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讯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目次及专栏主持人语
2016/01/20
目录
语用学研究专栏
主持人语(姜望琪):
如果仅从牛津大学哲学家格赖斯1967年的哈佛讲座算起,语用学研究也已经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历程。经过多年的蓬勃发展,当代语用学呈现出一种多元发展的态势。本专栏的4篇文章也涉及语用学研究的几个不同侧面。胡旭辉的论文“句法、语用界面研究的现状及反思”讨论句法与语用的界面。这是一个老问题,从语用学诞生之日就存在。但是,胡旭辉的讨论从形式和功能的关系入手,结合句法学和语用学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姚晓东的论文“语用学中的‘情’与‘理’”触及语用学的一个基础性问题——理性原则。姚晓东从西方人文研究传统讲起,分析了经典语用学及其后续理论中的情理研究,指出了他们之所以主理抑情和以理节情的原因。然后,他讨论了当代语用学研究中主张把理性和情感研究结合起来的论点,认为这种观点有其合理之处。姜望琪的“新格赖斯语用学的成就与失误”深入研究了一个语用学派别,指出他们坚持合作原则及其准则对推动语用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他们也有一些失误。姜望琪细致分析了这些失误的具体内容,并提出了初步纠正办法。唐耀彩的“社会认知语用学视角下的误解研究”则应用社会认知语用学理论分析了电视剧《手机》中的一些误解实例,说明误解源于交际过程中听者理解时凸显的内容不同于说者表达时凸显的内容。他一方面介绍了社会认知语用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为误解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中国梦”话语研究专栏
主持人语(苗兴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并在以后的历次讲话中完善了中国梦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使“中国梦”成为当下中国的核心政治话语。作为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话语符号,“中国梦”已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对“中国梦”的研究也在不同学科展开,包括从语言学视角出发的“中国梦”话语研究。本栏目的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语言学视角对“中国梦”话语进行研究。“未来话语:中国梦的话语建构”一文以话语建构观为指导,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元功能框架内,分析了中国梦的话语建构及其建构效应。“中国梦与话语权的建构”一文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方法对新华社对外报道中国梦的话语策略及对外传播中的话语权提升进行了研究。“中国梦话语的国家身份构建功能”在对中国梦话语的语言分析基础上,阐释了中国梦话语是如何建构“热爱和平、关注发展、造福人民和世界的国家身份”的。“微博话语中的中国梦”一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联合概念为基础,阐述了中国梦微博话语的主要功能,探讨了中国梦微博话语中的群体构建与身份协商。这四篇文章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对中国梦话语进行了研究,既有宏观层面上的理论探讨,也有微观层面上的语言分析。我们相信,本专栏文章的发表将会引起更多语言学研究者的兴趣,并推动中国梦话语研究向纵深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语言文化研究
编者按: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沿线国家分布在亚洲、中东欧、独联体和非洲,涉及语言包括英语、日语、俄语、朝鲜语(韩语)、西班牙语、德语、法语、阿拉伯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斯瓦希里语、印度尼西亚语、缅甸语、马来语,等等。“‘一带一路’沿线语言文化研究”栏目将为研究这些国家的语言及其文学文化提供一个发表成果的平台,助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和世界和平发展。欢迎赐稿。
学术讨论:符号学在中国的发展进路
编者按:
本刊自2016年第1期开始新辟综述类版面,交替开设“学术讨论”、“学术述评”、“会议综述”以及“学者访谈”等栏目。欢迎赐稿。
本期“学术讨论”邀请国内四家符号学研究机构的学者就“符号学在中国的发展进路”各抒己见。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外国语大学语言符号应用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王铭玉教授提出中国的符号学研究可以归依的13个符号学领域,以及中国符号学应有的6种学术精神,不失为一种符号学在中国发展的宏观布局。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主任赵毅衡教授提出符号学必须拥抱新传媒时代,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国际英文学术期刊《中国符号学研究》主编王永祥教授与潘新宁教授合作,从三个角度谈中国符号学的发展趋势,苏州大学教授、国内英文学术期刊《语言与符号学研究》副主编苏晓军教授提出符号学在中国的三个发展进路。学者的这些真知灼见对符号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和深入势必会起到引领和启发作用。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苏州大学苏晓军教授在给本刊投来这篇稿件之后的第二天就不幸突发疾病,与世长辞了。这篇稿件因此或成为他生前的最后投稿。刊发此稿,也是对他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