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第二期目次及摘要
2019/08/05
目 次
摘 要
美国现代性的三轮危机
赵一凡
(中国社会科学院 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摘 要:自从托克维尔写下《论美国的民主》,关于美国的研究就一直存在争议与修正。笔者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确认美国史上有过三组“反民主精英”:一是挑起内战的南方蓄奴派,二是导致1929年大萧条的垄断资本家,三是冷战中坐大的军工利益集团。基于在哈佛大学所学,笔者将美国建国后的240余年历史粗略切分为三段,每段长约80年。换言之,美国每经历约80年迅猛发展,就会遭遇一次严重危机。譬如从独立战争到南北战争,美国度过了85年的少年发育期。而从内战结束到二战胜利,期间也有一个80年的青春骚动期。美国人民仰仗林肯和罗斯福,两次度过难关。第三轮危机在特朗普上台后始露端倪。笔者认为,美国现代性的第一轮危机——南北战争是政治危机,第二轮危机——1929年大萧条是经济危机,目前这一轮则是美国霸权的危机。
关键词:美国现代性;美国民主;美国历史;危机
美国语言政策研究:《语言学习的世界标准》的内涵与启示
张蔚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国际商务外语学院,上海 201620)
摘 要:《语言学习的世界标准》历经数次修订,业已在美国教育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本文以该标准为研究对象,首先概述了其由来、发展历程、目的、意义和影响;然后分别从基本内涵、对教师的启示、对学习者的启示入手,深入剖析了交流、文化、联系、比较和社区五个目标域;最后从教师和学习者、我国相关标准的应用和完善、外语教育评估等维度揭示了该标准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语言学习的世界标准》;美国;语言政策;能力标准
话语方式与专业知识融合: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途径
蔡基刚
(复旦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上海 200433)
摘 要: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中组部和教育部两次联合召开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会议,这足以显示国家对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和高度重视。当前,外语界对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途径的认识并不统一,主流观点似乎认为这个任务应该主要由外语专业教育来承担,如致力于发展学生的“一精”和“多会”。而我们的观点则是,在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专业知识教学与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两翼齐飞,有效实现专业知识与话语方式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国际化专门人才;公共外语;外语专业;专业知识;话语方式;专门用途英语
博喻:语篇意义视阈的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
杨 忠,林正军
(东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摘 要:本文从语篇意义建构视角分析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及各自的语义特质。认知语言学对概念隐喻的分析基于语句语料,未涉及其语篇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层面观察分析语法隐喻,但未同时涉及语篇中的词汇隐喻。基于典型汉语议论文《谏太宗十思疏》的分析结果表明: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都发挥语篇意义建构功能;词汇隐喻的语篇意义特质在于意义整合,用于阐释事物之间的关系,而语法隐喻的语篇意义特质在于意义凝缩,用于构建语篇中的指称及评价对象。
关键词:博喻;语篇意义;词汇隐喻;语法隐喻
从体验认知视角看身体、文化与隐喻之关系
项成东,石 进
(天津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天津 300204)
摘 要:体验认知强调身体经验在人类认知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主张概念隐喻本质上基于身体经验。既然人类拥有基本相同的身体结构,具有许多共同的身体经验和身体功能,那么不同语言应该存在跨越界线的共同概念隐喻。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体验认知视角出发,通过语言实例论证身体、文化与隐喻之间的循环三角关系。具体来说,身体、文化与隐喻三者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概念隐喻基于身体经验,身体经验影响隐喻的概念映射,而概念映射又受到文化的制约;文化,尤其是文化模式,一方面需要隐喻来构建,另一方面对隐喻化过程中身体的作用进行解释和筛选。
关键词:体验认知;身体经验;循环三角关系;概念隐喻;文化模式
汉英悖论格异同共体的认知隐喻学探源
崔慈行1,孙 毅2
(1.西安外国语大学 研究生院,陕西 西安 710128;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摘 要:汉语悖论结构的承载单位形式多样,常见的载体有短语、单句和复句等;英语中与之对应的矛盾修饰法和悖论修辞则将对立项分别设立于短语和句子层面,故分属短语型和句子型辞格。据此我们提出,汉语悖论的结构范畴包含了英语的矛盾修饰和悖论辞格。与此同时,汉英悖论将辞面上的正、反语义熔于一炉,因悖于常规,从而造成逻辑冲突。而这种语义乖讹说或逻辑冲突论恰与认知隐喻学的语义误配、范畴错置之本质相契合。文章将传统汉英悖论修辞赋予认知隐喻的本性,并予以协同整合分析,统筹考量辞面冲突而辞里和谐的双重语义联结,探究据此传递出的新显层创意义。本文将有助于提升汉英悖论格的地位和层次,加强对其认知隐喻机理的深入读释。
关键词:汉英悖论格;认知隐喻学;涉身认知;跨语言对比
Nuyts的(交互)主观性理论评述
黄 蓓
(宁波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 要:主观性作为当代认知-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在不同研究者那里得到了不同的诠释。认知-功能语言学家Nuyts的(交互)主观性理论自成一体,专注于情态范畴的主观性,将主观性视为言据性的一个维度。该理论的优点体现在对主观性与交互主观性的并重、功能-认知主义的路向、较强的可操作性及坚实的实证基础上,但也存在有待完善之处。就(交互)主观性而言,对其定义范围过窄,难以拓展至情态以外的主观性范畴;(交互)主观性的形式标准缺乏自洽性;对其内涵的理解严重受制于言据性概念。就情态而言,对该概念似有扩大化之嫌;对情态(交互)主观性的判断标准似乎互相抵牾,并严重依赖于显性句法主语。
关键词:Nuyts;(交互)主观性;情态;言据性;评述
自移处所宾语构式英汉对比研究
刘 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本文基于英国国家语料库BNC和北京语言大学的现代汉语语料库BCC,以英汉常用动词“walk/走、run/跑、fly/飞”为例,在构式语法视域下对比分析英汉自移处所宾语构式异同并究其缘由。研究表明:英语自移处所宾语构式的形频和类频低于汉语构式;英语处所宾语构式类型涉及起点和过途而汉语涉及终点和过途,汉语构式义涉及位移目的而英语无此类构式义。
关键词:自移事件;处所宾语;方式动词;英汉对比
新兴构式“简直了”的功能与成因
蔺 伟
(浙江大学 汉语史研究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8)
摘 要:新兴构式“简直了”可做谓语、补语和小句,多修饰可量化对象,对语境有高度依赖。“简直了”的基本功能是评价功能,在使用中又由评价功能扩展出情态功能。“简直了”以“简直”的强调作用和“了”的强化作用为语义基础,其形式生成和意义获得与积极省略和语境吸收密切相关。不过从深层来看,形式-功能的象似性是“简直了”产生及流行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简直了”;评价;情态;扩展;象似性
“十七年”时期英国文学翻译副文本特征与功能
余小梅
(安庆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摘 要:本文依照热奈特的副文本理论,对“十七年”时期中国大陆英国文学译本内文本进行考察,发现其整体性特征如下:1)相当普遍和广泛地运用了包括脚注、章节/卷尾注和尾注在内的注释;2)图像副文本较多,包括作者像、情节插画等;3)序/跋和译后记内容翔实;4)印刷版式由繁体竖排逐渐转向简体横排。这些特征表明当时的翻译活动是一种深度译介行为,副文本主要发挥了以下四大功能:1)体现该时期译者的诗学观、翻译观和读者观;2)普及世界知识,提升民众文化水平;3)进行意识形态教化和引导;4)助推翻译批评和译介学研究。显然这些副文本在很大程度上承载着该时期翻译话语的多样性和直观性,当同正文本一道纳入中国翻译话语体系建构的考察范围。
关键词:“十七年”(1949—1966);英国文学译本副文本;整体性特征与功能;中国翻译话语
甲午战后梁启超的赞助人身份考察
雷炳浩,马会娟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北京 100089)
摘 要:本文参照安德烈·勒菲弗尔的赞助人理论,对梁启超的赞助人身份进行考察,首先探讨了梁启超赞助人身份的确立,然后从译者的确定与培养、翻译的选材以及译者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的提高三个方面分析了梁启超履行赞助人职责的具体路径,希望借此拓宽国内翻译学界对梁启超翻译贡献研究的范围。
关键词:梁启超;赞助人;翻译活动
“从狗变成狼”:简·里斯笔下“娜拉出走”后的女性声音
胡敏琦
(中国计量大学 人文与外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 要:在小说《离开麦肯齐先生之后》中,简·里斯试图让女主人公摆脱“介于狗与狼之间”的状态,实现“从狗变成狼”的蜕变,本文以此为例,剖析现代女性出走以后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主义命题,深入解读女性主体意识的突围。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精神分析与文化批评的研究方法深入剖析小说中叙述声音与视角转换的关系,发现这部小说女主人公的女性主体意识是通过他者的多重叙述声音而折射出来的。由此阐发的女性声音在自我与他者、喜悦与虚无、声音与沉默之间穿梭,不仅体现出具有自省性的女性主体意识,也恰如其分地释放了后殖民文化先声以及女性文学能量。
关键词:简·里斯;《离开麦肯齐先生之后》;女性声音;女性主体意识
消费主义视阈下唐·德里罗《地下世界》中的后现代生存困境
田 静
(河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2)
摘 要: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消费逻辑被定义为符号操纵。唐·德里罗在其第十一部长篇小说《地下世界》中,以超过八百页的篇幅全景式地记录了冷战时期美国消费社会的众生百态。小说中,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当代人狂热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由此陷入了符号的迷狂;在大众媒介和消费文化的共谋下,现实生活的真实性、当代人的历史感和传统艺术的“光韵”遭到了抹杀;由于对符号的高度依赖,小说中玛丽安、埃德加等人物逐渐丧失了主体性,深陷身份危机而不能自拔。让·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则为深度解读该小说提供了一个视角。
关键词:唐·德里罗;《地下世界》;消费主义;符号
往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