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测评体系的新生态和新的人才培养观——【专题论坛四】语言测评:评价体系与人才培养
2017/04/19
2017年,《中国英语等级量表》即将公布,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及大学英语的教学和评价领域将会发生新变化;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国际化人才评价的需求愈加高涨。
专题论坛四围绕“语言测评:评价体系与人才培养”这一主题展开研讨。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副主任韩宝成教授主持了本论坛。七位发言人进行了专题发言,阐述了各自对外语评价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新趋势的理解。
北京外国语大学 韩宝成教授主持本次专题论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刘建达教授:新生态下的外语测试与人才培养
刘建达教授在发言中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 即将发布,今年年底《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也将颁布,我国的外语专业和大学外语教育出现了一种新的生态,将迎来新的变革。他以《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基础, 讨论了我国大学外语测试和人才培养将面临的一些新机遇和新挑战。
上海外国语大学 邹申教授:英语专业《国标》与英语专业测试
邹申教授在发言中介绍到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以下简称 TEM 考试)分别于 1990 和 1991 年开考,迄今已有 20 多 年历史。TEM 考试在发展历程中曾历经多次改革和调整,其主要目的是提升考试作为教学质量检测手段的有效性,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2017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即将出台,为了结合《国标》的新要求, 邹申教授向大家详细说明了 TEM 考试近期调整原则及方案。
上海交通大学 金艳教授:计算机化语言测试的构念定义:以四、六级口语机考为例
金艳教授担任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生委员会主任。她在发言中以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机考为例,探索如何从交互的视角来界定口语机考的构念。金教授首先介绍四、六级口语机考的任务之一:基于计算机的双人对话,该任务由两位考生共同完成,但是考生之间通过音频对话,并非面对面的交流,语言测试领域对完成此类交际任务所需的策略能力缺乏研究,对如何界定具有典型交互特征的测试构念也尚未达成共识。金艳教授聚焦四、六级口语机考的双人讨论任务,分析其所测试的语言能力,探索交互视角下的口语机考构念定义,并指出交互视角下的口语测试构念定义对口语考试实践所带来的挑战。
北京外国语大学 邵炜副教授: 基于外语交际能力的法语诊断测试系统设计思路
邵炜副教授指出现阶段高利害法语水平考试(法语专四、专八考试,法语 DELF/DALF 考试)普遍遵循一般意义上的语言知识测验方法,未能从实操的角度测试个体运用外语的实际交际能力,例如快速理解主旨、判断和有效表述的能力。她介绍了其正在参与设计的一套基于交际能力的法语诊断测试系统。该系统初步规划三段测试:阅读理解、听力理解和汉译外表述。前两段理解测试通过主旨、细节和推断三个微技能考查测试用户捕捉信息点(而非语言点)的能力,该系统会根据答题结果从把握主旨大意、抓取细节信息及逻辑推断三个方面诊断出用户信息处理能力的偏重或薄弱项。第三段表述部分的测试打破作文评价变量过多的瓶颈,采取汉译法的手段,在统一内容的前提下,有的放矢地识别和诊断个体表述策略和语言能力。
北京外国语大学 罗凯洲博士: 国才考试考什么、怎么考、如何评——以国才中级和高级考试为例
罗凯洲博士在发言中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外语测评中心研发的“国际人才英语考试”的设计理念。他首先回顾了教育与心理测量领域测试构念界定及任务设计的两大路径,以及在语言测试领域应用两大路径不足之处;随后分析了第三条路径,即基于“互动观”的优势与应用前景。此外,他认为与以往教学检查为主要目的考试不同,国才考试重点为人才选拔和求职就业服务。考试目的不同,构念界定(考什么)、任务设计(怎么考)与评分方法(如何评)也会大相径庭。罗博士在发言中以国才中级和高级考试为例,详细阐述国才考试构念界定和任务设计的理论依据。
英国布里斯托大学 余国兴博士: 综合型语言测试任务
余国兴博士在发言中回顾了综合型语言测试任务的发展历史和当前现状,详细阐述了综合型语言测试任务的定义及其优势,介绍了多种综合型语言测试任务类型在不同测试中的应用。他特别指出总结写作这一任务形式是综合型语言测试任务的核心。
万宝盛华 孔文静女士: 国际化人才培养:需求与策略
孔文静女士在发言中分享了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的认识,并指出在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指引和鼓励下,越来越多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扩大海外投资,这将需要大量国际化人才。但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所学技能无法与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匹配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万宝盛华集团联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中心发布国际人才测评标准及工具,助力毕业生和职场人才提高自身素养,助力企业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