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 | 博采众长建有效课堂,教学相长促专业发展——记“北京市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综合研修班”
2015/07/14
盛夏来临,研修有约。2015年7月8-11日,“北京市高校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综合研修班”在北京成功举办,拉开了外研社2015年暑期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帷幕。
本期研修班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针对高校英语教师新时期的发展需求而专门定制,为期4天,来自近50所高校的120多位教师学员参加研修,在主讲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周燕教授、梁茂成教授、杨鲁新教授和徐浩副教授的带领下,围绕新时期的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以及教学研究等4大方面,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
开幕式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刘霄副处长发表了致辞。刘副处长首先肯定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多年来在外语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方面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之后与参班老师共同探讨了高校普遍存在的“重教研、轻教学”现象,鼓励外语老师加强人才培养意识,要从内容到形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刘霄副处长提出,外语教师应走在时代的前列,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流能力的外语人才。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教处刘霄副处长致开幕词
理论指导实践,评估有效课堂
在“大学英语课程设计原则与方法”和“有效课堂的评估标准和评课方法”环节中,文秋芳教授从课程(体系)的概念入手,引出了课程建设的双维度理论框架——泰勒课程(体系)框架和课程取向的三个方面以及课程建设理论框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文秋芳教授对当今外语教学中一些长期争论的问题,如大学英语课程属性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大学英语究竟应该教EGP还是ESP、大学生是否应该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佐以例证说明。随后,文教授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测体系三个方面展开,着重介绍了“产出导向型教学法”的发展历程、理论体系和理据,并引领教师聚焦课堂,生动讲解了有效课堂的评估标准和评课方法,使参班老师在课堂教学组织方面“有章可循”,真正做到“回归课堂,研究课堂,确保每节课的教学质量”。
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文秋芳教授
为了让参班老师更好地了解评课方法的具体应用,研修班设置了“大班观课”和“小组评课”环节。参班学员在大班观看一段课堂教学录像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对录像课提出评价和建议。小组讨论环节中,各位老师积极发言,不断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知识的火花,分享了彼此课堂上具有创新性的经验和做法。随后,在文教授的主持下,各组代表在大班向所有学员汇报了各小组讨论的结果,文教授就各组的观点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在这一环节中,参班学员既能发现录像课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方面的闪光点,又能根据研修班讲授内容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从而将有效课堂的评估标准自然地应用到实际的评课当中。
各小组学员分组讨论和大班汇报
理论指导技术,技术服务教学
信息化时代悄然而至,“你做好准备迎接信息技术给外语教育带来的变革了吗”?梁茂成教授在“外语教育技术面面观”主题讲座中与学员共同探讨了技术与理论的关系、外语教育技术的学科属性、外语教育中的技术环节及大数据给外语教育带来的变革等四个方面。梁教授指出,教育理论指导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催生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技术应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与教学实现进一步融合。而大数据背景下的现代教育方式越发向虚拟社区、自适应学习、自适应电子教材、众筹、云端课程、翻转课堂、电子化在线评测以及移动云端等方向发展。外语教师为此应着重培养自身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而非开发能力,应清楚在哪些教学环节采用怎样的教育技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真正实现教育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深度融合。整个讲座开阔了参班学员的全局视野,同时也让大家更加理性客观地看待教育技术变革下的外语教育转向。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梁茂成教授
“微”小中见智慧天地,“课”内外与时代同行
在梁教授从宏观角度阐释了教育技术在外语教育中的应用后,基于高校英语教师在设计、应用和评价微课方面的问题与困惑,文秋芳教授分别就微课产生的时代背景、微课的定义与功能、设计外语微课的原则和步骤、评价外语微课的标准进行了讲解。秉持“做中学、行中思”的理念,文教授和梁教授还带领参班学员共同观摩和讨论了三个典型的微课视频案例,并针对微课案例的选题、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等方面进行了集体讨论和评价。参班学员纷纷表示,这种“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式探讨使其能够理论联系实践,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理念并进一步提升对理念的理解,使人获益匪浅。
转变教师角色,规划专业学习
研修班进行到第三天,周燕教授和徐浩副教授与参班学员共同探讨了新时期外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外语教师教育研究、外语教师专业学习的规划与策略等专题。
其中,周燕教授向学员展示了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三种对话:认知过程中同客体世界状况的对话,社会过程中同课堂内外中他者的对话,内省过程中同自身的对话,启发教师在实践活动中与教学客体、他者和自身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同时,教师应重构教育关系,将自己的身份从“施教者”转变为“对话者”,与学生“平等”共处,共同学习。面对目前各高校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现状,周教授指出,“Getting to know each student is impossible, but having a personal relationship is possible”。随后,周教授与参班老师共同回顾了老一代优秀外语教育者的教育人生,他们对教学的严谨投入,对学生的用心关注均深深感染了现场每位学员。很多学员表示,“周老师的讲座让我热血沸腾,同时我也把她当成了我的model”,“老一代外语教师的教育态度对年轻后辈的传帮带精神深深感动了我。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愿意回到那个虽然物质匮乏但工作热情高涨的年代。”
北京外国语大学周燕教授
徐浩副教授从教师教育研究和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发展的途径出发,重点讲授了教师自我发展的切入角度与方法,为参班学员分享了教师教育研究的期刊、专著和网站、数据库等资源,并中肯地提出了进行教师教育研究选题时的三点建议,即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注重研究方法和反思能力的结合、注重“顶天”和“立地”的结合。随后,徐老师以自身从读博到从事研究的发展历程为案例,剖析了外语教师专业学习的特点、规划和策略。他幽默风趣、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为参班学员构建了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框架。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徐浩副教授
扎根课堂,教研相长
在最后一天“教学研究”的主题讲座中,杨鲁新教授首先从“What is research?”的问题出发,引导参班学员对研究的实质进行讨论,指出“Research is categorization”,无论是研究对象、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和文献整理等,很大程度上考察的是研究者的分类归纳能力。同时,杨教授指出,“教学与研究不分家”,启发教师从课堂中教师的课堂话语、课堂管理等方面选择研究问题。然后,杨教授通过各类数据表格,与学员分享了数据分类和整理的方法,帮助老师解决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面的问题。最后,杨鲁新教授和徐浩副教授根据自己的课堂研究案例,向老师们详细地展示了课堂研究的整个过程,引导老师们有效地将课堂教学与教育研究结合起来,同时让他们不再感觉教学研究“高高在上”,难以触摸。
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杨鲁新教授
紧接着,徐浩副教授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科研历程,通过两个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行动研究案例分析,与参班学员分享了宝贵的教学研究经验,启发大家从做中学,从行中思。最后,徐浩老师强调了行动研究的重要意义:首先,行动研究有利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效果;其次,它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实践创新,并最终实现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徐浩老师的精彩讲座让台下青年教师连连称赞,称“徐浩老师作为我们年轻教师当中有为的一员,在教学与研究方面无疑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回顾四天忙碌充实的学习,生动详实的案例分析、紧张热烈的小组讨论、内容丰富的大班分享充分体现了研修班“高愉悦、高强度、高产出”的教学特色。研修过程中,参班学员如饥似渴,与主讲专家讨论交流了教学与研究各方面的问题,他们内心的困惑得到解答,共同的诉求得到满足,紧蹙的眉头舒展开来。正如周燕教授所说,“教师是手电筒,在照亮别人的时候,自己还需要不断充电”,相信通过四天的研修,每位学员都感到不虚此行,满载而归。
同时,2015年暑期“全国高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的热度正在持续上升。更多系列和主题的研修即将展开,我们也期待有更多英语教师加入到研修队伍中来,有更多感悟、更多收获,愿今夏我们能伴您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