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也要修学分!教育部发文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
2017/01/04
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管理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各地要以大力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为抓手,着力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科学规划培训课程,积极推行教师培训选学,完善培训学分审核认定制度,建立健全培训学分转换与应用机制,深化教师培训管理改革,进一步提升培训质量。
《意见》有哪些制度创新?
一、构建教师培训学分标准体系
《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以大力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为抓手,着力构建培训学分标准体系。
学分标准体系的构建将有助于各地科学制定教师培训周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有利于培训机构分层、分类、分科建立教师培训课程体系,有利于推进广大教师按需开展自主选学。
二、健全学时学分合理转换机制
学时反映了学习的时长,学分则反映了学习的质量。针对当前不少地区存在的学时与学分简单换算,未体现培训层级和学习成效差异,不能对教师参训学习形成激励的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合理制定培训学时与培训学分转换办法,体现培训级别和学员学习成效差异。
在学时与学分的转换上,实行培训层级不同、学员学习成效不同、承担培训任务层次不同,差异性认定培训学分的制度,体现了培训学分的“含金量”,将极大地调动教师参训的积极性。
三、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
《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记录和存储教师参加培训与自主研修的成果,推动高等学校认可培训学分,建立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的衔接机制,搭建教师专业成长的“立交桥”,拓宽教师终身学习通道。
建立培训学分银行将有力推动高等院校、区县研训机构、一线学校的协同,促进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
四、注重发挥培训学分应用价值
针对当前培训学分管理执行不到位、结果未有效运用、未能发挥激励功能等现象,《意见》提出,将培训学分与教师管理、学校考评和教育督导工作相结合;加强教师培训学分监测与通报,分级落实监测责任,及时发布年度和周期监测报告。
强化教师培训学分的有效应用,将教师参与培训与自身专业持续发展结合,依托教师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教师培训档案,适时记录教师所学课程、学习成效和学时学分等关键信息,对教师递进式、持续性、终身化成长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意见》有哪些主要内容?
一、推行教师培训学分管理,深化培训管理改革
二、分层提供教师培训课程,强化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系统性
三、建立教师培训学分认定规范,实现学时学分合理转换
四、严格教师培训学分审核认定,规范培训考核评价
五、探索建立教师培训学分银行,推动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
六、强化教师培训学分应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七、推进教师培训学分信息化管理,提升培训管理效率
八、加强组织保障,落实教师培训学分管理职责
本文转载自“微言教育”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