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 | 从文学体验社会,为社会培育人才——“文学与社会”研修班暨外国文学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7/08/04
2017年7月29—30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和南京智慧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文学与社会”研修班暨外国文学研讨会在安徽黄山成功举办。本期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北京大学程朝翔教授、南京大学朱刚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张剑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建波教授和南京大学赵文书教授等八位专家,与来自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的一百六十余位高校教师聚焦文学教学的方法、文学批评专题和文学研究论文的撰写与发表等议题,共同探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和对社会文明发展的影响。
开幕式
开幕式由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洪常春副院长主持,黄山学院胡善风副校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王守仁教授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徐建中总编辑等出席了开幕式。胡善风副校长对各位专家与参班教师表示了诚挚的欢迎,介绍了徽州文化及黄山学院的办学情况,特别是外国语学院的概况及人才培养模式,并预祝研修班成功举办。王守仁教授在致辞中讲述了本次研修班从策划到举办的全过程,感谢各位主讲专家对研修班的支持,并提出要构建外语学术共同体,学者与中青年外语教师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促进,进而推动国内高校外语事业的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徐建中总编辑感谢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与黄山学院以及各位专家对本次研修班的支持与付出,表示外研社会继续举办外国文学相关的研修班,努力推动外国文学的发展,促进高校外语教师特别是外语文学教师的发展。两日的研修班由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南京师范大学吕洪灵教授主持。
黄山学院外国语学院洪常春副院长
黄山学院胡善风副校长
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王守仁教授
外研社徐建中总编辑
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秘书长吕洪灵教授
文学与社会历史,影响与发展
文学的发展一直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金莉教授以“性别与种族因素交集下的美国女性文学发展历程”为题,梳理了美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19世纪中叶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两次美国女性文学的发展高潮。她从宏观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尤其是性别与种族因素角度,将女性文学的蓬勃发展与女权运动、废奴运动、民权运动等社会运动结合起来,详细而有条理地梳理了美国女性文学从狭隘的家庭和政治主题中寻求突破,不断发展并逐渐成为美国主流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
金莉教授
虞建华教授以“斯哥普斯审判的文学再现:历史语境与政治意向”与“‘非常’历史事件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为题,从发生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斯哥普斯审判谈起,分析了基于该事件的两部影响颇大的文学作品,即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剧《一无所获》和21世纪的长篇历史小说《猴镇:斯哥普斯审判之夏》,探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不同政治意蕴以及不同作者在文学文本中的立场和观念。虞教授指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并非是二元对立的(历史是真的,文学是假的),二者都是语言再现,都是文本化的重构,都利用了某些支配性原则,都隐含着权力关系和权力本质;文学批评应跳出“文内”研究传统,更多地关注社会、政治、历史等“文外”关联,将文学阐释融入更加宽广的文化语境。
虞建华教授
文学理论,思考与探索
王守仁教授以“关于现实主义的思考”为题,从莫言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说开来,探讨hallucinatory realism与magic realism的区别,进而引发对现实主义定义的思考。王教授指出现实主义具有真实性、典型性与历史性的典型特征,但自身也存在指涉性与虚构性的二元“悖论”,文学叙事具有再现现实的功能,文学与社会之间应当建立联系,文学作品应观照现实主义问题在当代的发展;同时提到现实主义以不同的方式“表征”现实,包含批判现实主义、后现代现实主义等等,是复数的和多元的。
王守仁教授
程朝翔教授以“诗与世、词与世——一点理论思考”为题,探讨言语行为(做事的诗与词)在现实世界与文学世界中的重要建构作用。程教授通过解析文学作品Paradise Lost中Eve与Adam的对话与现实世界美国文学理论家和法律学者Stanley Fish有关legal fiction的论述,运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对其中的言语行为进行了生动而富有哲理的分析。程教授同时讲解了在文学文本研究中如何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关注语言建构人类相互关系的过程,指出语言构建现实世界,也构建虚构世界,语言是连接文学与现实的桥梁。
程朝翔教授
朱刚教授以“世纪之交的欧美社会与西方批评理论”为题,对20世纪初至21世纪初的西方批判理论发展态势做了梳理。他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反映论,分析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兴起、繁荣和“衰落”;反思由法国思潮、欧陆理论及美国社会混杂而成的有美国特色的“批判/后学”理论;从“我们”的立场出发,认识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及美国后结构理论的“之后”。最后,朱教授指出批评理论从来就是具有时效性的,“我们”要在“问题”框架中冷静客观地分析批评理论,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做出客观的批判与反思。
朱刚教授
文学教学,为社会培育人才
张剑教授以“‘英美诗歌选读’的教与学:五大关联”为题,从文学的“审美独立性与‘非功利性’”和社会政治功能与宣传工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功能入题,探讨文学在审美领域与公共领域的价值,提出文学教材的编写理念应逐渐打破文学自律性的藩篱,强调文学的社会关联性。国内现有的种类繁多的诗歌教材大多呈现出重抒情诗、爱情诗,轻叙事诗、哲理诗、政治诗的趋势。张教授主编的《英美诗歌选读》围绕时代关联、中国关联、价值观关联、兴趣关联、语言学习关联五大关联,以不同作家不同题材的诗歌与译文为例展示出诗歌超越时空界限、与当代社会相关联的特质。
张剑教授
赵文书教授以“谈英美文学教学”为题,从国内英文“专业”的历史说起,强调英语专业尤其是英语文学专业应树立学科自信。赵教授提到,英美文学教学不是精读课教学,文学教材的选材要注意与此时、此地、此人的相关性,英美文学教师要在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讲解作家作品、文学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围绕文学特征、历史文化意义等进行讨论和写作,以培养学生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赵教授指出,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英美文学教学可利用文学的跨学科性介入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等知识领域,扩大文学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和影响。
赵文书教授
李建波教授以“外国文学研究如何回应现实重大问题”为题,从跨文化传播、外语与国家需求入手,提出文学评论从未远离过现实问题,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学与情报研究、国际关系研究等具有同向性,文学即人学,揭示特定文化与人的特性;我们应重新定位外国文学批评,探究文本背后的动机、服务的对象、宗教及道德目的、历史及文化因素,外语人才应该承担起国家“知彼”的责任,理解文化异同,回应现实重大问题。
李建波教授
29日晚上,参班教师分为六个小组与八位主讲专家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沟通与交流。小组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学员积极提问,围绕文学批评理论、外国文学教学、外国文学学科建设、外国文学研究科研项目申报、学术论文选题与撰写等多个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30日上午,小组代表分别就探讨的议题及内容在大班进行了交流。
小组讨论
大班汇报
闭幕式由外研社华东信息中心王建平主任主持,吕洪灵教授就本次研修班的讲座安排与内容作了总结发言,指出专家们的讲座紧扣社会与文学的主题,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带给参班教师们很多的思考,可以促使大家在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方面更有热情更具深度。王守仁教授在闭幕辞中指出研修班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参班教师自身的研究与教学水平,希望此次研修班对各位参班教师有所启发、有所促进、有所帮助,教师们能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在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
本次研修班汇集外国文学研究大家,共聚黄山,围绕“文学与社会”,涉及内容丰富,从女性主义、现实主义、解构主义到文学与历史、政治之间的关系,再到西方批评理论及外国文学研究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回应,是一个高水平外国文学研修班。有参班教师提到,“这是一场‘高精尖’‘高大上’的文学研讨会,这两天的研修学习就是一场精神的洗礼,令我感到不虚此行。”教师们满载而归,必将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增强对文学与社会关系的自觉,深化对现实社会的责任意识和问题意识。
反思日志摘选
1-26:这次学习是一次醍醐灌顶的过程,不仅了解到最新的研究趋势,而且为博士论文研究方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尤其是对文论有了新的认识。小组讨论中与专家近距离地交流学习有效补充了讲座时间有限的遗憾。
4-21:各位专家的讲座在“文学与社会”总的话语框架内,聚焦特定文学研究领域,呈现各位专家的代表性学术成果,视角新颖、博古通今、融会贯通、论证严谨,解释文学现象的复杂性、丰富性以及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因素。
5-17:正如研修班的主题“文学与社会”所指,我们所从事的事业,文学教学、文学研究与政治、历史、社会都是息息相关的,文学批评不是脱离世界发展的童话传说,而是包罗万象的学科。
1-18:当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侵蚀了社会,人的精神与思想渐次流失,近乎荒芜。人文关怀与人文素养成为迫切的需要,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文化表征,人类生存体验的审美表现,文学对人的影响和精神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学教育不能也不应该蜗居在“象牙塔”中,与社会割裂,丧失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文学除了审美的意义还有社会的功用,文学体现人类文明,影响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把文学与社会结合起来的文学教学是时代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