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 | 《跨文化研究论丛》2019年第一期目录及摘要
2019/07/26
学术研究似乎是某种高雅的事业,尤其是人文学科的研究常常以曲高和寡而孤芳自赏。但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都是关注实践的。学术研究应回应现实问题的呼唤,学术研究说到底不过是运用人类的智识去探究人类生活的困境,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去发现解决问题的路径,最终不断改善人类生活的境遇。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的这一简要论断是对学术研究实践属性的精辟概括。
在此意义上,我们倡导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走出象牙塔,关注我们身边丰富多彩、日新月异的跨文化实践。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融入波澜壮阔的全球化进程。“一带一路”倡议吹响了中国跨文化国际行动的号角。可以预见,随着“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逐步实施,人类将目睹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跨文化交流景象—— 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一伟大的跨文化实践为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者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与此同时,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中国政府与时俱进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理想。世界不同文化之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强烈地互动、冲突和交融。不难想象,人类未来的福祉将取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而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在这一充满挑战和机遇的进程中,跨文化研究者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跨文化研究不仅要走向实践,而且要引领实践。跨文化研究者应勇立跨文化实践的潮头,用跨文化研究的智慧去武装跨文化实践者,赋予他们对文化多样性的敏感和对文化他者的共情,为化解文化冲突提供良策,为增进文化理解注入动力,为促进文明互鉴开辟通途。
期待中国的跨文化研究不断深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跨文化实践,不断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研究理论创新。
孙有中
2019年3月
跨文化教育研究
外语教育之于个人和社会的教育价值 Michael Byram 3
走向注重对话与伦理的跨文化交际教育——来自两位“边缘”人物的启示 Ashley Simpson Fred Dervin 14
跨文化传播研究
“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综述 金茹花 31
中国对外宣传片交互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建构 刘嘉辉 刘立华 44
跨文化交际研究
英语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化祝华 Claire Kramsch 张剑 57
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教材评价研究综述 王强 71
从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视角探索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新途径——以中国文化思想观念为例 Daniel Z. Kádár 宁圃玉 80
跨文化话语研究
新媒体话语的跨文化研究 吴东英 李朝渊 89
国际学术前沿
传播理论中的身份研究综述——重构文化身份 Chang In Shin Ronald L. Jackson II 103
跨文化研究关键词
刻板印象 刘杨 128
书评
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厚度的好书——《跨文化交际研究方法实用指南》 廖鸿婧 134
English Abstracts 138
《跨文化研究论丛》约稿 143
外语教育之于个人和社会的教育价值
作者:Michael Byram 杜伦大学/卢森堡大学
译者:黄增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跨文化对话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日益突显。世界文化多样性要求不同文化之间能够用一种有效的手段进行交流,而语言教育在这个维度上恰好能展现出它的工具性价值。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语言教育的教育价值。本文以欧洲委员会的实际情况和前人的研究为基础,设计了涵盖价值观、态度、技能和认知与批判性理解的框架模型,并通过一系列案例展示了该模型如何通过语言课堂教学和社区行为为语言学习者提供跨文化公民身份教育。
关键词:语言教育;教育性价值;跨文化公民身份教育;社区行为
走向注重对话与伦理的跨文化交际教育
——来自两位“边缘”人物的启示*
Ashley Simpson 上海财经大学
Fred Dervin 上海财经大学/赫尔辛基大学
译者:黄增,李承泽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一些国际组织,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往往把跨文化交际视为一种独语式的现象,因此只关注“自我”本身,而不是关注“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以上对跨文化交际的认知构成了当前跨文化交际研究与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本文反对这种忽视“自我”与“他者”之间关系的跨文化交际认知,认为这种认知会使针对文化间性所开展的一切讲解、评价和问题化受限于教育,同时也限制教育。本文认为,一些力图超越西方的边缘化视角需要纳入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学术视野,进而丰富该领域的发现。因此,本文以俄国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巴赫金以及儒家伦理所提供的两种视角为例,回顾了对话性和伦理在人际关系中的意义与重要性,呼吁学界在重新思考文化间性时系统性地纳入对话性与伦理两种视角。
关键词:对话主义;声音;伦理;儒家思想;巴赫金
“讲好中国故事”研究综述*
金茹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摘要:自我国政府2013年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外宣命题以来,国内学术界,尤其是传播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了把握中国对外传播研究的整体现状和改善我国的国际话语状况,本文对以中国故事为主题的传播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研究方法是以“中国故事”为主题词,在中国学术期刊和塞奇期刊在线两个数据库收集国内外五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相关文献,对所得文献根据其具体内容划分为此外宣命题提出的缘起、我国对外传播的不足和改进三个方面分别予以综述。研究发现“讲好中国故事”的提出是外部国际复杂形势和内部中国自身地位提升,以及对外传播薄弱的格局使然。然而,我国的对外传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单纯限于政府所定位的传播学范围,而是涵盖语言表达、真实性、受众意识,甚至制度层面。对此,学者们建议“讲好中国故事”应注重具体事实,均衡各方观点和顺应受众习惯。本研究认为中国对外传播研究应超越国内传播学和海外中国研究的狭窄领域,接纳其他领域,现阶段尤其需要语言学界的参与和合作。
关键词:“中国故事”;对外传播;国际话语
中国对外宣传片交互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建构
刘嘉辉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刘立华 北京交通大学
摘要:在多媒体语境下,语言不再是信息传播的唯一途径。图片、声音、颜色等模态及多种模态间的互动在意义的传播过程中越来越重要。宣传片作为一种典型的动态多模态话语,是对所宣传对象有重点、有秩序地进行策划、拍摄、录音、剪辑、配音、配乐、合成输出制作的成片,目的是为了让社会不同组群对宣传的对象产生正面、良好的印象,从而产生好感和信任。本研究选取五部宣传片,分别是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国APEC会议、“一带一路”和杭州G20峰会宣传片,以视觉语法的互动意义理论为框架,对以上五部宣传片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在视觉系统的表达层面,宣传片通过对图像的行为、社会距离和态度巧妙地选择和设计,以建立有效的互动意义,与观众进行互动。此外,研究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五部宣传片在叙述上更加注重人际意义的构建,拉近观众与宣传对象之间的距离;在宣传片创作手法上勇于创新,突显中国的多元文化、文化自信和国际话语权的提高;在受众层面上同时兼顾国内外观众,体现了宣传片制作水平的国际化。
关键词:宣传片;多模态话语分析;人际意义;互动意义
英语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化
祝华 University of London
Claire Kramsc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张剑 北京理工大学
摘要: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在过去的30年中经历了重大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政治变革。文化在全球和区域范围内通过不同的话语层次、符号形式、言语和非言语多模态以及多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英语教师教授的英语不应再是单语国家所说的英语,而是斡旋于全球模式和地方思想之间、民族和跨民族历史诠释之间以及集体和个人对现实理解之间的一种社会符号系统。当今的英语教学需要更多的历史知识、对话语过程的敏感性以及更强的反思能力。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视角下英语教材评价研究综述
王强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对英语教材评价文献的分析显示,在国外,从跨文化角度开展的教材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而国内相关研究仍处于分析选篇文化内容国别特征的阶段,缺少面向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教学任务分析,且很少体现编写者的信念。如何丰富文化内容的分析角度,如何将教学任务和跨文化能力教学有机结合,如何分析编写者信念以及如何研发不同学段的英语教材评价工具等问题可作为未来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教材评价;跨文化能力;选篇;任务;编写者信念
从跨文化语用学研究视角探索跨文化交际学研究
的新途径——以中国文化思想观念为例
Daniel Z. Kádár 大连外国语大学/匈牙利社会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
宁圃玉 华北电力大学/匈牙利社会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
摘要:本文论证了跨文化语用学的研究途径和研究方法对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贡献。语用学的研究发现,很多看似没有关联的人际互动行为其实充满了秩序感和仪式感,因为这些行为背后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严谨的道德秩序和规范。由此可见,语用学的研究可以揭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思想观念在人际互动中发挥的具体作用。这一研究对“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观念对个人行为能产生影响”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对丰富跨文化教学的资源和手段等方面都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语用学;道德秩序;仪式;儒学
新媒体话语的跨文化研究
吴东英 香港理工大学
李朝渊 西安外国语大学
摘要:“新媒体的跨文化研究”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传播的下一个前沿。本文将首先回顾传播学者就新媒体使用结构和模式的跨文化研究,并评述现有文献中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何有助于实现理解跨文化新媒体传播的目标。之后,本文介绍社会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范式及研究方法,探讨如何更好地整合语言学、文化学、传播学的资源,进一步推动中国新媒体话语跨文化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话语;跨文化交际学;跨文化传播学
传播理论中的身份研究综述——重构文化身份
作者:Chang In Shin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Ronald L. Jackson II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译者:韩晓文 郝爽言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本文回顾了传播领域中身份研究的重要文献,梳理以往研究中关于身份认同的概念、理论,以及多重研究路径,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路径指导。文章首先对身份的定义及其建构的讨论进行梳理,勾勒了身份的种族、民族、文化等多重概念结构。进而,文章回溯传播理论中的身份研究方法和路径,梳理出跨群体路径、文化路径、批判性文化路径、白种身份路径四种主要研究路径。在此基础上,文章为未来研究提出后殖民主义路径建议,将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运用于身份研究中,解构殖民主义之下的“自我”和“他者”身份界限,将曾经被边缘化的“他者”重置于身份研究的中心。
关键词:文化身份;他者;后殖民主义
刻板印象
刘杨 北京外国语大学
摘要:刻板印象一词最早出现在印刷行业,后经李普曼的《公共舆论》一书正式进入大众视野,成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围绕刻板印象的研究层出不穷,这些研究带给跨组群传播的启发也非常深远。作为跨组群传播的一个代表类型,跨文化传播对刻板印象也多有关注。为了在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中更好地探讨刻板印象,本文将对这个术语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分析,内容涵盖它的缘起、研究主线、与跨文化传播的关系以及面临的争论四个方面。
关键词:刻板印象;组群;跨组群;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