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 | 《解放军外国语学报》2016年第2期
2016/03/29
汉语量词产生及其功能演变过程的句法分析
安丰存, 吴宇偲, 程工
摘要: 汉语量词系统的发展过程有清晰的文献依据。一般来讲量词是由名词经过语法化过程后,而成为汉语数量结构中的一个固定成分,如“一本书”。同时,根据句法分布,除“量化”功能外,量词还具有指代、指称等功能。本文以名词短语句法构造为基础,从句法的角度,对量词的产生以及量词功能多样性进行动态句法分析,从语言结构自身来分析量词产生的原因,并对其功能多样性进行句法阐释,从而将量词功能的语法化与句法分析结合起来。
关键词: 量词;功能演变;句法分析
把字句的事件结构特征与生成推导
周长银, 尹晓静
摘要:“把”字句是现代汉语中较为独特的一类句式,该类句式的句法表现与其事件结构特性密切相关。现有研究将“把”的语义功能看作“致使”的观点很难解释“把”字句与其对应的非“把”字句在表达致使概念时的不一致性。本文将“把”字句中的“把”看作是现代汉语中表达影响性的功能语类,“把”所表达的影响性可以分为顺向影响和逆向影响,表达逆向影响的“把”字句在语义上具有[-预期]特征,事件的有界性是“把”字句成立的前提。本着变化事件是运动事件投射的理念,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界性和影响性的句法模型,讨论了与“把”字句相关的结果句式与“把”字句的转换关系,并对各类“把”字句的生成进行了推导。
关键词: “把”字句 ;事件结构;界性;影响性;结果句式
“NP+V⁃起来+AP”结构的情态句法分析
谢国平, 王和玉
摘要: 基于制图理论中情态功能范畴允准附加语的假设,“NP+V⁃起来+AP” 的评价义可在结构上统一解释。“NP+V⁃起来”是贡献情状意义的附加语,其结构的生成独立于主句的推导过程。句法结构“NP+V⁃起来”移交给界面后,其整体标签在主句的spec⁃ModP 位置合并,为主句谓语事态的实现提供情状。后续运算中,“NP+V⁃起来”还可整体移位至主句的spec⁃ModP位置,体现说话者的评价义。运算过程中, 附加语中的NP可侧向移位满足主句谓语AP的题元要求,故句首NP与“V⁃起来”和AP可同时具有题元关系。语音界面选择拼读上层拷贝,但相邻语段的同一拷贝经音韵操作可以外化为一个词项。
关键词: “NP+V⁃起来+AP” 结构; 制图理论; 附加语; 情态句法
最简方案框架下题元理论新解
袁芳, 魏行
摘要: 关注句法-语义接口的题元理论在生成语法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该理论在题元角色的定义及指派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已有研究要么彻底摒弃题元理论,要么视题元角色为动词的核查特征,未能充分发挥该理论在联接句法和语义方面的作用。在区分论元结构与题元结构的基础上,本文对题元理论进行重释:与论元结构相关的信息作为词汇性特征参与句法运算;题元结构则在运算结果提交至语义界面时动态生成。这不仅避免了题元角色的语义模糊性对句法分析造成的困难,而且解决了题元层级和题元准则在应用中的问题。
关键词: 题元角色; 题元准则; 题元结构; 论元结构
从逻辑语义视角探讨汉语对比焦点的排他性——以“是1”“是2”“只”为例
刘林
摘要: 根据选项语义学及其在体现对比焦点排他性方面的不足,本文考察了“是1 ”“是2 ”“只”的焦点排他性表现,分为非量级式和量级式两种,每种又有不同的子类型。在此基础上得出非量级式对比焦点有3 种类型:{x,~x} 之对比、{x,y}之对比、{x,其他所有事物或行为状态}之对比,并认为对比排他性来源于辩驳语境、对比句式、Q原则、重音、强断言格式以及语义内容的排他性。带来量级的是具有蕴涵关系的事件命题, 且量级本质上是语用的。
关键词: 对比焦点; 排他性; 焦点选项语义学; 量级; 非量级
先行词为语段的“ その” 的功能研究
马兰英
摘要: “その”是日语语篇中常用的指示词,以“その+名词”的形式指示前文中的事物,有替代指示和指定指示两种用法。当先行词是语段时, 它在语篇中发挥的功能与先行词是名词或名词短语时有所不同。替代指示的“その”起指示作用,与先行词构成照应关系,对后接名词进行限定以明确名词的所指对象; 指定指示的“その”起标示有定名词的作用,其后接名词与先行词构成照应关系。带入功能是替代指示的“その”的附带功能,为后接名词带入先行词的内容,并对其进行描写,指定指示的“その”则没有带入功能。
关键词: その; 语段; 指示功能; 标示功能; 带入功能
俄语名词谓语句的构式语法分析
张凤
摘要: 俄语中的名词谓语句是一个在日常交际中出现频率很高的结构,但该结构的本质、谓语名词的性质及其多义性的实质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在构式语法框架下对俄语名词谓语句的考察表明, 这类结构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构式,是完整的小句而非省略句,其中谓语名词在语义上已由表示实体转化为表示非时间性关系。至于其多义性,这是人类使用有限的语言符号对丰富多彩的世界经验进行编码的必然结果,在构式语法框架内是很自然的现象。
关键词: 构式语法; 名词谓语句; 双主格句; 俄语
问题驱动式小组讨论对二语学术口语能力的影响
蔡粤生, 张军
摘要: 本研究重构了交际策略分类体系,并对部分现有二语流利性检测指标进行了调整。以此为基础, 通过自建语料库,以学术环境下采集的全真双语语料为研究对象,运用实证研究方法检测“问题驱动式小组讨论”对中高级英语学习者学术口语能力的影响。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问题驱动式小组讨论对被试学术口语输出的平均语流长、非重复二语单词输出量和T-单位输出量有显著促进作用,并且能够帮助被试显著降低对基于一语交际策略的依赖,从而促进二语口语表达自动化。
关键词: 学术口语; 交际教学法; 合作学习; 二语口语流利性; 交际策略
过程体裁教学法在英语文献综述写作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吴炜, 崔刚
摘要: 本文基于体裁理论,经过一学期过程体裁教学法实践,对96篇公外本科生在学期末完成的文献综述论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献综述的体裁写作能力,但语步3(确立研究地位)和语步4(占据研究地位)仍是学生的薄弱环节;2)语言能力和选题能力都显著影响学生的体裁写作能力。对于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语言能力是影响体裁写作能力的主要因素; 对于语言能力为中等或以上的学生,语言能力对体裁写作能力的影响很小,而选题能力对体裁写作能力的影响显著。
关键词: 过程体裁教学法; 文献综述; 写作教学; 选题能力
国外二语语用评估回顾与展望
黄玮莹, 李忻洳
摘要: 本文悉数1980年至今语言测试与语用习得领域学习者二语语用能力评估研究, 从评估构念、内容和方法方面进行文献梳理。研究发现语用评估构念已从基于言语行为和礼貌理论的言语行为能力拓展到体现语言交际特征的互动能力;语用能力评估内容大多局限于请求、道歉等具体言语行为;评估方法以各类话语填充任务为主,但是基于文本分析、会话分析的新型语用评估方法正异军突起,成为语用能力评估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 语用能力; 二语语用评估; 言语行为; 互动能力; 话语填充任务
语言测试真实性与效度的关系
陈晓扣
摘要: 本文以最新的效度研究理论和真实性定义为基础,从命题设计、考试实施和组织、评卷评分、分数解释及使用等4个层面对当前真实性研究的本质和范畴进行拓展,重点论述真实性是如何在这4个层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效度,从而论证真实性是效度研究一个不可或缺的维数。
关键词: 真实性; 效度研究; 命题设计; 考试实施和组织; 评卷评分; 分数解释和使用
中国文化中译者的显形程度:调查与分析——以《中华读书报》2012、2013年的翻译图书评论为例
文军, 王韶婧
摘要: 本文以《中华读书报》2012、2013年的翻译图书评论作为语料,对译者的显形程度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读者倾向于接受通畅的译文,译者的显形程度较低;同时,译者的显形程度与评论者背景、翻译文本类型、译者知名度以及译作质量相关。笔者认为译者显形程度较低的原因在于大众只将译者的身份界定为作者。最后,文章在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完善翻译图书评论以提高译者显形程度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 中国文化; 翻译图书评论; 译者显形
作品名翻译的“ 关联省力语效原则”——以Helen Chasin的诗歌The Word Plum为例
侯国金
摘要: 认为文艺和文学作品名的命名和翻译为作品的画龙点睛,针对相关翻译问题,本文提出了作品名翻译的“关联省力语效原则”(PREE)以及8种译法。最后以Helen Chasin的一首英语诗歌The Word Plum为例,说明其中的Plum不能译为“李子/ 梅子” 而应译为“葡萄”。结论是作品的翻译要“从名做起,名正言顺”,具体操作则可以PREE为纲,实现关联、省力、语效3个方面均等效的翻译。
关键词: 作品名; 翻译; 关联省力语效原则;Plum; 等效
译者双重身份的建构与协调——基于个案分析的英译策略研究
王玲, 林若
摘要:译者应在关联交际过程的两个明示—推理阶段把握好从读者到重写者身份的转变,确保最佳关联性,实现译文的忠实性和跨文化传播目的。以《云南白族佛教音乐舞蹈图像研究》为个案,译者在阅读原文时可发挥客位研究优势,充分理解其内涵;在重写时宜选用“异化”策略,结合释义、音译等差异化方法英译文化负载表述,采用动态对等策略和图像辅助法英译描述性语段, 使译文保持与原文一致的准确性和学术性。
关键词: 音乐图像研究; 关联理论; 译者双重身份; 文化负载表述; 异化
国外方言翻译研究三十年:现状与趋势
姜静
摘要: 方言翻译涉及许多复杂问题。近30年来,国际上方言翻译研究渐受重视,成果丰富。本文着重梳理国外方言翻译研究脉络,特别是方言翻译策略、方言翻译与社会文化语境、方言翻译理论研究、方言翻译与作者译者研究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和观点。作者据此进一步总结归纳了近30年来国外方言翻译研究的特点和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方言; 语言变体; 非标准语; 语体; 翻译策略; 意识形态
从《宠物墓园》看史蒂芬•金的后现代哥特世界
王晓姝, 付景川
摘要: 20世纪50年代以来, 美国哥特小说迎来了新一轮的狂飙。本文从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出发,探讨后现代主义与哥特文学的交集¬——后现代哥特的理论源头,并以史蒂芬•金的《宠物墓园》为文本,挖掘小说中的后现代哥特特征,从而揭示后现代哥特的本质,即对极端现实的超极端书写。
关键词: 宠物墓园; 哥特; 狂飙; 后现代
乔伊斯、纪念碑与空间政治
辛彩娜
摘要: 纪念碑作为具有高度象征性的意识形态能指,集中体现了乔伊斯作品中的空间政治向度。它既是列斐伏尔所谓的承载着官方意识形态话语的空间表征,又是动态的表征空间,体现着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交锋、官方历史和个人话语的交汇,浓缩着城市空间的多重矛盾性。乔伊斯通过反纪念碑性的话语消解了纪念碑的神圣性和政治内涵,其中蕴含了他对帝国意识形态的解构,也体现了他对爱尔兰民族主义的深刻反思。
关键词: 乔伊斯; 纪念碑; 空间政治; 殖民主义; 民族主义
马卡宁的《地下人,或当代英雄》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意义解构
于双雁
摘要: 《地下人,或当代英雄》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马卡宁的代表作之一。在充满矛盾的互文性语境中,该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设置解构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两部作品《地下室手记》与《罪与罚》的意义。相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积极自由”基调,《地下人,或当代英雄》更展现出一种“ 消极自由” 的色彩,作者在该作品中通过“消极自由” 表达了强烈的存在关怀。
关键词: 马卡宁; 陀思妥耶夫斯基; 地下人, 或当代英雄
略论宗教对印地语文学的影响
廖波
摘要: 印度宗教和宗教文学对印地语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印地语文学本身就是宗教文学催生的,宗教和宗教文学是印地语文学产生的土壤。另一方面,自古到今,宗教对印度社会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作为主要反映印度“人”与其生活的印地语文学,不可能完全摆脱宗教和宗教文学的影响。当然, 在西方文学的影响下,印地语文学从近代到现代再到当代,受宗教和宗教文学的影响在不断减弱。
关键词: 印度文学; 印地语文学; 宗教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