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合作推动语言演化研究——访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邓晓华
2014/09/01
在当代交叉性学科研究支持下,演化语言学成为语言学中最具活力的研究领域之一。语言演化研究吸引了更多学科学者的兴趣,演化生物学、遗传学、分子人类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都开始加入到语言起源与演化研究中来。演化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交叉性学科的支撑对于演化语言学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助益?使得演化语言学在解决哪些研究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中国人类学学会秘书长、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邓晓华就相关问题接受了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的采访。
中国社会科学网:请您介绍一下演化语言学研究的兴起?它所基于的基本理论是什么?
邓晓华:演化语言学是以达尔文进化论为基础的语言学,主要关注语言的起源与发展这两大问题,即研究语言是何时、何地和如何起源的,以及语言产生之后是如何演化发展甚至消亡的。对于语言演化的研究在达尔文之前即已发轫。早在1786年威廉•琼斯爵士首次提出的印欧语系假说中就已经蕴含了语言演化的思想。到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首次系统的提出演化论,随后演化论被广泛接受,成为当代生物学的核心理论。随后不久,德国语言学家施莱歇尔就发表了《达尔文理论与语言学》一书,首次将达尔文演化论引入语言学,同时他还使用生物学上的种系树图方法,为印欧语系画出了第一张谱系树图。在随后的100多年里,语言演化研究主要在语言内部要素的历史演变规律和语言谱系关系等方面大步向前迈进。到20世纪中叶,动物行为学家开始由人与猿猴等动物沟通系统的对比来研究人类语言产生和演化的生理、认知和社会基础,语言起源和演化机制研究开始从语言本体之外的角度展开。20世纪90代以后,语言演化研究吸引了更多学科学者的兴趣,演化生物学、遗传学、分子人类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都开始加入到语言起源与演化研究中来。各学科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广泛展开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共同将语言演化研究向前推进。一个以跨学科协作为鲜明特点的学科——演化语言学由此兴起。
中国社会科学网:有人认为,语言应该被看作文化现象,但演化语言学却过于强调语言起源与演化的生物学因素。您如何看待这种批评?您认为演化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邓晓华:正如著名语言学家王士元先生所说,“语言是一种由两股演化力量塑造的行为,一是生物的,二是社会的”。语言首先是一种生物行为,语言能力的产生有其必要的生物基础。比如作为人类语言产生的最重要基础的认知能力,其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整个生物演化历程的最初阶段,而人类语言的历史仅有数万年的历史,要弄清人类语言能力产生与运作的机制,无法绕过对认知能力生物演化历程的研究。此外,人类语言能力与大脑、神经系统关系密切,语言能力的发展和传递与遗传基因密不可分,对语言起源与演化的研究显然无法仅局限在文化现象的框架之中。当然,语言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演化语言学在从遗传、神经等生物学角度展开研究的同时,还将语言的社会文化演化作为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对于语言演化的研究,应该同时从其生物性和社会文化性两个角度入手,只有将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脑科学与神经科学、考古学、动物行为学、人类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及语言学等诸多学科整合在一起才有望窥得语言演化之全豹。
对于语言起源问题,其实它也并非仅为演化语言学所关注。在18、19世纪,语言起源问题一度成为热门课题,然而由于当时尚缺乏必要的研究材料与方法,使得此时的语言起源研究因缺乏实证基础而难以得到认可,巴黎语言学会甚至于1866年在其章程中明令禁止任何有关语言起源抑或创立全球共通语言的讨论。这一禁令影响极大,语言起源演化研究沉寂了近100年。而自20世纪中叶开始,考古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脑科学与神经科学等领域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为探索语言起源问题提供了许多新的证据,同时计算机建模等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也为窥得语言起源时的场景打开了新的窗口,这些都使得语言起源问题研究重新兴起并成为演化语言学的研究焦点。语言的起源问题与语言能力的产生、语言运作的机制及语言演化的机制等问题都息息相关,语言起源研究的兴起是在相关条件成熟后必然的发展趋势。
跨学科的协作是演化语言学最鲜明的特点,也是它科学性的具体体现。语言是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它涉及人类心理与认知、脑神经与遗传、社会与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存在生物演化与社会演化、个体演化与群体演化等多种不同的演化模式,具有纵向传递与横向传递两种传递模式,这些特点决定了语言的演化研究必须依赖不同学科的通力合作,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形成对人类语言完整而科学的认识。此外,演化语言学中还引入了各类生物学定量研究方法、数学和计算机建模研究方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使得许多语言研究成果开始具备可重复性与可验证性,演化语言学使语言学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实证科学。
中国社会科学网:不乏学者认为,21世纪的学术界是交叉性学科时代。交叉性学科的支撑对于演化语言学的发展有着怎样的助益?使得演化语言学在解决哪些研究问题上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您本人开展了哪些相关研究?
邓晓华:演化语言学以多学科的视角来研究语言演化的历史,这样一方面能够从语言本体之外的角度观察语言的演化,另一方面也能为语言内部演化研究提供来自其它学科的新的理论与方法。
具体来说,首先,来自其它学科的视角能够极大地拓展我们对语言演化本质的认识,比如在语言谱系问题的研究上,著名遗传学家卡瓦利将根据基因绘制的人类谱系图和语言谱系图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观察,从语言的演化与扩散和人群的移动与分化之间关系的角度审视语言演化的历史,这可以为我们理解语言演化的动力与路径提供极有助益的参考。另外,来自其它学科的新的理论与方法也能为研究语言演化的历史提供新的启发,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演化生物学与演化语言学的关系。生物演化与语言演化有许多平行相似之处,生物学中的许多理论与方法也适用于语言研究。在研究方法的共享上,我们(邓晓华、王士元)将生物学中的种系生成方法引入汉藏语系语言的谱系分类研究中,通过定量研究方法更科学地揭示了中国语言及方言之间复杂的谱系关系,增进了对中国语言演化进程的特殊性及人类语言演化普遍性规律的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认为演化语言学研究未来的潜力如何?有哪些研究的不足?您未来有哪些相关研究计划?
邓晓华:正如您前面所说,21世纪是交叉学科的世纪,演化语言学正是一个横跨了语言学、生物学、遗传学、动物行为学、脑科学与神经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类学、考古学等诸多学科的新兴学科。不同学科的参与为语言演化研究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跨学科的合作为单一学科所提出的理论观点提供验证或支撑,协调各个学科所获得的知识与发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从整体上观察语言全貌的新窗口。跨学科研究将是未来语言研究的必由之路,演化语言学正是这一研究方法的代表,它的出现将成为语言学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演化语言学的兴起尚只有数十年,跨学科合作的语言演化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已有的许多演化理论有待更多学科研究成果的验证,语言演化的神经与遗传基础尚不清晰,还有待神经科学与遗传学的进一步发展,语言演化机制的许多方面尚需深入探讨,语言演化规律的发掘也需要更多新方法的支持。演化语言学尚需成长,但大有可为。
目前,我们在语言演化的研究方面已作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除了将生物学中的种系生成法引入语言谱系研究中之外,我们还将语言学与认知科学、人类学结合起来,通过客家与畲族不同的身体部位名称发掘其在认知模式上的异同,验证了“萨皮尔-沃尔夫”假说,为语言及民族识别提供了新的角度与方法。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对汉藏语系语言谱系分类的研究,引入更多更新的种系树、种系网生成方法,以期描绘出更真实的汉藏语系语言演化的历史图景;我们将在语言演化模型研究上进行新的探索,尝试与生物学同步进行演化网络模型的研究;我们将整合语言学、人类学、考古学、遗传学的研究资料、理论和方法,推进对汉语的起源与形成这一国际重大前沿课题的研究,尝试解决汉语的起源及形成的时间及空间问题。
文/张清俐
来源网址:http://ling.cssn.cn/yyx/yyx_yclg/201408/t20140826_1305048.shtml