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学相约,与作者相会——记“文学与作者”座谈会暨《作者》新书首发式
2019/05/21
2019年4月13日下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主办的“文学与作者”座谈会暨《作者》新书首发式在北京外研书店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特邀《作者》一书的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刁克利教授担任主讲,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郭英剑教授担任嘉宾,同线上线下60余位读者就“文学与作者”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本次活动由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副社长段长城主持。活动伊始,段长城副社长对《作者》一书所属的“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作了简要介绍。该文库包括“语言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应用语言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翻译学核心话题系列丛书”“跨文化研究核心话题丛书”5套丛书。《作者》为“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 (以下简称“丛书”)推出的首部著作。段长城副社长代表出版编辑团队向本书作者、总主编赠送了新书。
段长城副社长
随后,丛书总主编张剑教授致辞。他指出,外国文学研究在我国经历了从作品译介、文学史研究、作家+作品研究到文学理论研究的过程,强调了文学理论对于当下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性。“丛书”的每一本书都是对一个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的梳理与探究,既是理论阐释,也是研究方法指南。“丛书”的推出,正是顺应时代的要求,是国内外国文学研究学者进行理论创新与超越的一次集体尝试。
张剑教授
在主题讲座阶段,刁克利教授以“文学与作者:作者理论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向”为题,对作者研究的困境、基本问题和方法进行了阐述。
刁克利教授
刁教授首先指出,当代作者研究面临两种困境:一是作者研究的缺失;二是作者研究的误用。因此,我们需要重申作者研究的范畴与领域:作者研究是对作者的研究,是对人的分析;作品研究是对作品的研究,是文本分析;但二者并非相互取代的关系,如果把文学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二者皆有存在的理由。换句话说,阐释的自由不一定要以作者的死亡为代价,作者的重生也并不意味着文本的封闭。重建作者理论,第一步是要改变我们的文学观念。
其后,刁教授简要介绍了历史上不同文论家、不同时段、不同流派的作者理论,提及了诸多与作者相关的关键词,如灵感、天才、净化、模仿、判断力、崇高、游戏……这些关键词不仅是理解现有作者理论的基础,也是重建作者理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刁教授进而为如何重建作者理论指明了方向:一方面要反思作者、文本、世界、读者这四者之间的关系,重新定义作者的身份与功能;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作者研究的边界,促进作者研究与不同学科的融合,探索作者生态的各个环节。最后,刁教授指出:回顾作者之死,我们尚未作出同等有力的回应;对于作者危机的解决,还有待大家共同努力。
接下来,三位专家对当下读者普遍关心的如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作者与读者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精彩对话。郭英剑教授首先从“作者”一词的多重含义出发,介绍了《作者》一书和作者刁克利教授,又对当下广义上的作者即写作者的状态进行了解读。郭教授认为,这是个“人人为作者”的时代,同时也是个经典难现的时代,网络与媒体在方便人们表达的同时,也在消耗着人们的耐心。他呼吁“好书太多,人生太短,要读经典”。张剑教授从人们对作者的认知的转变说起,解释作者“死亡”的背后离不开理论演变过程中对个体能动性的怀疑,但指出这其实是相对的,并不能否认作者的主观能动性。
三位专家座谈
在提问环节,现场、在线的读者就网络时代的大众写作现象、如何看待作者的立场与作品、作者研究如何与身份研究结合、作者与时代的关系、作者与译者的主体性等问题与三位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氛围十分热烈,既涉及作者研究的经典问题,又联系作者研究的现实,在重建作者研究之路上碰撞出很多新的思想火花。
现场读者提问
活动结束后,现场读者表示此次活动将“作者”话题重新带回大众的视野,对自己的文学阅读与研究产生了诸多启发性的影响。刁克利教授在《作者》一书的“前言”中提到:“这(作者研究)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同行者的不断加入。这是一个敞开的话题,欢迎任何与作者有关的讨论,无论故知新解,抑或新知高论。”
现场读者与三位专家合影
猜你喜欢
购书链接
https://item.jd.com/12579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