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培养,分类卓越 ——【专题论坛三】英语类专业分层需求与特色培养
2017/04/18
新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院校对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分层需求”与“特色培养”的要求。我们既要培养能够参与全球治理的专业人才,又要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专题论坛三围绕“英语类专业分层需求与特色培养”这一主题展开研讨。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秘书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副院长冯光武教授与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王欣教授主持了本论坛。来自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特色院校的九名发言人就《国标》指导下的英语类专业改革与发展与参会教师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专题论坛三主持人冯光武教授
专题论坛三主持人王欣教授
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总结了本校“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框架与英语人才培养特点有机结合的改革方案。杨教授特别强调,培育优秀英语人才的关键,在于通过强化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的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的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的融通,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专题论坛三发言人杨金才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彭青龙教授深入解析了英语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硬实力和软素养的内涵、要素与关系,并指出提高英语专业人才的学科素养应紧抓“专业本色、人文底色、社会成色与工具特色”。彭教授指出,硬实力和软素养的教育不仅关乎现在,更关乎未来。在中国由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将全人教育“落到实处、落到明处、落到细处”,是我们面前的重要使命。
专题论坛三发言人彭青龙教授
山东大学王俊菊教授结合山东大学英语专业建设的实际,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综合类院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分层分类培养。王教授认为,英语专业人才的分层分类培养可以体现在多个层面,但需要“以新《国标》为依据”,“以各校发展特色与定位为基础”,“以校本课程建设为路径”,既要适应需求、体现特色,又要符合实际、因地制宜。
专题论坛三发言人王俊菊教授
安徽大学朱跃教授论述了课程建设在英语类专业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英语类专业的人文学科属性。朱教授强调 ,只有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吻合度、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以及课程设置与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的保障度,才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专题论坛三发言人朱跃教授
南京师范大学严志军教授总结了全球治理背景下本校“五年制双外语大类培养体系”的实践经验。严教授详细阐述了南京师范大学是如何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外语种类设置特色,推行了“英语+非通用语种”的强化培养改革,形成“多元融合、双向互动、多层交叉”的人才培养体系的。
专题论坛三发言人严志军教授
南开大学张文忠教授总结了本校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引,创设“做学用合一”的平台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做学用合一”的教学平台特别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和训练,试图突破一直以来“学用分离”或“学做分离”的低效学习困境,在南开大学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张教授指出,创设“和谐、自主、互助、共生”的平台型课程,可以为各校根据“校标”灵活设置特色课程体系拓展空间。
专题论坛三发言人张文忠教授
华中师范大学罗良功教授阐述了英语专业回归“人文学科本位”、着眼于学生发展能力的必要性,提出了建立面向未来的、开放的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措施。此外,罗教授还特别指出,常设相应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能力,对于新形势下的外语人才培养大有裨益。
专题论坛三发言人罗良功教授
河南大学高继海教授基于我国高校外语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有理有利的建议。高教授指出,通过研究生学制统一、加强专业型研究生培养的督查以及适当减少招生人数等方式,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专题论坛三发言人高继海教授
盐城师范学院毕凤珊教授结合本校经验,对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毕教授认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紧扣学校办学定位,关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构建以“应用性课程为主线、激励性施教为主导、自主性学习为主体、全面性发展为主旨”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
专题论坛三发言人毕凤珊教授
“分层培养、分类卓越”是《国标》指导下英语类专业多元化、特色化人才培养的新路径。专题论坛三的精彩发言和热烈交流为英语类专业深化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指引了新方向。未来英语类专业发展必将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不同层次、不同需求、不同定位的院校在充分考虑院校实际和定位的基础之上,定能走出真正适合自己发展路径的英语类专业改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