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主旨发言1】Sociocultural psychology and the pedagogical imperative
2014/10/24
10月24日上午,第七届中国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第一场主旨发言举行。这场主旨发言的主题是“Sociocultural psychology and the pedagogical imperative: L2 developmental education”,由James Lantolf教授主讲,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英语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高一虹教授主持。
James P. Lantolf 教授是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应用语言系语言习得中心和高级语言能力教育与研究中心副主任,语言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和“杰出教授”、北美语言学协会的多任执行主席副主席,任《应用语言学》等国际一流期刊的编委委员。Lantolf教授的研究重点是社会文化理论以及第二语言发展(尤其在课堂环境下)。除期刊文章和书本章节外,他还编著合著了三卷社会文化理论和二语学习著作: Vygotskian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与G. Appel合著,Ablex出版社,1994)、《社会文化理论和第二语言学习》(牛津出版社,2000)以及近几年在与M. Poehner合著的《社会文化理论与教育法则:二语教育中的维果茨基实践》(劳特利奇出版社)。
图为Lantolf教授进行主旨报告
Lantolf教授首先介绍了语言教学的通常假设,然后做出反驳。他说,通常假设是,只要我们给学习者提供简单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Krashen理论),或者让学习者参与到需要讨论意义的任务中去,那么语言习得就会发生。假设学习者理解了输入内容,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引导习得的“自然心理过程”在教学环境下也可以同样适用。Lantolf教授认为这个假设存在问题,他指出,在教学环境下的语言发展过程是学生在自己本身对事物的理解(preunderstanding)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mediation)让学生形成对世界的新理解(new understanding)。教育是有系统有计划的一种活动,是与每天渗透在日常浸入学习不同的过程。
Lantolf教授提到了维果茨基的理论。维果茨基把教育视为一种特殊的发展过程。该过程中,学习者在“人工”的情境下,接受有意识、有组织结构的教学要求,与学习对象接触,通过对学习对象的明确结构性理解(explicit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在这个理论下,Lantolf教授提出,我们的任务是给学习者提供这个知识,并且运用系统和有用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把这方面的知识和自己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为此Lantolf教授引用了三项研究,均根据维果茨基的教育原则进行:第一项研究侧重对英语动词—名词搭配的发展,考察了make、take、do、get、have等英语词汇;第二项是研究英语动词短语;第三项研究是关于指导学生如何检测和解释“讽刺”这个在日常英语口语常见的特点。
发言期间,Lantolf教授风趣幽默,充分调动了听众互动的积极性。发言之后,在座老师提出了许多问题,如需要多少关键概念(key concepts)才能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概念(concept)和知觉(perception)的关系等等。针对这些问题,Lantolf教授一一做了详细的解答,大家获益颇深。
观众认真聆听,积极与Lantolf教授进行互动
供稿人:张心原,马晨晨,邢杨帆(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