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4期目录及摘要
2019/07/31
目 录
专栏:语言类型学研究
【主持人语】(上海外国语大学 金立鑫教授) 在Greenberg提出的蕴涵共性理论基础上,当代语言类型学正在世界各地的众多语言中挖掘更多的语言事实,揭示更多具体语言的真实面貌,以修正以往某些蕴涵共性假设,并概括抽象出更多更新更细的蕴涵共性,研究方法上引进了不少数学方法,有进行大规模语言数据处理的趋势。为反映语言类型学的最近发展,本期推出"语言类型学"专栏,共收录4篇论文。金立鑫一文是对其以往有关汉语语序类型和论元配置类型研究的一个总结和修正;王红卫一文采用融合了定性和定量信息的二维动态语义地图模型构建了汉语能力义情态动词的语义地图;杜丹、吴春相一文基于存现句的类型分析证明汉语中的分裂施格特征是由论元格配置的分裂性、及物动词的不及物化以及生命度等级等原因造成的;王洪磊一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形式类型学的主要特征和历史渊源,强调形式语言学也一直很注重跨语系比较的方法。这些文章大都有"用世界的眼光解决汉语的问题"的研究意识,具有一定的前沿探索性,希望能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讨论。
汉语语序的类型学特征
金立鑫
摘 要:本文通过语言语序类型学中语序指数(word order index)测量汉语中的相关句法组配,结果显示,汉语在语序类型上表现为典型的VO-OV混合型语序。与这种混合语序对应,汉语中有一系列较为罕见的句法现象。我们假设汉语混合语序背后的动因主要是语系亲属关系以及语言地理区域的影响。藏语的OV语序以及施通格论元配置是导致汉语具有OV语序以及具有句法施通格配置的重要因素,这也是构成汉语中一些著名的长期以来得不到合理解释的句法难题的动因。
关键词:类型学;语序;汉语语序;混合型;施通格
汉语能力义情态动词的多功能性研究:语义地图和语法化的视角
王红卫
摘 要:情态动词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的多功能性。近年来一些语言类型学框架的情态研究采用语义地图的方法来表征这种多功能性,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以往所构建的语义地图大都是定性的语义地图,这种语义地图的主要缺点是没有反映出各意义或功能之间的权重。本文采用融合了定性和定量信息的二维动态的语义地图模型,来构建汉语能力义情态动词的语义地图。这种语义地图相对于传统的语义地图一是增加了频次的信息,二是增加了环境的信息。因此,它有助于加深对情态范畴的认识。
关键词:情态动词;语义地图;语法化;波模型;流模型
从分裂施格现象看汉语存现句的类型特征
杜 丹,吴春相
摘 要:本文基于Dixon(1994)的分裂施格和金立鑫、王红卫( 2014)以及叶狂、潘海华(2017)的研究,并参照主宾格语言和施通格语言的句法特征,从存现主事与存现动词的分裂性、基于时体因素的主宾格—施通格模式、存现名词组的语义及句法特点3个方面分析汉语存现句的分裂施格特征。本文认为汉语存现句的分裂施格特征是由论元格配置的分裂性、及物动词的不及物化以及生命度等级等原因造成的,最后拟在类型学视野下探讨分裂施格在跨语言中的普遍性。
关键词:分裂施格;存现句;施通格语言;主宾格语言
形式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整合:形式类型学述评
王洪磊
摘 要:形式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在研究目标和方法论方面既有差异又有交叉,通常被视为平行且甚至对立的两个理论流派。近些年来,形式语言学开始借鉴语言类型学的方法,通过比较大量语言类型来揭示语言间的共性与差异,形成了形式类型学的研究理念。本文系统比较形式语言学与语言类型学的理论渊源,表明这两种理论流派对于语言共性的理解有相通相融之处;本文还介绍了形式类型学的主要特征,通过回顾形式语言学中语言比较的历史渊源说明形式语言学一直就很注重跨语系比较的方法;最后对形式类型学这一理念进行评价。
关键词:形式类型学;形式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语言共性
专栏:生态文学研究
【主持人语】(苏州大学 朱新福教授) 自20世纪80年代末生态批评兴起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兴趣日趋浓厚。当下生态批评研究具有以下两大特点:其一,当前生态批评理论通过借鉴其他批评理论和思想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逐渐走出了以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为主的局限,由最初关注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逐步转向为关注物质生态和生态伦理等研究领域,由强调非虚构文学("自然书写")、关注非人类自然和"荒野"转变为关注全球范围的地方文学和环境正义并将环境的范围扩展到城市和郊区,由一种相对单纯的学术话语或批评方式逐渐演进为一种体现物质性、参与性、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的哲学理念和时代精神。其二,当下生态批评研究已不限于文学研究范畴,而是日益呈现出鲜明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发展态势,通过与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现象学等学科的对话与交融,其理论话语变得更为科学、更富哲思、更加严谨,因此也更富说服力。正是基于对学术前沿热点问题的持续关注及对学术性和时代性的前瞻把握,本期学报特别推出"生态文学研究"专栏,收录的5篇论文其主题涉及当代作家作品的生态符号学研究、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空间与地方研究、生态存在论以及生态世界主义等,既有对英美经典自然诗歌和20世纪初美国城市诗作的赏析,又有对当代小说名家作品中独有的现代生态环保意识的发掘,对学界更好地把握生态研究的新趋势或不无裨益。
罗宾逊·杰弗斯的生态文明思想
朱新福,侯晨茜
摘 要:罗宾逊·杰弗斯是美国最早投身于生态文明构建事业的诗人之一,他继承了美国本土的超验主义思想,通过自然主义式的生态书写展示了原生自然的残酷多变与无穷魅力。诗人贯彻了批判西方文明的价值理念,以辛辣的笔调批判了现代人破坏自然、庸俗腐化的物质主义倾向,直率地指出正是自然精神的丧失造成了现代人思想的空虚与迷惘。他的诗作虽颇有喜爱动物尤胜于人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特色,但野性与人性之间的互通之处依旧鲜明,对动物淳朴天性的赞美反衬了诗人对于理想化人性的观照与追求。以非人格化的书写来反映人类生活,身居山野却仍心怀天下,这赋予了杰弗斯的自然诗作更为广博的社会价值和象征意义。
关键词:罗宾逊·杰弗斯;生态文明;孤立思想;神秘主义;荒野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的生态符号学研究
宋德伟,岳国法
摘 要:符号学是关于意义的研究,生态符号学关注生态小说中意义生成的机制。要厘清生态文本中符号的认识论意义,必然要考证其符号化的表征,重整其构建的理论基础。本文以阿特伍德的小说为文本,从视觉修辞、语义错置和符号改写3个方面分析:视觉修辞既直接展示了生态符号的零度意指关系,也反相位揭示了其中的认识论选择;语义错置使符号偏离其原初语境,实现了指称的再语境化,构成了符号的新范畴和语义网络;符号改写则促成了符号内涵从源文本向目的文本的转换和新旧符号世界元素之间的相互映射,揭示文本中符号蕴含的认知预设。
关键词: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生态符号学;认识论
三重空间:生态批评视角解析《洪疫之年》
唐建南,韦君霞
摘 要: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加拿大女作家阿特伍德的小说《洪疫之年》显示了三重空间的不同特点:民不聊生的废市是反乌托邦的罪恶之城,理性至上的大院是掌控社会话语的监狱,旨在重建美好世界的伊甸崖是生态乌托邦。三重空间在洪疫降临时都崩溃瓦解,从生态批评的地方研究角度审视其毁灭原因可以看出:废市是物欲横流的"非地方",水深火热中生活的人们无法与空间实现认同,难以呵护所居之地;大院将自己封闭的家园视为"唯一真实的地方",以牺牲其他空间的利益而获得发展,对地方正义的践踏使大院也危在旦夕;伊甸崖是单一封闭的地方乌托邦,抹杀多元性、固步自封的理念使其无法抗拒外界强大的邪恶势力,最终走向瓦解。因此,人们有必要辩证思考生态批评研究中的地方意识,只有建构一个使人们产生依恋、宣扬地方正义、多元开放的地方,才能促使人们真正呵护地方家园,从而缓解当前的生态社会危机。
关键词: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洪疫之年;生态批评;三重空间
“大地”与“人”的寓言叙事
——乔治·梅瑞狄斯生态存在观的诗意表达
宋庆文
摘 要:英国维多利亚诗人乔治·梅瑞狄斯一生创作了许多自然诗。在诗歌《大地与人》的故事中,他借助寓言叙事独特的意义构造,巧妙植入了另一条有关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隐性叙事:从史前文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两条叙事线索明暗相映、互为补充,共同揭示了人类文明须依附于大地方可存续的事实。诗人还借助隐喻,指出了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心态,他在诗中所表达的观点具有生态存在论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乔治·梅瑞狄斯;大地与人;自然诗;寓言;隐性叙事;生态存在观
走向生态世界主义:论《时光的彼岸》中的全球性生态意识
金秋容
摘 要:新世纪美国研究的跨国转向关注日益重塑地方的"去疆域化"力量,对修正生态批评的传统地方意识提出了要求。当代日裔美国作家露丝·尾关在《时光的彼岸》中回应了如何协调多重跨地域作用力影响下的地方和全球意识的问题,通过呈现"去疆域化"语境下地方的动态性及跨地域地方感,指向了一种具有全球视野的新环境哲学,即生态世界主义。
关键词:露丝·尾关;时光的彼岸;生态批评;生态世界主义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
基于COCA语料库的错配型运动义way构式认知研究
张拥政,于翠红,吴雪燕
摘 要:本文基于COCA语料库对动词—构式错配型运动义way构式的语义结构、映射特征及其认知机制进行系统归纳和剖析,发现构式特定句法结构具有调整各元素间句法和语义错配的功能,构式压制下的动词及其论元的句法、语义互动是错配型运动义way构式构建的基础和理据,构式各要素间句法共组、语义融合驱动的认知域映射以及概念整合的双重认知操作有助于激活各要素特定构式语境下的临时语义特征并促成隐喻构建。
关键词:way构式;错配运动义;构式动词;构式压制
关于汉语流水句的再分类
崔 靓,王文斌
摘 要:流水句作为独具汉语特色的一类典型句式,其分类研究较其概念界定和特征描写尤显薄弱。这固然与流水句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有关,但完全依照印欧语的眼光研判流水句,应是该问题的症结所在。本文拟立足汉语流水句的实际情况,认为句中隐含主语的指认或许是辨清各句段彼此关系的关键,并以此为视点重新考量流水句的类型划分,将其主要分为同指流水句和异指流水句两种基本结构类型。
关键词:汉语;流水句;隐含主语;同指;异指
外语教学研究
从写作停顿看体裁差异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
徐翠芹
摘 要:通过电脑键盘日志和回溯性访谈,本研究分时段解析65名大学二年级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停顿行为,进而考察体裁因素对二语写作认知加工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二语学习者在记叙文和议论文写作的初始阶段表现出频次低、时间长的构思停顿,表明初始时段是二语写作者进行构思认知加工的重要阶段。随着写作的发展,二语学习者在记叙文写作中表现出频次高、时间短的撰写停顿,集中表现为对语言匹配内容的认知加工过程;而议论文写作中则表现出频次高、时间短的撰写停顿和频次低、时间长的在线构思停顿交错进行,凸显出写作者对内容检索构思和语言匹配内容的双重认知加工过程。结合回溯性访谈,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二语学习者在不同体裁写作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二语写作;体裁;写作停顿;认知加工
句法—形态接口视角下二语时体语类习得研究
李 芝,戴曼纯,刘艾娟
摘 要:本文以生成语法的特征理论为基础,从二语句法—形态映射和特征重组视角探讨中国学习者习得英语时体语类的影响因素。通过对3组受试在理解型任务和产出型任务中对时体语类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受试的语法水平与时体语类使用准确率呈正相关;现在进行体和过去进行体的掌握程度相对较弱;特征组装复杂程度影响抽象句法表征知识和表层形态之间的映射,导致句法—形态接口产生差错,二语特征组装越复杂,学习者的习得难度越大。学习者的句法—形态映射能力随着语法水平的发展而提高,学习者对目标语形式特征的掌握呈渐进式发展特点。
关键词:特征重组;句法—形态接口;二语习得;时体语类;题元动词
实验语音学观点下的感知同化模型再考
——以普通话和闽南方言日语学习者促音感知为例
任宏昊
摘 要:感知同化模型在二语语音学习过程中的难点预测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日语中特殊音拍之一,促音体现了日语语音体系的独特性,是我国日语学习者在习得日语语音过程中难以回避的问题。本文以自然语音及人工合成条件下的若干无实义刺激为材料,通过两组语音感知实验考察了86名不同母方言背景日语学习者的促音感知。结果表明,感知同化模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学习者的促音习得难度,进一步证实了入声对促音感知的正迁移效果。同时,通过对照不同语音环境及日语能力水平下被试的促音感知,发现了除持阻时长外的促音辨别线索。
关键词:感知同化;促音;日语学习者;普通话;闽南方言;实验语音学
翻译研究
译者行为批评视域下《肥皂》中绍兴方言英译策略对比分析
黄 勤,刘晓黎
摘 要:对方言的有意识运用是鲁迅小说的显著特点。本文统计出鲁迅小说《肥皂》中使用的绍兴方言共49条,将其划分为拟声类方言、詈言、地方民俗类方言、俗谚和地方特有表达用语5类。基于译者行为批评视域,借助艾克西拉总结的11种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类别,对比分析个典型英文译本再现原文方言时的异同。文章发现:1)4个译本中方言的标准化译法使用频率最高;2)蓝译本采用删除法的频率远高于另外3个译本;3)4个译本均未采用重复策略。本文运用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分别对上述发现的社会性动因进行了阐释,并指出方言翻译研究不应囿于规约性理路,要兼顾语言性求真与社会性务实。
关键词:鲁迅;译者行为批评;肥皂;方言;英译策略
语言隐喻对平行处理的影响
——基于眼动和击键的汉—英笔译过程研究
王一方
摘 要:本研究以眼动追踪法和键盘记录法描述22位译者在从母语汉语译入英语的笔译过程。重点探讨在源语理解处理、目的语产出处理和平行处理这3个加工类型中,平行处理所耗费的认知负荷是否受到源语中语言隐喻的影响。4项指标的数据分别导入广义线性模型进行分析:平行注意总时长所占比例、平行注意单位次数所占比例、平行注意单位时长以及平行注意单位瞳扩值。前两项指标的运算结果不显著;后两项指标的运算结果指示:当源语中出现语言隐喻时,平行处理认知负荷量显著降低。此外,语言隐喻是否在源语和目的语中同时存在固定表达,也会对平行处理的认知负荷量产生影响,但该影响在各项指标的体现不一致。
关键词:语言隐喻;平行处理;眼动追踪;键盘记录;汉译英
价值论视角下翻译变异的阐释研究
杨仕章
摘 要:翻译变异是译本中各类文内改写的抽象化表达。该问题在翻译研究文化学派兴起之后才得到真正研究,但却一直停留在翻译外部研究层面,缺乏基于本体的翻译内部研究。借助价值理论,通过分析翻译的跨文化传播特性与翻译目标,可以从翻译本体角度阐明翻译变异的客观动因。将翻译变异这一翻译固有现象纳入翻译内部研究,可增强其阐释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价值论;翻译变异;文化主位;文化述位;文本价值
往期回顾: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3期目录及摘要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目录与摘要
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声明】感谢《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联系原文作者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