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 | ELF8第三日主旨发言:ELF — Teaching culture(s) in ELF:Current dilemmas and possible solutions
2015/08/28
8月27日上午,“第八届英语作为通用语国际研讨会”第四场主旨发言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场主旨发言的主题为Teaching culture(s) in ELF:Current dilemmas and possible solutions,由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发言,奥地利维也纳大学Barbara Seidlhofer教授主持。
Barbara Seidlhofer教授
文秋芳教授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会长、《中国应用语言学》期刊主编及《中国外语教育》主编。她曾获得三项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奖,已发表论文13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7本,已完成/在研项目共计30多项。她的研究兴趣主要在二语习得和语言教学、教师发展以及国家语言能力等方面。
文秋芳教授
何为文化,学术界众说纷纭。发言伊始,文老师从“是否需要语言作为媒介”的角度区分界定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language-mediated culture 和 nonlanguage-mediated culture。通过生活中亲历的两个ELF事例,文老师引出了ELF文化教学中的两个困境:一、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教什么文化?目标语文化、母语文化还是其他文化?只教其中之一还是三者兼具?二、在写作语篇风格上,英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国际通用的学术写作规范还是指导学生坚持自己的母语使用习惯?有学者指出,如果英语教师过分强调英语本族语文化,必将造成文化殖民主义,学习者将丧失使用英语表达自己母语文化的能力;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英语教学中不能缺失英语本族语文化,Littlemore也在文章中指出:“It’s impossible to teach English without English culture.”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引人深思,那么语言和文化究竟是否可以割裂开来呢?
针对这一问题,文老师介绍引入了Risager的语言文化模型——model of Languaculture,这一理论从社会、心理和语言系统等视角解释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Risager认为,若从社会视角来看,两者可以分割开来;若从心理及语言系统视角来看,两者不可分割。文老师对这一理论的依据提出了疑问:我们真的有如此明确的标准可以将语言和文化二者截然分开吗?在此基础上,她提出了一个新的语言文化模型——model of languature。在这一模型中,语言和文化是互相依存、紧密联系的,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一刀切”地划分为“可分”或“不可分”两种;根据文老师的看法,若形象地将话题、情境、语篇和语言等影响要素视为四个小点并将其依序从左至右置于同一条线段上,那么在这条线段上语言与文化的可分程度也可视为从左至右依次递减。
最后,基于这一理论框架,文老师针对现存ELF文化教学的困境提出了可行性建议:“The more separable, the more multi-languatural; the less separable, the more English languatural.”为使听众对languature理论能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文秋芳教授还介绍了这一理论框架的实践应用情况:外研社近年推出的《新标准英语》和刚刚出版的《新一代英语》这两套教材便是在此框架指导下编写完成的。通过对两套教材中话题编排、活动设置等的展示,文老师向大家呈现了ELF文化教学的新蓝图,为更好地进行ELF教学提供了新思路。
文老师谦逊的态度、严谨的思维方式以及平易近人的演讲风格使现场参会教师无不为之深深折服,她的精彩讲座也为参会教师们开启了ELF文化教学的大门。
(撰稿人:杨立丹 外研社 摄影:何研 外研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