就指示距离而言,虚拟实示语境中的“这”突破了原来对近距离的指示,表现出对远距离指示的可能性;就指示边界而言,“这”由原来对可见对象的指示转变为更多的是对不可见对象的指示;就指示情感而言,“这”由原来对正情感对象的指示转变为更多的是对负情感对象的指示。
关键词:虚拟实示;变异;空间指示语;“这”
女性指示语的女性主义批评话语分析
——以新浪微博中“彩礼”的媒体话语表征为例
魏 爽
(新加坡国立大学 英语语言文学系,新加坡 117570)
摘要:彩礼作为婚嫁习俗之一,其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研究运用Python软件搜集了新浪微博中含有“彩礼”的博文,并利用该软件的词频统计功能对所搜集的汉语语料进行分析。本研究以第三人称女性指示语为切入点,以系统功能语法及物性系统为分析框架,揭示女性参与者在媒体话语中的表征与再情景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媒体话语表征中,女性个体身份的缺失以及群体身份的凸显进一步加深了对女性的偏见与污名化,女性不仅被隐性物化为生育工具,而且被显性物化为可售卖的商品。此外,微博用户对部分媒体的片面评论直接进行挑战和对抗。“彩礼”媒体话语表征中的女性污名与女性正名折射出中国社会父权与平权的冲突。
关键词:女性指示语;女性主义批评话语分析;媒体话语表征
语类加标与特征参数理论
张连文
(济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摘要:在解释性结构语言学框架下,加标理论旨在根据合并中心语及其(扩展)投射,以结构核查程序确认语类特征标签,因此加标算法(LA)具有跨范畴的概括性和语义接口解释的指向性。加标理论的本质是实现句法范畴化的语类加标。特征参数理论确立特征层级,该理论与加标理论的互动成为最简方案研究的焦点问题。文章结合特征经济(FE)和输入概括(IG)分析语类加标以及功能中心语的参数特征解释效应,明晰了加标理论与语类特征会对窄式句法(NS)的输出表征产生解释效应和过滤效应并确立逻辑式(LF)无歧义解释。语类特征可统一界定为词汇和功能语类携带的解释特征。基于此,语类特征及其组合确定参数层级(语序、词汇结构、话语构型等)和参数变异。解释特征可涵盖合并触发特征和语段边界特征。加标贯穿于推导、表征和语类投射。结合聚合参数理论以及参数特征进一步论证加标程序及特征解释有助于解决投射问题、结构依存问题,确立语义解释规则和范畴化,而通过整合词库、特征经济和计算经济原则来深入分析微观参数理论是推进结构微观描写的优选方法。
关键词:加标算法;投射问题;解释效应;特征经济;参数理论
词义演变的认知维度和社会维度
——基于英语时间连词主观义的个案研究
马永田
(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湛江 524048)
摘要:文章以英语时间连词主观义为研究对象,尝试从认知维度和社会维度两个方面考察其演变机制。研究表明,在英语时间连词主观义的演变过程中,认知维度为意义的产生提供了内部驱动因素,社会维度对意义的共享和固化起着外部调节作用。基于认知主体共有的认知体验,英语时间连词主观义之间存在共性,而由于认知的主观化倾向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复杂性,英语时间连词主观义也呈现出一定的个性差异。
关键词:词义演变;英语时间连词;认知维度;社会维度
从语义性维度和逻辑语法隐喻看不同学科英语的知识建构
师小磊
(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1)
摘要:教育和社会研究领域存在两大问题,即知识认知缺失和分离主义。为了解决这两大问题,本研究结合合法化语码理论中的语义性维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的逻辑语法隐喻对不同学科英语进行对比探究。研究发现:逻辑语义关系的一致式和隐喻式转化是完成知识建构的一种有效手段;等级性知识结构倾向和逻辑语法隐喻占比呈一致关系。本研究促进了合法化语码理论和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互动,有益于增进人们对不同学科英语知识建构的认识。
关键词:知识认知缺失;分离主义;语义性维度;逻辑语法隐喻
跨文化交流与翻译学
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初探
吕红周1,2,单 红1
(1.山西大同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2.山西大同大学 许渊冲翻译与比较文化研究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摘要:作为中国首个健全的文学翻译理论,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具有继承性和发展性、包容性和批判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该理论为正确处理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关键词:许渊冲;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翻译理论
《心经》选段梵语原文及汉英日三语译文概念功能比较分析
王 品
(上海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上海 200240)
摘要:文章选取佛教经典《心经》中阐述色空关系部分及咒语部分为语料,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对比分析梵语原文及汉英日三语译文的语言特征,重点关注语篇语义和词汇语法两个层次上的概念功能,包括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两部分。研究发现,梵语原文和三语译文在概念功能上存在一些关键差异,主要原因有语言本体特征和译者身份两个方面。
关键词:《心经》;概念功能;语篇语义;词汇语法;译者身份
外国文学研究
华兹华斯诗歌理念阐析
王涧中
(浙江大学 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摘要:18世纪末期,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思潮席卷欧洲,曾经风行英伦的新古典主义诗歌远远落后于时代的步伐,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在此时代背景下,华兹华斯提出了独具一格的诗歌理念,并运用这一理念创作了无数诗篇。华兹华斯的诗歌理念涵盖三个方面:想象与创作、语言、主旨。想象与创作是一个过程的两个层次,两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想象与创作同步进行。在语言方面,华兹华斯强调使用明白晓畅的寻常语言。至于主旨,华兹华斯主张以满腔的激情与深邃的思维描写和歌颂大自然,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虫鱼,以及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普通人们皆是诗人描写和歌颂的对象。华兹华斯的绝大多数诗篇都是洋溢着浓郁美学意韵与深厚人文关怀的大自然之歌,诗人因此而获得了“大自然的诗人”之美誉。
关键词:华兹华斯;诗歌理念;想象与创作;语言;主旨;大自然
酒神音乐作为一种诗学纲领
——尼采与早期浪漫派的音乐诗学观之比较
张 硕
(浙江外国语学院 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摘要:尼采在其早期作品《悲剧的诞生》中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本质及其音乐性进行了反思,他认为悲剧的诞生乃是由于作为诗歌特性之根本的音乐性在日神的梦境塑造下才得以显现在形象以及譬喻的世界中,悲剧最终从原始的声响状态转变为一种视觉状态。这一诗学构建的核心乃是将抒情诗人与酒神音乐家类比。这种诗学观点的源头可追溯到早期浪漫主义诗学观。本文将尼采的诗学构建与由弗·施莱格尔、诺瓦利斯等人建立起来的早期浪漫派诗学进行了比较,重构了“酒神音乐”与“音乐诗学”之异同,并揭示了尼采笔下的“酒神神话”与早期浪漫派的“新神话”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音乐;诗学;尼采;弗·施莱格尔;诺瓦利斯
【声明】感谢《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493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往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