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目次及专栏主持人语
2019/07/31
目次
"话语的建构性研究"专栏
主持人语(辛斌):
在后现代的语境下,人们普遍认识到语言不仅具有工具性,也有建构性。Seldon(1985:74)曾指出:“作家能够犯的最严重的罪行是妄称语言是一种自然透明的媒介,读者能够通过它理解一个可靠的和统一的‘真理’或者‘现实’。”Foucault(1972:229)甚至呼吁“我们不应该想象这个世界会为我们提供一副可以辨认的面孔……我们必须把话语想象成我们施加于事物之上的暴力”。正因为如此,Fowler(1991:5)才感觉到批评语言学的必要性:“流行的正统观念认为,语言学是一门描写学科,无权对它所分析的材料进行评论;它既不规定用法也不评价所调查的事物。但是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不应该存在具有不同的目标和程序的语言学分支;既然语言运用是如此充满了价值观,实践一种旨在理解这种价值观的语言学似乎是无可非议的,这就是已为人们所知的批评语言学。”
本栏目中的四篇文章围绕着不同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和例示了语言和话语的建构性,它们的分析基本上都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话语和意识形态基础,二是所运用的具体话语策略。《英语新闻语篇体裁互文中的语言过程分析——以美媒关于2015中国9.3阅兵报道为例》以美国两份报纸关于中国2015年9.3大阅兵的报道为语料,对新闻语篇体裁互文及语言过程的分布与功能进行分析,以揭示报道者如何通过调配这些语言和互文资源来实现自己的报道意图和目的。
《英美媒体对孔子学院文化形象构建研究——基于〈卫报〉与〈纽约时报〉相关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一文以评价理论中的态度资源和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以《卫报》和《纽约时报》相关报道为语料,研究这些报道可能构建的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刻板印象及其意识形态根源。新闻报道广泛引用他人话语,各种他者声音与报道者的声音并存,相互之间形成各种作用关系。
《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亚投行英文报道中的转述言语分析》一文以2014年以来中美关于亚投行的20篇新闻报道为语料,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这些报道中的转述言语进行了分析,表明新闻报道往往虽然看似客观中立,但出于不同的交际意图或目的实则经常渗透着各种意识形态意义。巴赫金(1998:370)区分了三种文本解读方式:(1)解读者以文本诞生的那个时代的眼光来看待当下世界;(2)解读者根据自己当下的关切和价值观来解读文本;(3)创造性的解读。他十分赞赏第三种解读,因为解读者在承认他人的他者性(otherness)的同时并“不排斥自身,不排斥自己在实践中所占的位置,不摒弃自己的文化,也不忘记任何东西”。
《国内主流英文报刊China Daily中甘肃形象话语建构研究》一文以中国英文报纸China Daily 2015年5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有关甘肃形象的报道为语料,从报道主题、话语方式和话语倾向三个方面考察了在对外报道中如何以外国读者看得懂的方式建构甘肃省的国际形象。
"中国话语建构与翻译研究"专栏
主持人语(吕世生):
本专栏的三篇文章聚焦以“走出去”为导向的翻译实践的话语建构功能与价值。中国文化“走出去”实质是实现中国话语建构的目标。翻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过程,它具有话语的全部特征,可以纳入话语范畴进行考察。
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一书中认为,话语是基于语言的信息承载方式,其中浸透着信念、价值观等思想观念,生成与传播受制于文化传统、社会机构,且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因此,话语对社会成员的思维、行动以及规则、机构的确立产生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话语还是一种文化在某一历史阶段对外在世界的认知模式以及由此模式产生的知识领域。翻译涉及两种认知模式、两种知识领域,是一种特殊话语,是跨文化话语建构最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中国话语建构离不开中国经典文本的话语资源,这种资源的跨文化表征正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论语〉无主语句精神构式与英译考辩》一文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展开讨论,以《论语》的四个著名英译本为对象,基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认为汉语的无主句为中国文化精神的语言表征,分析了四种译本的语言结构之于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关系。这就将中国文化精神的跨文化转换与语言结构特征关联了起来,为中国话语跨文化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模式。
《文学经典译介与文化软实力的传播》一文认为,文学经典是中国文化的认知方式和价值观载体,文学经典具有话语功能。该文聚焦中国文学经典翻译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话语建构的意义上与前一篇形成呼应。它对当前经典译介遭遇的困境、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关系格局中的地位引发的翻译问题等作了初步分析,同时也就翻译传播途径创新等问题表述了作者的基本认识。
《布迪厄社会学视角下赤松禅诗译介活动研究》一文探讨了中国禅诗的英译问题。赤松是美国当代重要的中国古诗翻译家、作家,他对中国的禅诗具有格外兴趣,同时也是一位虔诚的修禅者。文章借用翻译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阐释了赤松翻译禅诗的文化意义,认为赤松的翻译以自己的译者惯习在文学场域中积累了自己的文化资本。从话语的视角来看,赤松的翻译及其修禅行为在美国文化中再次强化了中国的禅宗话语,且与美国诗歌互动,汇成了美国诗歌创作中的中国古诗合声。
往期回顾:
刊讯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目次及专栏主持人语
刊讯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年第2期目录及学术论文摘要
【声明】感谢《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本文版权归《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编辑部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585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