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次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稿
编者按: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是我国外国语言研究领域的国家一级学会。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选登学会秘书长和会长撰写的这篇文章,借以彰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国语言研究发展壮大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文章呈现的历史资料对后续研究极为珍贵,诸位前辈为我国外国语言研究作出的巨大贡献也是对后人不断前行的莫大激励。谨以此祝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祝我国的外国语言研究繁花似锦。
外国语言研究30年
——记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的发展历程
杨文地,罗选民
(中南大学 外国语学院;清华大学 人文学院)
摘 要: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成立于1994年,至今已有25周年。学科研究领域从最初的英汉语言对比和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今天的语言、文化、翻译三大研究领域,分支机构21家,几乎囊括外国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国外语界一支重要的科学研究力量,在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外国语言学科从起步到繁荣再到辉煌的过程。
关键词: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学科发展;学风;会风;创新
“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中央文献英译研究”专栏
主持人语(田海龙):
伴随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的批评话语分析,将研究的视野扩展到与语言运用相关的诸多社会因素,特别是语言使用者(包括机构)及其彼此之间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社会身份等因素。从这个视角审视翻译就不能仅仅观察译出语言与译入语言之间的转换,还要关注译者在这一转换过程中所发挥的能动作用,否则翻译研究就会像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只关注语言本体那样将翻译置于不受译者影响的真空之中。将译者的能动作用引入翻译研究,或曰将与翻译相关的社会因素纳入翻译研究的视野已是翻译学界的共识。这里刊发的四篇文章基于批评话语分析及其所依托的后现代主义的一些主张,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重新审视翻译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则是在这一共识基础上对翻译研究的拓展与深入。
田海龙的文章从批评话语分析领域社会-认知路径中语境模型的概念出发,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学术著作英译汉翻译过程中译者所考虑的与翻译相关的因素进行反思,提出译者模型的概念,是一个以研究者为工具,对译者为什么这样而不是那样翻译进行探究归纳出的一个小理论,不乏新意。陈勇的文章基于批评话语分析的原则探讨翻译规范问题,发现翻译规范的一些未曾深入讨论的特征,凸显出翻译规范所具有的后现代特性,不仅体现出翻译规范研究的新视角,而且还挖掘出从批评话语分析视角审视翻译规范及其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刘春梅的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人际功能的论述为依据,通过观察中文政治演讲中的语气结构、情态动词和情态附加语在英语译文中的呈现方式,探讨了中央文献中政治演讲语体英译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也揭示出译者在政治演讲的语气翻译方面较演讲内容的翻译有着不同程度的自由裁量。刘璇的文章将翻译视作社会实践,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研究一则中央文献英语译文被中外媒体在各自新闻报道中采用的情况,不仅揭示出中外媒体采用中方译文的不同方式及其体现的价值取向,而且展现出译文评价方式这一中央文献对外翻译研究领域重要课题的新思考和新尝试。希望这个专栏能够引发更为深入的探讨。
“韩礼德研究”专栏
主持人语(丁建新):
“韩礼德研究”作为一个学术术语,于2018年3月17日中山大学语言所主办的“首届韩礼德研究会”上首次提出。当时笔者还提出了韩礼德六大新核心思想的概念,包括语法作为文化的思想、功能语言学的人类学思想、功能进化论思想、互为主体间性的思想、社会符号学思想与社会生物学思想。这些想法是笔者近几年对韩礼德语言学的一些思考。那次会议是一次五代同堂的会议。韩礼德教授的第一代中国弟子、北京大学前英语系主任胡壮麟教授拨冗参加了这次会议。从胡壮麟教授1978年最早介绍功能语言学到中国的文章算起,已经整整40年。
第二届“韩礼德研究会”于次年的春天同样在中山大学语言所召开。1949—1950年左右,韩礼德教授曾经在岭南大学追随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学习研究方言的方法,他每次谈到师承的时候都深情满满。韩礼德语言学也打上了深深的东方烙印。在提倡多元化的今天,作为一个来自中国又回到中国的语言理论,韩礼德思想的光辉还远没被深刻认识到。
2018年4月,韩礼德教授与世长辞,一位伟大思想者的思想戛然而止。韩氏理论不仅是语法或语言学,甚至不仅是适用语言学,而且是关于人性与社会的宏伟叙事。我们历来主张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将韩氏理论提高一个高度来看待。它是韩礼德理论或韩礼德思想,这样才能配得上先生一生的学术追求,而不至于将其理论落入俗套,流于肤浅。今年5月27日,“国际韩礼德研究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allidayan Linguistics)在悉尼注册成立,胡壮麟教授任名誉会长。与此同时,全国首家“韩礼德研究中心”也在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挂牌,胡壮麟教授亲赐墨宝。这些重要举措也是为了着眼于后韩礼德时代的功能语言学,使先生的学问薪尽火传。
这两次会议收到全国各地共一百多篇学术论文或论文摘要。我们选取其中的三篇文章组成专栏,聊以纪念。丁建新的文章主要探讨韩礼德的词汇观,即所谓的“语法家的梦想”,还论述了词汇在伦敦学派与主流语言学中的境遇。随着20世纪计算机的发展,利用语料库研究词汇会给语言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后果。赵常友和刘承宇的论文涉及韩礼德的反语言思想。二位学者在云南监狱作的田野调查扎实,富有新的成果。吴雅菲的论文属于功能语言学的本体研究,即词汇语法。小句复合体作为语法研究的前沿地带是一个值得深究的概念,它的复杂性测量应该加以科学化。希望此专栏能开启韩礼德研究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