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丨《英语文学研究》第二辑目录及摘要
2020/01/15
目录
摘要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批评方法的构建
王逢振
内容提要:作为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文学阐释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一般来说,任何文学理论或方法论的确立,必然经历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本文试图从历史传承和发展创新的角度,探索詹姆逊如何构建他的批评方法或阐释理论,论述他在构建过程中如何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成果,如何解决不同理论思想之间的矛盾,如何形成“文学叙事是社会的象征行为”这一重要理念,以及如何最终统合到辩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下。笔者期待通过这种探索更好地理解詹姆逊的批评方法,进而对人们建构自己的批评方法有所启发。
关键词: 张力;寓言;社会象征行为;辩证批评
文类演进与现代学理:基于爱伦· 坡小说的考察
于雷
内容提要:爱伦·坡在其围绕小说“创作原理”的诸多论述中,凭籍一种艺术的直觉洞察和文类演进的逻辑基础,针对文类范式的演变规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原型依据。本文拟借助信息论、基因论、控制论以及突现论等多重视角,在坡的小说创作实践中考察文类范式演进的内在机制:从“信息”(陌生)到“非信息”(程式)再生成新的“信息”(陌生),由此构成了文类系统在“自创生”与“异创生”之间不断交互的辩证统一演进模式。
关键词:爱伦·坡;文类;演进;现代学理
《如今世道》:英国贵族衰落的文学启示录
蔡玉辉
内容提要:本文采用文史互证方法,论证《如今世道》作为贵族衰落史的启示意义。作品中贵族乡绅与工商业暴发户在国会议员选举中的竞争,以及在竞争中贵族的失败,暴发户的胜利,都具有象征意义。作品问世几年后,英国贵族自1880 年代起开始了在政治、经济和观念上的衰落进程:1911年上院失去对财政预算监督否决权,1999年大批世袭贵族被褫夺上院议员资格。作品情节与历史史实巧合印证,显示出其作为文学启示录的预见性和前瞻性,显示作者对时代变化的灵敏感知和对历史趋势的深刻认知。
关键词:《如今世道》;英国贵族;衰落;文学启示录
自然的数字定律:华兹华斯《我们是七个》中的数字宇宙观
张建萍
内容提要:浪漫主义强调个性张扬和情感的宣泄,这与“和谐”有所冲突,但自然可以调和二者的关系。从数字宇宙观角度来看,《我们是七个》隐秘地表达了威廉·华兹华斯对“和谐”的诉求。在19世纪,自然神论赋予自然无上的地位,认为自然是上帝按照数学定律设计和创造的世界,亲近自然就是信仰上帝;自然既无处不在,又形式多样。浪漫主义者借自然张扬个性,宣泄情感,但因上帝的“大宇宙”以和谐为美,故诗人只有追求“和谐”才能使自己的“小宇宙”与“大宇宙”保持一致。自然神论认为上帝隐身于自然万物中,与此相对应的是,在本诗中,华兹华斯对和谐的诉求也相对隐蔽。与此同时,他还进一步认为模仿上帝之爱是实现和谐的手段。
关键词:数字宇宙观;和谐;爱
《荒原》中的“日常生活”
曾艳兵
内容提要:托·斯·艾略特的《荒原》是现代主义诗歌的里程碑,表现了现代生活的本质。艾略特对现代生活本质的揭示是通过描写现代城市日常生活而获得的。日常生活场景在《荒原》中以一种片段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这与艾略特的诗歌理念相关,更与日常生活的主要特征与基本精神密切相关。艾略特所描写的伦敦社会的日常生活已经过去了将近一百年,但这种生活并没有与我们渐行渐远,反而变得更加熟悉,习以为常,这大概也就是《荒原》的价值和意义了。
关键词:艾略特;《 荒原》;日常生活
殖民隐喻与自我构建:多丽丝·莱辛非洲短篇成长小说中的赋格手法
黄怡
内容提要:莱辛运用“对位”的手法,以成长小说的形式创作了《小腾姆比》和《老酋长穆旭朗加》两篇短篇小说,堪称其非洲短篇小说中的后殖民赋格。《小腾姆比》描写黑人小男孩滕姆比倚赖于白人“母亲”,但被她从情感上遗弃而堕落为少年犯的故事,而《老酋长穆旭朗加》则描写了白人女孩与黑人老酋长偶遇所引发的女孩对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以及对非洲文化的重新认知。两篇故事都围绕孩童与另一种族的成人之间的关系,书写他们自我构建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剖析莱辛如何呈现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意识对黑人男孩自我构建所造成的毁灭性影响,以及白人女孩摆脱种族主义的家庭教育所获得的自我认知。通过描绘殖民社会中白人孩童与黑人孩童自我构建的双重困境,莱辛颠覆了与殖民者/被殖民者对应的父母/孩子的殖民隐喻,也表达出她的反殖民主义立场以及对去殖民化的南非的憧憬。
关键词:成长小说;殖民隐喻;自我构建
《四重奏》背后:加勒比作家简·里斯的女性声音
胡敏琦
内容提要:加勒比女作家简·里斯的长篇小说《四重奏》探索了施虐–受虐的男女关系,以邪恶变态的欲望机制来揭示男–女、英帝国–加勒比殖民地、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等权力关系与运作机制。本文主要通过剖析女性摇摆不定立场背后的社会机制与心理结构,揭示出受虐叙述背后的女性主义主体性。随着本文深入分析受虐人物叙述声音中的“第三人称意识”——丧失自我感后因客体化产生的一种自我陌生化的叙述方式,我们可以发现简·里斯以此引导读者对抗人物视角,从而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总之,《四重奏》以女性受虐狂为面具,揭示了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曲折过程;而借由假面舞会所传达的女性声音,则建构了里斯式的女性话语风格。
关键词:简·里斯;女性主义;受虐叙述;《四重奏》;第三人称意识
欧洲废墟与美国游客:《傻子出国记》中黑暗场景的政治含义
李璐
内容提要:马克·吐温是19世纪美国最成功的游记作家之一,他的第一部游记《傻子出国记》记录了作家取道欧洲的圣地之行。但是在这部记录“享乐之旅”的游记中却散布着对于墓地、停尸间、监狱等黑暗场景的描述。实际上,这些黑暗场景塑造了欧洲的“墓园”形象和圣地的“废墟”形象,体现了作家的文化身份和宗教观,说明美国文学界急需确立自身特色,厘清自身特色对于旧世界文化的复杂情绪,而吐温对待宗教的流动态度也为圣地中黑暗景色的描写提供了深层解读。
关键词:游记;黑暗;文化身份;宗教观
兰斯顿·休斯的解构策略:论小亨利·路易·盖茨对《问你妈妈》的误读
董伊
内容提要:兰斯顿·休斯的最后一部长诗《问你妈妈:爵士十二式》的主标题既是一句直面权威、反抗白人的骂娘话,也是一句直面未知时坦诚的“喊娘”话;它体现了解构主义的两个阶段:颠覆权威的解构策略和直面未来的解构目的。然而,美国解构主义理论家小亨利·盖茨却用这首诗佐证“兜圈”(signifiyin’)这一被他认为是黑人特有的修辞传统,全然忽视了休斯在诗中表现出的积极的困惑(aporia);他这样做夸大了这首诗所表现出的解构的策略,忽视了休斯对解构目的的思考,从而让《问你妈妈》显得像一场只顾在语言的藩篱中“兜圈”的文字游戏,使得休斯真正的所指(signifyin’)像这个单词丢失的字母g一样永远也无法复得。
关键词:《问你妈妈:爵士十二式》;兜圈;困惑
《圣女贞德受难记》与普拉斯诗歌中的女巫叙事
杨国静
内容摘要:对视觉艺术元素的整合几乎贯穿于普拉斯文学创作的全过程,在她对影片《圣女贞德受难记》中相关艺术形象及其叙事逻辑的仿效和改写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普拉斯对德莱叶镜头下的贞德形象印象至深,“贞德式女巫”成为她观影后不断探索的重要艺术母题;另一方面,普拉斯准确把握住影片对女性行动者及其苦难的呈现所折射出来的当代意义,进而在诗歌创作中整合其个人精神病院经历和战后西方社会的性别政治生态,形成了依托“女巫认同、浴火重生”的基本逻辑来伸张自我女性意识、控诉男权社会体制的女巫叙事格局。
关键词: 西尔维娅·普拉斯;《圣女贞德受难记》;女巫叙事;女性行动者;性别意识
跨界作为方法:《椰壳碗外的人生》述评
徐德林
内容提要:《椰壳碗外的人生》是享誉世界的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学术和思想自传:幼年从中国昆明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再到爱尔兰的辗转,在伊顿公学和剑桥大学的求学经历,在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和教学经历,在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的田野调查经历,以及退休之后的种种新尝试。通过回溯五十余年的学术人生,安德森旨在阐释其以《想象的共同体》为代表的众多学术成就的灵感与起源,直击现代学术和教育体系的弊病,为民族主义和国际主义研究提供更多的启示。
关键词:椰壳碗;自传;跨界;民族主义;东南亚研究
幽灵、文字与解读:评《浪漫主义的鬼与影》
裴云
内容提要:沃尔夫森的新作《浪漫主义的鬼与影》探讨了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对鬼魂和幽灵的描写和论述。作者在解读过程中十分注重形式研究,大量分析了诗歌的选词、用韵、声音、典故和改写等。从分析实例和作者后记可以看出,此书意在反思近年来围绕着“表层阅读”引发的种种争议。作者力图探索新的批评方式,将德里达的“幽灵说”和叙事学中的“否叙事”思维创造性地移用到诗歌批评中,展示如何感知和解读徘徊于文本“在场者”之中的“幽灵”,进而论证文学批评的作用在于复原这些看似不在场的“幽灵”,并以此来尝试解决深层与表层阅读的矛盾。
关键词: 沃尔夫森;浪漫主义诗歌;幽灵;文字;解读
往期回顾:
【声明】感谢《英语文学研究》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英语文学研究》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