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黄源深教授(1998)的一篇小文章《思辨缺席》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外语界的高度关注。该文对外语专业师生的“思辨缺席症”下了一个很生动的定义:
外语系的学生遇到论争需要说理的时候,写文章需要论述的时候,听讲座需要发问的时候,常常会脑子里一片空白,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朦朦胧胧似有想法,却一片混沌,不知从何说起。不少外语系教师在评职称的时候,为缺少论文而发愁,感到文章难写,立论不易,不得已而去编写练习手册来凑数。这种因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能力所造成的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思辨的缺席”。学外语出身的人,稍不注意就会得这种“思辨缺席症”。
对于黄源深教授的这一判断,外语界多数学者是赞同的。文秋芳等学者(2010)甚至运用逻辑推理和实证调查支持了这一判断。
事实上,早在2000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思辨能力业已写进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这些人才(英语专业人才,引者注)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遗憾的是,十多年过去了,由于对思辨能力的认识仅止于宏观的理念或重要性层面,全国英语专业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并未取得实质性进步。当务之急是首先厘清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索思辨能力的培养途径,然后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来日复一日地促进这些高级认知能力在学生大脑中的成长。(孙有中,2011)
为了帮助广大外语教师进一步明晰思辨能力的概念和构成要素,实现外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的成功迁移,2015年8月8—9日,外研社与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将联合举办“外语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研修班,深入分析和讲解思辨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培养方法,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逐步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辨能力,并介绍国内外有关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