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 | 理论与实践融合 习得与教学并重——记“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研修班”
2016/08/04
7月25—28日,“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研修班”在北京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期研修班是2016年暑期全国高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第六期,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语教学研究分会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
本期特邀主讲专家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王初明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金利民教授和陈亚平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 教育研究中心梁茂成教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蔡金亭教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120余位高校外语院系的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研修班,围绕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新的研究视角、二语写作及口语能力发展研究、期刊论文写作与投稿和项目申报等主题进行了系统研习和探讨。
研修班全景
外研社高等英语教育出版分社段长城副社长在开幕式上致辞,欢迎来自全国各地高校的骨干教师并介绍主讲专家。金利民教授介绍了本期研修班的主题,以及研修班将理论指导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开放互动、注重实效的特色,并详细说明了本期研修班的课程内容和研修要求。
金利民教授
以“续”促学,互动至上
王初明教授针对二语习得研究关注的三个核心问题,从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观、普遍语法、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观、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言习得观、社会文化理论与二 语学习,以及互动研究等多个角度系统阐述了不同理论视角对语言习得的不同观点。王教授指出语言使用离不开语境,语境对促进外语学习有很重要的意义,具有多变量的交互作用也促进了人们对二语习得过程的全面认识。
对二语习得研究进行概述之后,王教授介绍了自己与其团队围绕“读后续写”这一切入点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后逐步形成的“续”理论。其特点是:语言是模仿的,内容是创造的。特别重要的是,“续”有其自身的模型,能够以补全的方式将产出和理解紧密结合,强化两者互动协同,带动语言模仿使用,在较短的时间内带来显著的 效果,促进语言的习得与使用。王教授形容他和他的团队所进行实验证明“续”的作用妙不可言,能够以推进的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内生动力,不断创造新内容,打造语言连贯表达力。“续”理论也为外语教学和研究创造了新的空间,王教授鼓励有兴趣的学员们从这个方面展开相关的研究课题,以期“续”理论能更好地指导教 学,带来丰硕的成果。
王初明教授
注重输入,回归课堂
徐锦芬教授梳理了与输入相关的二语习得理论。她通过分享不同学者对于输入类型的相关研究结果并结合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经验,介绍了外语教学中的四种重要输入 类型——真实材料、教师话语、泛读和学习者话语。教师要确保所使用的材料能使学生接触到地道的外语特征,而且要重视在课堂上对学生所使用的语言。同时,教 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强互动,通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于外语课堂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徐教授明确指出,没有科研支撑的教学是肤浅的,没有教学依托的科研是空泛的。目前很多教师找不到研究课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 没有注重从课堂中进行观察和积累。所以,教师一方面要从研究中得到针对教学的理论支撑、解决问题的方案、质疑的依据、困惑的解答等,另一方面要从教学中获取研究素材、数据、问题、案例等。最后,徐教授跟学员们分享了外语课堂研究的热点及展望,并结合自己的亲身实例鼓励学员们要以身作则,不断跟进国内外的研 究热点及最新发展,拓展研究新视野,这样才能带动学生积极投入到知识积累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徐锦芬教授
由“显”变“隐”,推动二语习得
陈亚平教授从介绍起源于认知心理学的隐性学习和显性学习两个概念入手,深入对比了推动二语习得发展的隐性学习和显性学习的两大标志性理论Krashen的监控理论(Monitor theory)和Schmidt的注意假设(noticing hypothesis),梳理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问题,指出如何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外语课堂上所学的显性知识的作用,使之作用于隐性知识的建构是二语习得的 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陈教授分享了在整合巴尔斯的全局工作空间理论和安德森的技能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创建的“外语课堂隐性语言知识构建模式”。该模式由显性学习、有意识的输出和隐性学习三个学习机制构成,课堂显性学习生成的显性知识经过有意识的输出活动产生范例和结构,这些范例和结构的频繁使用激活隐性学习机制,最后形成隐性知识。不仅论证了显、隐性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提出有意识的言语输出是显性语言知识作用于隐性语言知识系统的途径。该模式显示显性的语言知识教学可以间接作 用于隐性知识的发展。
因此,教师没必要对传统注重语言形式的教学方法退避三舍,应设计一些能让学习者有意识使用显性知识的活动,为隐性学习机制提供正确的范例,为隐性知识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这也是陈教授指出的未来该领域待研方向之一。之后,陈教授结合实例详细介绍了常用的心理语言学视角的二语研究方法。
陈亚平教授
语言迁移,产出和理解并重
蔡金亭教授针对二语本体研究中的常青话题语言迁移展开论述,介绍了该领域的前沿理论、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他在系统梳理了语言迁移里程碑式的发现后,详细介绍了自己的“语言迁移研究的多维动态理论框架”。该框架描述了自然语言系统、语言的心理表征、语言迁移、学习者因素和过渡语系统五个维度及其模块在语言迁 移的初始、变化和相对稳定三个阶段不同方向的正负迁移在形式、语义和概念层面发生的规律和特点。
以该理论框架为蓝图,蔡教授提出六个可以关注的研究方向。引导参班教师对语言迁移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研究,例如,采用某种语言学框架从词汇、句子、语篇各方面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比较,设计一些实验来检验输入和互动的不同类型和数量如何影响二语产出和其中的语言迁移,进一步研究学习者工作记忆如何发挥促进或抑制语言迁移的作用,开展反向迁移和双向迁移的深度发掘,在词汇、句子和语篇层面上进行概念迁移研究,解释三语甚至更多语言之间更为复杂的语言迁移情况。
在 介绍语言迁移的研究方法时,蔡教授指出现有研究范式受简化论(reductionism)的影响,忽视了组内各受试的个体差异。他提出了在二语产出中判断母语迁移的“比较—归纳方法框架”。该框架受动态系统理论影响,强调语言证据、内省证据和副语言证据之间的三角对证关系,重视母语迁移个体现象研究,以及在分析个体的基础上对组群总体迁移情况的归纳。蔡教授最后希望大家了解、运用、创造新迁移理论,并且学习、运用科学方法考察中国学生习得多种外语以及外国 学生学习汉语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做到产出和理解并重,着力开展历时研究。
蔡金亭教授
分析写作研究,详述课题申报技巧
梁茂成教授介绍了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和二语写作研究中的常见话题,如普遍性、母语相关、水平相关、习得顺序、输入输出、写作过程、中介语特征、教 学学习、评测方法和个体差异等。他继而聚焦二语写作能力发展研究中的测评问题,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详细为学员介绍了如何进行流利度、准确性和复杂度的测量。他建议学员可以关注有关写作过程、学习者文本和中介语特征的热点研究。
梁教授推荐了二语写作研究中的有用工具,提醒高校外语教师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信息检索能力,牢记没有理论的研究走不远,没有方法的研究走不动。希望大家能认真学习二语习得的多元方法,通过阅读和思考催生选题。
在 “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项目申报及案例分析”环节,梁茂成教授以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科为例,介绍了与科研项目选题及申报流程相关的内容。梁教授指出 “学术研究无捷径,项目申报有技巧”,在申报项目时“心眼要活,功夫要到”。所提出的选题,不仅要能服务于国家,而且要具有学术前瞻性,最好还能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梁教授还分享了自己针对近年科研课题所做的高频词分析,使大家了解了立项课题的一些热点题目。
梁茂成教授
剖析口语研究,强调交际能力
金利民教授从研究对象、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三个方面回顾了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剖析了外语口语教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之后聚焦口语能力研究现状、口语能力发展研究开展和相关课题进行了细致讲解。金教授首先带领学员仔细研读了“欧洲共同语言参考框架”(CEFR)的口语部分,对其口语能力各级别的要求进 行了对比,指出该框架存在缺乏对完成任务所需语言的描述等问题,同时介绍了剑桥测试中心和剑桥大学学者联合的研究项目English Profile Program。金教授提醒学员注意口语能力不仅仅指语言能力,在教学中应该从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策略、交际、场景知识和百科知识等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同时注意思辨能力的培养。她以实际教学中被忽略的“small talk” 培训为例,对比中外文化的异同,强调了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接着,金教授在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口语能力发展研究目前存在数量较少、对象单一,层面不足,以及对学习主体的研究相对薄弱等问题,指出口语能 力发展研究大有可为但任重道远。她以两篇代表性文章为例,用“解剖麻雀”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开展口语能力发展研究的方法。鼓励学员借鉴协作研究课题和方法, 关注口语交际特征研究,从语言习得的结果、过程、影响因素以及个体差异等方面开展实证研究。
为了在有效时间内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参班学员分成六个研究小组,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二语习得研究项目进行汇报分享,并在专家的指点下进一步完 善。来自不同高校的教师在四天的学习和研讨过程中,形成了积极互动的学习共同体,相约共同研究、共同发展,夯实基础,开拓创新,为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推进外语教学改革共同努力。
小组讨论
参班学员反馈:
1-17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当我们在抱怨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时,或许也该反思一下我们的课堂设计、课堂用语是否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5-18
了解了关于二语习得的基础理论,以及教授们的个人成果,引发了自我关于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纠错机制、课堂话语、教学方法的反思,对以后的外语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和理论依据的沉淀。
4-17
授课内容既有理论阐述,又有实例阐释,两者结合能使听众对心理语言学和语言迁移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