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战略,探索多语言教育新举措——【专题论坛五】多语言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论坛
2019/03/29
2019年3月23日,“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北京开幕。本届论坛主题为“使命、格局、举措”,2000余位全国各类型高校、各语种专业的专家学者、教学管理者、骨干教师以及国际组织与跨国企业代表齐聚京城,共襄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年度盛事,共话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新使命,共商国际化人才培养新举措。
23日下午,“多语言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题论坛顺利拉开帷幕。本次论坛以圆桌论坛的形式展开,邀请了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吉林大学的15位高校多语言教育专家,围绕“新时期多语言专业教学发展的新举措”和“新时期多语言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两大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多语言专业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题论坛现场
圆桌论坛一
新时期多语言专业教学发展的新举措
圆桌论坛一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崔岚社长主持。崔岚社长指出,新“国标”的出台为我国外语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制定了新标准,提出了新要求,必将对多语言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框架下,来自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俄、德、法、日、阿和非通用语种类专业的6位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受邀分享了新“国标”研制的背景与过程,概括解读了新“国标”如何服务国家战略,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并介绍了新一届外指委各分委员会的工作举措。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语种教育出版分社崔岚社长
大连外国语大学刘宏教授介绍了俄语专业近年来的发展态势。她提出,根据新“国标”精神,面向新时期的高等教育应具备标准意识和高质量意识,将教育部提出的“金课”建设和新“国标”要求相结合,把明确的标准渗透到课程设计的每一个环节。
大连外国语大学刘宏教授
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以日语专业为例,指出新“国标”强调了三个重点:第一,外语学科是人文学科,回归人文本位,才能推动其向前发展;第二,应突出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为学生的发展方向提供更丰富的选择;第三,应致力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令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天津外国语大学修刚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贾文键教授介绍了新“国标”德语部分制定的前期准备工作。谈到制定过程中德语专业调研数据收集中的困难,贾文键教授建议建设院校信息数据库,共享学科发展动态信息。此外,贾文键教授还强调,目前以课时为基础的教学效果评估应转向以学生的实际投入为标准,通过学时体现出来。
北京外国语大学贾文键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傅荣教授代表法语专业在发言中表示,新“国标”的提出是一个重要契机,它以标准的形式推动教学经验的理论化建设,有利于加强我国语言教学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权重。傅荣教授还指出了新时期语言教育的新趋势,即强化语言的人文性,使之与工具性更好地结合起来,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北京外国语大学傅荣教授
北京语言大学罗林教授指出阿拉伯语学习对于非母语者来说难度非常大。与其他语言不同,阿语学科建设需要增强其专业的实用性,适当降低难度,努力让阿拉伯语变成一门好学、“可爱”的语言,使高校阿语教育真正可以服务于国家战略。
北京语言大学罗林教授
北京大学姜景奎教授指出,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培养需要配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未来非通用语种的发展将会是外语类专业中新的增长点。但是,也应考虑到不同非通用语种的作用区别和实际情况,有层次地逐步开展非通用语种专业的建设。
北京大学姜景奎教授
圆桌论坛二
新时期多语言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
圆桌论坛二在吉林大学周异夫教授的主持下进行。来自俄、德、法、日、西和非通用语种的8位高校外语教育专家就各语种新时期面临的主要挑战和新时期课程建设的经验做了交流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