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0年第2期目录及部分摘要
2020/05/09
专题研究: 基于使用取向的二语习得研究
基于使用取向的二语习得研究:理论、实证与展望
蔡金亭 王敏
摘要:基于使用取向的二语习得研究已在国际上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国内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推动国内相关研究,本文全面综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首先讨论基于使用取向二语习得的理论主张,然后从学习者的构式知识、输入对构式习得的影响、构式迁移三方面梳理实证研究,最后从内容和方法两方面对今后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基于使用取向;构式习得;输入因素;构式迁移
频率和方向偏好对英语动宾搭配加工的影响研究
张晓鹏 张晓瑾
摘要:语料库语言学研究发现,方向偏好是搭配的重要特征,可能对搭配的在线加工产生显著影响,但目前对该问题的研究甚是匮乏。本研究考察了频率和方向偏好对二语学习者处理英语动名搭配的影响。被试为英语本族语者和两组中国英语学习者(中等水平、高水平)。测试任务为启动词汇判断,测试材料为右向英语动宾搭配、左向英语动宾搭配、自由词组。研究发现,本族人对两类搭配的加工显著快于对自由词组的加工,但对右向搭配的加工显著快于对左向语搭配的加工。高水平二语学习者仅对右向英语动宾搭配的加工时间显著快于自由词组。中等水平二语学习者对两类搭配和自由词组的判断时间无显著差异。本族语者对两类搭配的启动量与搭配强度和搭配频率显著相关,高水平二语学习者对右向搭配的启动量与搭配方向值(ΔP)、搭配频率显著相关。本族人对动宾搭配的加工受方向性和搭配强度、搭配频率的显著影响,而高水平二语学习者对动宾搭配的加工仅受到方向偏好和搭配频率的影响。
关键词:英语动宾搭配;方向性;频率;搭配强度;加工
形义映合特征对英语动词论元构式习得的影响研究
徐承萍 张文忠
摘要:句法特征是否制约语言发展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从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展开,考察论元构式的形义映合特征对构式习得的影响。研究选取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英语学习者为受试,测试他们对四类论元构式的产出情况。结果显示,1)形义映合特征和学习水平均有主效应,两因素制约构式能力的发展;2)中低和中高水平学习者的习得顺序均表现为:主动构式>动词被动>形容词被动>中动构式,论元构式能产能力的涌现存在梯级差异;3)中低和中高水平学习中之间的论元构式产出无显著变化。研究结果支持以下观点:句法特征决定构式习得的难易程度,且制约构式的表征和产出。
关键词: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形义映合特征;动词论元构式
输入条件与频次对大学生专用英语构式学习的影响
魏梅
摘要: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认为,语言学习由输入与频次驱动。本文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考察了输入条件与频次对大学生专用英语构式学习的综合影响。80名受试被分为无增显、有增显及增显+注释三组,其中15名参加了追溯式访谈。构式知识测试采用了填空、选择以及意义解释三种形式。研究发现:(1)经过两次阅读和练习后,三种输入条件对专用英语构式学习的影响较为显著。(2)三组接触3频次和6频次后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三项测试均有显著差异。(3)高分组测试结果表明,填空与选择测试无显著差异,但意义解释测试差异显著;低分组的测试结果则相反。以上研究发现表明,输入频次与视觉增显等因素综合作用于专用英语构式的学习,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对构式形式和意义的加工存在差异。
关键词:输入条件;频次;专用英语构式
翻译研究
《论语》之中“仁”的英汉译解原理简论
蔡新乐
摘要:《论语》的解释鲜见点明以何种方法论来展开,而对思想的忽视造成的是,今译中儒家宇宙论元素“天”和“心”的缺席,甚至在现代汉语中找不到替换表达方式。英译则因直接以目的语中相应词语取代原词,亦将夫子之教阻挡于外。本文探讨的“仁”的中英译解即是如此。若以中庸为据,参照德里达所论的亚里士多德的“反思”的英文译解,以及海德格尔有关“世界世界化”等表达,则可发现,中外不仅有一致的表达方式,也同样存在近似或相同的思维方式。如此,不仅“仁”可得新的英译,且依“合外内之道、故时措之宜”之要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也可在翻译中得到相宜处理。
关键词:论语;中庸;仁;中英文翻译;思想思想
“浅处见才”:韩南明清通俗小说翻译原本选择的偏爱价值考略
刘晓晖 朱源
摘要:译者的偏爱价值与其翻译选择行为密切关联。本文从汉学家派屈克·韩南明清通俗小说翻译的原本选择出发,解析韩南在汉学研究中形成的偏爱价值如何对其翻译行为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浅处见才”是韩南翻译原本选择的偏爱价值之源,在此主导下构成的四大偏爱价值——独创价值、隐性价值、关联价值和娱乐价值——是决定翻译原本选择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情感与理性的共谋确保了偏爱价值对原本选择期待的高效满足。以偏爱价值为视野审视翻译原本的选择问题对于拓宽与加深对韩南的认识,揭示汉学家译者双重身份的互为作用,解密汉学家的译介意图及目的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派屈克·韩南;翻译行为;翻译原本选择;偏爱价值;明清通俗小说
翻译文学经典建构中的译者意向性研究——以李健吾译《包法利夫人》为例
于辉
摘要: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研究是翻译文学经典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对译者意向性展开分析研究,认为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是译者意向性与作者意向性高度重合的结果。李健吾所译《包法利夫人》之所以成为翻译文学的经典之作,关键因素就在于李健吾与原作者对艺术有着极为相似的理解与追求,即李健吾的译者意向性与福楼拜的作者意向性在文学艺术领域高度重合。
关键词:翻译文学经典;意向性;李健吾;《包法利夫人》
中国传统译论的“象思维”约制:范式与话语
刘性峰 魏向清
摘要:西方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往往代表着不同的研究范式,其相应的话语形态也存在明显差异。在中国翻译理论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外来与本土理论资源的各自价值并合理利用,关系到中国翻译理论发展的未来走向。本文从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范式与话语形态特殊性分析入手,分析阐述“象思维”对中国传统译论的影响。研究发现,这些影响表现在,中国传统译论范式以“悟”为致思样式,其样态表现为整体性、模糊性;中国传统译论的话语形态表现为言不尽意、直观性、多做判断与结论。该研究为深度认知中国传统译论实质提供全新解读,从而对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推进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国传统译论;理论范式;话语形态;“象思维”
相关阅读:
【声明】感谢《外语与外语教学》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与外语教学》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