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丨《现代外语》2020年第3期目录和摘要
2020/03/27
目 录
摘 要
汉英全称量化对比研究
扬州大学 周 永
浙江大学 吴义诚
提要:在理论语言学文献里,汉语的“都”常被视作与英语的all/every功能等同的全称量化词。在重点梳理汉英语言事实和有关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第一,由于“都”是一个范围副词,当其与复数名词连用时很容易造成所谓全称量化的假象,但此时语句允许例外,如“同学们都找到工作了,只有两三个没找到”,这说明“都”并非是真正的全称量词;第二,全称量化表达要遵循“全真为真,一假全假”的逻辑,如*“所有/每个同学都找到工作了,只有两三个没找到”就不合法,这说明真正的全称量词“所有”“每个”的量化力远大于“都”,又说明将“都”视作全称量化代表的分析有舍本逐末之嫌;第三,“都”在句法属性上是传统语法学家定性的范围副词,在语义功能上则是一个强化词,即“都”的使用能够增强句子的语力。
关键词:全称量化;“都”;all/every;范围副词;强化词
汉英被动式演变中的异和同
华东师范大学 杨延宁
提要:构式理论强调形式与意义并重,以形义互动为核心研究内容,为语言演变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借助古汉语和古英语语料,重新审视被动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揭示汉英构式演变中的异同点。具体分析中,本文以语言演变的系统功能模式为依托,关注汉英被动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语义层和句法层的诸多变化,探究形义互动的内在逻辑。本文认为,构式演变具有内生性的驱动力量,表现为跨语言的共性。同时,汉英的类型学属性导致两种语言的构式演变表现出各自的特点。综合分析这些共性与特点,有利于深化对语言演变的整体认识。
关键词:古汉语;古英语;被动式演变
英汉反身代词—先行词依存加工中的语义干扰效应
上海交通大学 吴芙芸
提要:在实时理解句子时,加工者看到反身代词后,就会从工作记忆中回溯性地寻找并提取恰当的先行词,构建反身代词—先行词依存,即同指关系。当先行词候选项位于邻近管辖域之外、未获句法允准,但与反身代词的性别、数、生命性等语义特征相匹配时,是否会对正确提取先行词产生干扰呢?基于线索提取理论框架下的标准和偏向结构这两大模型对此有不同的回答,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干扰作用发生的限制条件及时间节点。本文聚焦英、汉反身代词实时加工研究,在评述在线理解汉语简单反身代词及复合反身代词的已有结果基础上,结合居于谓语核心论元位置上的汉语复合反身代词的最新行为实验结果,深入讨论了语义干扰效应的性质及背后动因。本研究表明,偏向结构的线索—提取模型更优于标准的线索—提取模型,而干扰效应更像是类似主谓一致、否定极项等结构的“幻觉式合法”。
关键词:反身代词;基于线索的提取理论;局域性;生命性;性别
语言的谱系分类和类型学分类
上海外国语大学 吴建明
提要:分类是一个研究领域的基础。对世界语言进行有效的分类,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进而发现语言现象的本质。当前语言学研究存在两个基本的分类体系:谱系分类和类型学分类。谱系分类根据语言间的直接演变关系和亲缘关系划定语系、语族、语支以及语言和方言;类型学分类根据语言中存在的不同形式和功能,形成比较概念、描写范畴以及相应的概念结构。谱系分类把历时和共时上共享某些特征或属性的语言归类,而类型学分类则把语言中存在的不同特征或属性进行归类。本文对这两个分类体系的主要方法、相互关联以及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在此背景下探讨汉语和其他语言在音系、形态、句法、词汇等方面的演化和分布特征。
关键词:谱系;类型学;汉语;语系;比较
语言共性对大学生英语关系从句准确度的动态影响
上海财经大学 蔡金亭
提要:随着学习者二语水平的提高,可及性、嵌入性与生命性对他们使用英语关系从句的准确度有什么影响?关于这些语言共性的假说能否预测各类英语关系从句的准确度差异?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跟踪79名大学生4个学期,通过看图作文,收集了他们的五次英语记叙文语料,聚焦其中各类关系从句的正确率。研究发现:第一,在各次测试中,可及性和嵌入性对大学生使用英语关系从句的正确率都没有影响,各类关系从句的正确率顺序均不支持可及性层级假说、感知难度假说和主宾语层级假说。第二,生命性对关系从句的正确率有一定影响,但生命性层级的预测只在较高二语水平阶段才成立。在各次测试中,生命性与可及性都没有交互影响;生命性与可及性、嵌入性的交互影响在低水平阶段不存在,但在较高水平阶段有逐渐增强的趋势。
关键词:关系从句;可及性;嵌入性;生命性;历时研究
中国英语学习者社会规范加工的外语效应机制
电子科技大学 胡杰辉 许 婷
提要:双语者在母语和外语模式下的决策判断模式是否一致是双语认知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一项社会规范加工任务,以被试自定步速阅读判断句尾关键词的接受度和反应时为指标,对比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母语和外语模式下对三类社会行为(高度符合社会规范、中性、高度违反)的加工变化。结果发现:第一,外语模式下,所有被试对高度违反社会规范行为的接受度提高,中性行为接受度不变,表现出明显的外语效应;第二,被试对高度符合社会规范行为的接受度变化存在差异,高水平组保持不变而低水平组显著降低,且外语水平与该类行为接受度的外语效应量负相关;第三,语言模式与不同类型社会行为的加工时间交互作用显著,母语模式下三类信息加工时间差异显著,但外语模式下中性和高度违反社会规范行为的判断时间差异消失。上述结果表明,正性和负性信息加工的外语效应机制既有共性又有差异,二者都存在情感自动加工弱化,但外语水平与负性情感弱化相关的外语效应不存在线性关系。
关键词:社会规范加工;外语效应;外语情感减弱假设;机制差异
复杂理论视角下任务复杂度对学习者口语表现的影响
复旦大学 郑咏滟 刘飞凤
提要:本研究从Robinson的“认知假设”切入,旨在考察中国学习者口语表现中的任务复杂度效应。基于《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中的八级口语语料库,我们对三年的口语独白任务重新进行任务复杂度分类,并针对低、中、高任务复杂度的口语语料进行了计量语言学分析。结果表明,学习者口语词汇复杂度各指标随着任务复杂度升高显著变化,但是整体词频结构维持稳定,说明口语词汇系统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与任务环境的认知需求产生互动适应。本研究从宏观层面揭示任务复杂度和学习者语言行为间的深层联系,结果显示数据驱动型语言学研究可为现有二语习得研究开拓疆域,运用计量手段可为系统研究语言复杂性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任务复杂度;词汇复杂度;复杂自适应系统;计量语言学;语料库
个体差异因素与二语内隐知识的关系研究
中央财经大学 张润晗
北京外国语大学 陈亚平
提要:发展内隐知识是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但对于哪些因素影响内隐知识发展的研究还多集中于对外显和内隐教学效果的比较。本研究从学习者角度出发考察我国英语学习者二语起始年龄、语言分析能力、学习动机及学习信念与二语内隐知识的关系。研究表明:第一,起始年龄与测量内隐知识的两项测试结果呈负相关,但仅对口头诱导模仿测试结果有预测性;第二,语言分析能力仅与口头诱导模仿测试结果呈正相关,并对其有预测性;第三,内在兴趣动机及与情感状态相关的信念与测量二语内隐知识的两项测试结果均呈正相关,并对其有预测性。研究结果为如何有效地促进内隐语言知识习得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起始年龄;语言分析能力;学习信念;学习动机;二语内隐知识
英语听力认知诊断测评模型优化研究
西安交通大学 董艳云 马晓梅 孟亚茹
提要:本文旨在探究如何根据认知诊断模型拟合方法优化英语听力诊断性Q矩阵。首先对已有Q矩阵属性标注进行可靠性验证及人员拟合性分析,发现原Q矩阵仍有优化空间,其次采用DRFS法:拆分解析—匹配组合以及基于G-DINA测量模型的量化拟合筛选,进一步在原Q矩阵模型基础上优化出与数据拟合更佳的模型。结果表明:第一,优化的新模型在数据的相对拟合值和对分数变异的解释力及诊断力上好于原有模型;第二,新模型生成的属性掌握情况与被试自评结果的相关性更高,表明其属性掌握概率更接近自评结果。本研究提出的DRFS优化方法有望弥补以往Q矩阵构建及筛选的不足,为准确的模型构建提供借鉴。
关键词:认知诊断方法;英语听力;一致性检验;Q矩阵模型优化
应用语言学视域下的语言障碍研究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李 迪
南方医科大学 李清华
提要:临床语言学研究既有助于解决语言障碍的临床问题,也有助于修正和发展语言学理论。但是,临床语言学的学科归属尚不明确,汉语语言障碍的临床语言学研究尚未受到国内语言学界的重视。通过梳理临床语言学在国内外的发展,笔者提出,临床语言学是语言学与医学交叉的边缘学科,隶属于应用语言学,旨在研究口语、书面语和手语在习得和使用中出现的障碍,揭示语言障碍的规律,服务于语言障碍的临床评估、诊断、治疗和康复,主要任务是使用语言学方法和医学技术对语言障碍加以描写、分类和评估分级。
关键词:临床语言学;汉语语言障碍;应用语言学
国外非宾格假说研究的理论和实证视角
南京师范大学 王 鑫
南通大学 封世文
江苏师范大学 杨亦鸣
提要:非宾格假说认为,不及物动词可划分为非宾格和非作格动词。理论研究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等实证研究表明,非宾格结构生成和非宾格动词句法加工过程涉及移位。语言习得和失语症研究表明,与非作格动词相比,非宾格动词的加工机制更复杂。上述两类动词的句法鉴别方法是国外学界又一重要理论议题。虽然理论探讨存在分歧,但启动实验结果表明,非宾格和及物动词之间存在派生关系。基于国外学界研究现状,本文提出,左脑额叶和颞叶与非宾格动词论元句法移位的关联性、非宾格和及物动词加工机制的异同以及派生机制等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结合汉语本体研究实际,本文指出,国外学界开展的实证研究,对汉语学界非宾格假说相关理论分歧的解决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开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非宾格动词;生成加工机制;句法鉴别方法;派生关系;习得机制
近20年国际二语阅读研究进展
安徽师范大学 吴晓燕 王 菲
提要:本文以WOS核心数据库1998—2018年的723篇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软件,系统梳理国际二语阅读近20年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国际二语阅读研究处于发展阶段,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征,其知识群组主要包括技能成分、心理认知过程和神经机制、情感因素和社会情境、阅读策略与教学等。未来既要注重二语阅读的心理微观机制研究,又要加强其宏观理论模型构建,同时还需不断拓展作为输入来源的二语阅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阅读以及在线阅读等领域,改进和提升实证统计方法,融合和发展眼动、脑成像等实验技术。
关键词:二语阅读;研究进展;知识图谱;CiteSpace
【声明】感谢《现代外语》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现代外语》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